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追求能源高效转换的今天,高温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可再生能源迅速崛起,但航空发动机等高温设备仍依赖化石燃料,其效率提升受限于材料耐受极限。传统镍基超合金在1050-1150°C下易软化,而 refractory 金属合金虽熔点超2000°C,却长期困于高温
在追求能源高效转换的今天,高温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可再生能源迅速崛起,但航空发动机等高温设备仍依赖化石燃料,其效率提升受限于材料耐受极限。传统镍基超合金在1050-1150°C下易软化,而 refractory 金属合金虽熔点超2000°C,却长期困于高温氧化脆化和室温延展性不足的难题。这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首次推出了一种单相铬-钼-硅合金(Cr-36.1Mo-3Si, at.%),成功实现了高温抗氧化与室温塑性的完美平衡,为下一代涡轮发动机材料铺平道路。
该合金的核心创新在于简约的成分设计——以铬和钼为基础,添加仅3 at.%的硅,形成单相体心立方(bcc)结构,避免脆性硅化物析出。铬负责形成致密Cr₂O₃氧化层,钼则富集于表层阻挡氮化,而微量硅不仅促进SiO₂界面层生成以增强抗氧化性,还确保了合金的固溶体连续性,从而保留塑性。通过电弧熔炼制备,合金呈现均匀枝晶结构,经 homogenization 处理后晶粒粗化但无二次相,奠定了材料稳定性的基础。
在800°C和1100°C的循环氧化测试中,含硅合金表现卓越:800°C下质量变化微乎其微(±0.07 mg/cm²),1100°C时虽略有蒸发但无样本 disintegration,远胜无硅对照样。氧化层厚度分析显示,Cr-36.1Mo-3Si形成薄而连续的Cr₂O₃ scale,硅的加入将Cr与Mo的氧化比例从2.6提升至5.4,显著优先氧化铬而非钼,遏制了MoO₃挥发灾难。
机械性能方面,合金在室温压缩下展现9-15%塑性应变,强度达1100 MPa,且工作硬化能力突出(dσ/dε > σ),为拉伸延展性奠定基础。即使900°C高温下,强度仍保持70%室温值,凸显其广温域适用性。变形过程中,锯齿状流动曲线揭示了孪生与位错滑移的协同作用。
深入微观分析发现,变形孪生{112}系统在室温与900°C下均活跃,尤其在大晶粒条件下,孪生应力约350-500 MPa,与位错滑移竞争,贡献动态晶界强化和高工作硬化。这种机制不仅补偿了几何软化,还抑制裂纹扩展,但晶界处微裂纹提示未来需优化晶粒尺寸以提升拉伸韧性。
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 refractory 合金的核心瓶颈,更以简易工艺展现出直接应用潜力。未来通过热机械处理或粉末冶金优化晶粒尺寸,可进一步平衡孪生与滑移,提升拉伸性能。这种合金有望替代镍基超合金,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推动温度上限至1100°C以上,显著提升能源效率。材料科学的这一小步,或将成为工业革新的一大步。
信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16-8
来源:捷报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