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些高校凭借自己的实力以及特殊的名字,在高教界逐渐站稳了脚跟,有的高校的名字本身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特点的组合体,响亮又带劲儿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诸如华东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命名优势,在更改名称时有些
有一些高校凭借自己的实力以及特殊的名字,在高教界逐渐站稳了脚跟,有的高校的名字本身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特点的组合体,响亮又带劲儿的名字让人印象深刻,诸如华东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命名优势,在更改名称时有些操作就难免会引发一些争议。比如“华东冶金学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华东冶金学院当年可是全国冶金界有名气的高校,学校名字很硬朗又有种独特的工业气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依靠“华东”加“冶金”,校名就有了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这是大学命名里很成功的例子。2000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此举不但引来舆论的关注,而且被一些人当作“教科书级别的改名失误”。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
首先要知道改名之后的具体变化,“华东冶金学院”的“华东”,不仅是学校服务华东地区的重工业的体现,更是代表着一个地域广阔的影响力。从“华东”到“安徽”,从广袤的土地,雄浑的气势收缩成一个小点。而专业上,“冶金”这专业也太过具体,和工业的联系一目了然。然而如今的“工业”,大而泛。导致学校的学科难以区分。国内现有很多类似“XX工业大学”的学校,因此使得安徽工业大学在名称上缺乏突出特点。重命名的学校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权威性方面都削减了原华东冶金学院这一品牌效应的存在感,有人就认为,这次改名叫“削弱”好像要比“升级”更适合。
纵观华东冶金学院发展的历史,这段时光更显唏嘘,学校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马鞍山钢铁学院,学校建立时的目标是为了扶持马鞍山钢铁工业及华东地区重工业发展。1978年,学校改名为华东冶金学院,直接由冶金工业部领导,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当时全国冶金类大学就那么几所,可以说是每个都像知名成员。华东冶金学院因为地利和专业特长一度在业内颇有地位。
九十年代末那阵子搞高校改革,弄出不少动静来,这波改革发生在当时政策的大环境里。为了迎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和学校转型的总方向,许多专业类高校纷纷转向了以名称上的“宽泛化”作为发展方向,加入综合性行列的大军中。强行舍弃“冶金”这个特定领域的标签,华东冶金学院的品牌就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波及,在教育资源分配层面而言,华东地区一直占据着全国的领先地位,“华东”这个前缀被应用到学校名称之上,它的毕业生往往会呈现出更多的优势条件。由华东冶金学院到安徽工业大学名称转换,使得曾经附带的“华东”标签所带来的长三角区域影响力变得稀薄,降低了学校之前享有的区域性“话语权”。
虽然校名一变,品牌传播力打折扣,但是实力安徽工业大学不差,在安徽省内是重点扶持的双一流高校,有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博士点完整的学科梯队,冶金领域依旧有不少优势。在材料科学领域甚至闯进了全球的前1%,而在冶金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这些传统的强科当中仍然在国内保持着超高的实力。还有冶金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职场的认知第一印象还是有局限的,名字大众化了,学校的毕业生求职,考研,考公等等都变得不容易辨认,在很多单位面前无法马上达到原有的学校实力。
可以说是华东冶金学院校名当年自带传播性,可以帮学校做强有力的宣传。而换成安徽工业大学虽说稳,不过低调这股劲儿太足就容易把竞争力也搭进去。如今高等教育不停朝着市场化奔去,校名跟学校形象、区域经济甚至人力资源市场的互动关系变得密不可分。从吸引学校考生,到企业认可毕业生的能力,校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相较于改名前,安徽工业大学的气场明显没有以前“华东冶金学院”的气场足。
对于我们学校自己来说,名字的更新确实是满足了时代的一部分需求,但也不能说这种“突围”就真的达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换名以后,安徽工业大学就很难再像“华东冶金学院”那样靠名字特色以下子占据市场定位。有关学校实力的了解,只能靠别的途径慢慢积累。
从校名争论能看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行业竞争不仅仅学科建设上的,还有品牌如何定调以及这个品牌的传播力如何。华东冶金学院的地位已然不在,但留给我们教育界一些思考确实值得回味。如何把握学校模式转型与特色的平衡,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因素进行明智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不少高校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来源:仁爱辰星9ixr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