《思想史》33 :为什么0年不存在?时间概念如何演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10:59 1

摘要:0年不存在主要基于历史、数学和宗教因素。首先,数字“0”作为数学概念大约在公元7世纪才在印度出现,因此在耶稣诞生的时代,0尚未被发明或用于纪年。其次,公元纪年法(AD)和公元前纪年法(BC)源于基督教传统,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我

1、0年不存在主要基于历史、数学和宗教因素。首先,数字“0”作为数学概念大约在公元7世纪才在印度出现,因此在耶稣诞生的时代,0尚未被发明或用于纪年。其次,公元纪年法(AD)和公元前纪年法(BC)源于基督教传统,AD是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意为“我主之年”,指耶稣诞生后,BC则表示“基督诞生之前”。但这种纪年系统在6世纪才由罗马僧侣狄奥尼修斯·埃克西古斯提出,直到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比德在《英吉利教会史》中采用后逐渐普及,而BC纪年法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在耶稣时代,大多数人群并非基督徒,他们使用多样历法,如罗马历、犹太历或巴比伦历,因此无人视耶稣诞生为新时代起点。假想“0年”有助于现代人理解古代时间观念的相对性,但历史上它纯属虚构。此外,时间纪年总是文化特定的,例如罗马以建城年份(公元前753年)为纪元,希腊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参考,这进一步凸显0年的概念是后世回溯性构建的抽象产物。

2、古代世界对时间的理解因地理、文化和宗教差异而高度本地化。例如,巴比伦人依赖天文观测制定历法,埃及人以尼罗河泛滥周期为基准,而希腊人则区分神圣永恒时间与普通线性时间。这种多样性源于时间的社会构建性质:时间测量服务于农业、宗教或政治需求,而非客观统一。巴比伦使用塞琉古纪元(始于公元前312年),希腊以执政官任期或奥运会纪年,犹太传统则以创世纪元(公元前3761年)为起点。基督教兴起后,试图通过公元纪年统一时间观念,但过程缓慢且阻力重重,因为非基督教文化保留自身系统。古代时间概念的差异表明,时间并非绝对实体,而是人类应对自然周期的工具。0年的缺失正是这种多元性的体现,提醒我们时间纪年总是相对的,且深受权力和信仰影响。

3、巴比伦人在天文学上取得开创性成就,他们观察到星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现象(即晨星),并发现太阳沿星群以规则圆周运动。他们将星群分为十二组,对应一年约十二个朔望月,命名为黄道十二宫,许多名称源于动物(如狮子、天蝎),可能反映星座形状。希腊人从巴比伦继承这一系统,“zodion”在希腊文中意为“小动物”,从而形成黄道十二宫概念。巴比伦人还将每宫细分为三十度,导致圆被分为三百六十度,这影响了后世几何学和角度测量。这种划分基于六十进制系统,可能与月相周期及数字象征有关。巴比伦的天文记录通过贸易和征服传播至希腊、埃及等地,成为西方天文学基石。黄道十二宫不仅用于历法,还融入占星术,体现了古代人将天象与人间事件联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探索。

4、巴比伦的天文和历法知识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和军事扩张广泛传播,影响希腊、埃及、印度乃至中国。例如,希腊天文学家如希帕克斯直接采纳巴比伦的星表和数据,印度历法中的类似元素(如黄道分区)可能源于巴比伦。但对中国的影响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独立发展历法,如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使用类似默冬周期的系统。巴比伦的六十进制系统(以60为基数)成为现代时间单位的基础: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这种系统可能源于巴比伦人将时间分为12或30倍数的趋势,与月相周期(一年约12月,一月约30天)相关。传播过程中,知识被本地化修改,如希腊人将巴比伦星座融入神话叙事。巴比伦的计时方法,如一天分为12贝鲁,也影响周边文化,显示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知识跨地域传播的持久遗产。

