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有一位老师是这么说的:“作为教师,看到A娃确实会觉得头疼,但是我们不会一开始就不待见娃,事实上,如果家长配合,我们甚至会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帮助这个孩子。”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普娃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班里的多动症孩子?是从班级里的普娃家长及老师的角度出发,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ADHD孩子的。
其中,有一位老师是这么说的:“作为教师,看到A娃确实会觉得头疼,但是我们不会一开始就不待见娃,事实上,如果家长配合,我们甚至会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帮助这个孩子。”
我朋友中间也有当老师的,包括我弟弟也是小学老师。我们聊天时也经常会提到ADHD这个话题,以及聊他们班里的A娃们。今天想分享一个不受老师“待见”的A娃及其家长的故事。
一二年级时,朋友对他们班那个孩子的评价是,很聪明,长得也很讨人喜欢,一定程度上也有上进心,也想有交朋友的意愿。但是摊上了一对极其溺爱孩子、不承认ADHD、不肯给孩子用药控制冲动多动等行为、不接受改变教育方式的父母。
现在这个孩子(四年级了),已经成了“万人嫌”,不听课,不写作业,随手打人,出口脏话,还偷东西……老师们想改变他的热情,也早已被孩子妈妈一次次的不配合而浇灭,现在只要不影响大家上课学习,他爱干啥干啥,老师们都不管了。朋友说,这个孩子,早晚要吃大亏的。
其实,早在三年级的时候,朋友说她就委婉提醒过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一下。也不知家长去没去,后来还是孩子说的,说妈妈说了医生都是傻X,不会让孩子吃药的,夸他好着呢,是班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不好。……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大多数老师都是善良的,愿意帮助孩子的。孩子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配合的家长。老师嫌弃的不是A娃,真正不待见的其实是家长。
此外,站在老师的角度,如果班里有一两个“特殊孩子”,例如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等,在无形中也把老师的工作量扩大了N倍。
而且,普通学校在配备教师资源时,很难考虑到班里特殊孩子的需求,就像我儿子他们班,一共49个孩子,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一个副班主任,主要负责给孩子们打饭(我儿子上的私立小学,学校提供早、午、晚饭)。
对于班主任来说,光40多个普娃就够她操心的了,更别说其中还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不能光指望着老师对自家孩子给予特殊照顾或关注,虽然我也总是说,A娃就是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照,但是作为家长,如果能正视孩子的问题,听从医生建议,该用药用药,该做行为干预,就努力去学、去实践,尽我们家长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孩子,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老师的工作也就不会那么难,甚至无需我们多说,老师都能主动多关照孩子。
所以,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根本还是在于家长。有的家长就是死活不听劝,讳疾忌医,各种借口,不看病、不吃药、不干预,孩子的状态只会越来越差,老师也越来越头疼,心里只盼望着小学毕业赶紧把这娃送走……
无独有偶,也有老师分享了A娃变好的案例——
“我班上有个娃,一年级的时候,上课时间自己出教室,大课间和体育课在学校乱跑,随意说话,钻垃圾桶然后大喊……我和家长沟通,一开始孩子妈妈还是觉得是孩子皮,但是多次沟通以后,家长还是听劝,带他去检查,结果发现是中度多动症,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情况,连着一个学期下午放学就去上课进行行为训练,在家里也按照ADHD养育书籍上讲的行为干预方法来执行,而且晚上的作业辅导和预习也会带着孩子认真完成。
在学校,这个孩子每天的情况,我都会在上午和下午,分别给家长发信息沟通,有进步就表扬,有不好的表现我在学校教育完以后也会让家长回家以后再次提醒教育,也就一个多学期,这个孩子虽然和其他孩子比可能还是个“皮孩子”,但是已经进步非常大了……”
来源:小飒妈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