5、一天分为24小时起源于古埃及。埃及人注意到夜晚有明星定期升起,最初将夜晚分为12个时刻,后来白天也同理划分,形成24小时制。但在机械钟发明前,时刻长度随季节变化:夏季白天时刻较长,冬季夜晚时刻较长,这种不均等计时法在中世纪才被等分小时取代。埃及计时基于天文观察,例如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时(称为“天狼星历法”),标志尼罗河泛滥开始,这对农业社会至关重要。埃及人还发现一年实际为365.25天,因此通过闰年调整历法。他们的实用主义时间观念影响后世,如罗马人采纳埃及水钟(滴漏)用于公共计时。埃及的24小时制最终通过希腊和罗马传播,成为全球标准,显示了古代创新对现代生活的深远影响,以及时间计量与自然现象的紧密关联。

6、古代文明普遍将时间划分为12或30的倍数,这源于天文观察:一年约12个朔望月,一月约30天。例如,巴比伦将一天分为12贝鲁,中国分为12时辰,印度分为30穆哈拉;细分时,巴比伦使用60进制(1贝鲁=30杰斯,1杰斯=60加尔),印度则用类似系统(1穆哈拉=2伽地,1伽地=60巴拉斯)。这种趋势可能因为12和30是高度合数,便于数学分割,且与宇宙周期吻合。在历法中,12个月常见,但太阳年约365.25天,需通过闰月调整以对齐季节。数字12还出现在黄道十二宫、时钟表盘等设计中,反映人类对自然节奏的模仿。时间划分的一致性表明古代文明共享基本数学和天文知识,尽管文化差异显著。这种模式不仅简化了日常生活,还促进了跨文化贸易和宗教仪式的协调。

7、六十进制系统源于巴比伦,以60为基数,深刻影响现代时间单位:一小时60分,一分60秒。巴比伦人可能选择60因为它是2、3、4、5、6的倍数,便于计算分数和角度。在时间细分中,拉丁语“pars minuta prima”(第一小部分)和“pars minuta secunda”(第二小部分)演变为“分”和“秒”,符号′和″沿用至今。六十进制还用于角度测量(圆分360度),与时间单位同源。这种系统通过希腊和阿拉伯学者传播到欧洲,取代了其他进制。巴比伦的数学创新,如位置记数法,虽未直接使用0,但为后世十进制和计算机科学奠定基础。六十进制的持久性显示其实用性和文化传承,例如在导航、天文学和日常计时中,它提供了高效的计算框架,体现了古代智慧在现代科技中的延续。

8、历法设计的核心难题是协调太阴月(约29.5天)和太阳年(约365.25天)。太阴年约354天,比太阳年短11天,导致季节漂移,影响农业和宗教节日。农业社会依赖太阳周期定义季节,而宗教仪式常基于月相(如新月和满月),因此许多文化添加闰月调整。例如,巴比伦在特定年份插入闰月,犹太历在亚笔月前加月以保证大麦成熟。但这种临时调整不完美,需更精确系统,如默冬周期。挑战在于平衡实用与宗教需求:巴比伦新年庆祝需精确对应创世时刻,以取悦神灵;基督教复活节日期也需对齐月相。这问题推动天文学发展,并促使文明间知识交流,例如希腊人采纳巴比伦闰月方法,显示时间计量作为科学与信仰的交汇点。

9、默冬周期由巴比伦人发展,公元前432年由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和优克泰蒙引入希腊。默冬周期为19年,含12个普通年(每年12个月)和7个闰年(额外加月),闰月置于第3、5、8、11、13、16、19年,以对齐太阴和太阳年。月份分“满月”(30天)和“残月”(29天),总日数约6939.5天,接近19太阳年。这周期被印度和中国历法采用,例如魏根深指出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类似系统,表明多文明独立发展或交流知识。在中世纪,默冬周期用于计算复活节,金数(1-19)标识年份在周期中的位置。尽管复杂,它解决了历法核心问题,并影响宗教历书,如犹太教和基督教都采纳19年太阴-太阳周期。默冬周期的遗产彰显古代天文学的精确性和跨文化适用性。

10、复活节日期的计算基于犹太教和基督教历法,采用19年太阴-太阳周期以确保新月日期准确。巴比伦人首先将月分为七天段,每段对应一行星(称为“漫游者”),第七天为“凶日”,有许多禁忌,这可能影响希伯来安息日(源自满月日第十四或十五天)。基督徒沿用七天周,但将周日作为首日,以纪念基督复活。一周各天命名来自行星:按轨道时间长度排序为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月球,结合24小时循环确定每日首时。复活节在公元160年引入罗马,结合了巴比伦和犹太传统。七天周的普及得益于占星术和基督教传播,成为全球标准,显示宗教与天文的交织。这种周期不仅组织社会时间,还反映了古代人对宇宙秩序的信仰。

11、埃及人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外加5个不祥日,总365天,基于尼罗河泛滥周期(平均间歇期)。但他们很快发现实际年长为365.25天,因此通过调整补偿。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时(称为“天狼星历法”),标志尼罗河泛滥开始,比河流本身更可靠。天文计算显示,天狼星历法始于公元前2773年,这相当于埃及的“0年”。埃及历法注重实用,影响希腊和罗马历法改革,例如恺撒采纳埃及太阳年概念。天狼星历法的精确性显示古代天文学成就,而埃及人对时间的理解混合了神话和科学,如不祥日反映宗教观念。这种历法不仅指导农业,还强化了王权神性,体现了时间作为自然与超自然桥梁的角色。

12、希腊人区分两种时间:神圣永恒时间(如神话时代)和普通线性时间(如历史事件)。在雅典法庭,使用水钟(滴漏)将演说限时半小时,显示时间作为仲裁者。在默冬周期前,希腊用“八年法”:一年12个月,交替30和29天,总354天,每两年加一闰月(30天),但八年差一天,因此每八年调整。奥运会每四年举行,反映半个八年法,第一届于公元前776年。希腊纪年用执政官或奥林匹克运动会,如亚历山大港建于112.2奥林匹克纪元(公元前331年)。希腊时间观念融合哲学和实用,影响西方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视时间为运动度量。八年周期虽被取代,但遗产留存于现代体育计时,显示希腊对时间秩序追求的延续。

13、犹太历法基于太阴历,以秋天为开端,月份如亚笔月关联农业周期(如大麦成熟)。如果大麦在亚笔月十六日前未熟,则插入闰月以保证逾越节仪式。在耶稣时代,犹太人多用塞琉古历法,始于公元前321年(“契约时期”)。犹太计算中,世界创于公元前3761年10月7日,但算法复杂且文本矛盾:犹太希伯来文版本称从创世到亚伯拉罕出生隔1946年,撒马利亚版为2247年,《七十子译本》为3412年。这些“世界纪元”反映时间概念的神学性,时间从创世开始线性流逝。犹太历法影响基督教纪元,但基督教后来发展自己的系统。历法差异显示文化间对时间起源的不同解读,以及时间作为神圣历史载体的意义。

14、罗马历法最初由罗慕路斯创于3月,10个月,努马增加1月和2月,总355天,加闰月默西多尼乌斯(源于“工资”)。公元前5世纪,1月成为首月,因雅努斯是门户之神,象征开端。公元前45年,恺撒改革历法,用太阳年365.25天,每四年闰年,废除闰月;原月份长度调整,奥古斯都后来定型为现代历法。早期基督徒反感1月1日新年,视其为异教,一度用天使传报节(3月25日)为岁首。月份命名来自拉丁数字(7-12月)或神祇(如3月玛尔斯)。罗马承袭巴比伦七天周,但最初用初一、五号/七号、月中划分月。基督教采用行星命名周天,但改周日为首日。历法改革体现政治、宗教交织,时间计量成为权力工具,影响至今。

15、早期基督徒秉持末世论观点,认为上帝之国即将降临,因此对世俗时间体系并不重视(如保罗书信均不标注日期)。在计时方式上,他们最初延续犹太传统,除安息日外均以数字记日。随着异教徒大规模皈依,占星术传统随之融入,教会开始采用行星命名每周七日,但将周日定为周首日,既纪念基督复活,也以此与犹太教的安息日(周六)形成区分。这一转变伴随着重要节期的确立:复活节约于公元160年传入罗马,圣诞节则首次出现在354年的罗马历中,此前教会主要庆祝1月6日主显节(纪念耶稣受洗)。受洗仪式的演变(从成人浸礼到婴儿洗礼)推动了教义的重要变革——基督神性的认定时间从其受洗提前至降生,形成了“道成肉身”的神学思想。

来源:傲雪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