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群体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有艾滋,几个信号很明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09:00 1

摘要:”余大爷惊讶地睁大双眼:“艾滋病?这不是离我们普通人很远的事吗?”但医生却摇了摇头:“现在,有四类人群其实正处于高风险,许多中老年人也在其中。”

余大爷最近总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发热低烧反反复复、口腔溃疡反复难愈、偶尔皮疹、体重还莫名掉了五公斤。

身边的亲友都说可能是“年纪大了体质弱”,可他心里却隐约觉得,事情也许不像大家说的这么简单。

一次社区义诊中,医生仔细听他说完症状后,神情变得严肃:“您有没有考虑过做一下HIV抗体检测?

”余大爷惊讶地睁大双眼:“艾滋病?这不是离我们普通人很远的事吗?”但医生却摇了摇头:“现在,有四类人群其实正处于高风险,许多中老年人也在其中。”

很多像余大爷这样的普通人,可能一直以为“艾滋病那是别人家的事”,却忽略了它其实就在身边悄悄逼近。你的警惕心,还足够吗?

这篇文章将用最新权威数据和科学解释,带你破解与艾滋病有关的常见误区——尤其是第3个体征,最多人忽视。

近年来,中国HIV病毒感染人数持续增长,截至目前,现存感染者和患者超过110万,且呈上升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等多项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以下四类人群正逐步成为艾滋病高发群体:

性传播活跃群体——不安全性行为频发者

不论男女,只要有过无保护性行为(包括一夜情、婚外性、约会App结识陌生伴侣等),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显示,性传播已占新发HIV病例的95%以上,其中异性传播超半数、男男性传播感染率更高。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及刚步入社会的青年

一项覆盖2010-2020年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研究显示,在我国15-24岁青年HIV感染者中,大学生占比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科学性教育、过于相信对方“表面健康”、侥幸心理作祟。

中老年单身群体——离异、丧偶或长期分居者

越来越多中老年群体加入高发行列。相关数据显示,部分中老年人重新建立情感关系,但防护意识明显不足,感染HIV的几率也在上升。

吸毒、共用针具、非法采血等特殊高风险群体

HIV可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注射、非法采血、消毒不严的文身操作等,近年仍是病例增长的重要来源。

你或者家人朋友,是否也曾落入上述高风险之中?别以为年龄、身份、性别会成为天然防护网,艾滋病并不会挑人。

很多人受“发病就很快消瘦”的刻板印象影响,误以为艾滋病只有晚期才有症状。事实上,HIV感染早期虽常常很隐匿,但身体悄悄会推送“警报信号”:

持续低热难退,盗汗乏力

感染HIV后,免疫系统被攻击,长期低烧(37.5℃~38.5℃)是最常见首发症状之一。如果不是偶发性感冒或外部感染,且发热持续2周以上,警惕并伴有夜间盗汗、疲惫感。

口腔反复溃疡、白斑、咽痛难愈

HIV破坏口腔黏膜防御,许多患者会频繁出现口腔溃疡、念珠菌感染(白斑)、咽喉炎拖不好的情况。这些症状多么容易让人误以为只是假性上火!

全身多个淋巴结无痛肿大——最多人忽视的信号

颈部、腋窝、腹股沟对称性淋巴结无痛肿大(按压不疼,持续不消退),往往是HIV相关最早出现的典型表现,但极易被忽略。常被当作“扁桃体大”、运动劳损。殊不知,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入侵的直接反应。

无明显原因的顽固皮疹/红斑

部分患者会出现类似皮肤过敏的红疹、丘疹、斑块,但常规抗过敏药无明显效果。如果皮疹反复、迁延不愈,一定警惕病毒性病变。

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

不爱运动、饮食无大变却发现体重一个月内骤降10%以上,尤其需要注意。原因在于感染后营养消耗及吸收异常明显升级。

如果上述几个信号在同一阶段反复出现,且无其他明确诱因,应尽早前往正规医院进行HIV检测——由于窗口期问题,自感有高危行为后1-3个月内检测更加科学。 记住:这些症状虽非HIV专属,但合并/持续发生时绝不可掉以轻心!

“得了艾滋=判死刑”?这是过去时代的误解。现代医学抗病毒药物(ART)已经实现了长期有效控制:患者只要按时服药,可将体内病毒量降至检测不到,寿命几乎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

我国实行艾滋病患者免费药物政策,确诊即可在疾控中心免费领取药物,并提供心理健康及就业、学习、婚姻等多方面法律保障。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同时,规范治疗还能阻断传播,保障家人和爱人健康。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管对方外表如何、关系是否亲密,无保护行为都是“最高级别危险”。安全防护是自我保护、不冒险的底线。

绝不共用针具及器械

无论是注射、文身、采耳、穿耳洞等,一定选择经过严格消毒的正规渠道,杜绝血液传播!

规范检测,积极面对

有高危行为后要及时到疾控中心或三甲医院做匿名检测。艾滋病并不可怕,科学应对、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真正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首先明确:感染HIV≠得了艾滋病,大多数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维持多年健康状态。我国也明确禁止对HIV感染者的任何歧视,生活、教育、婚姻受法律保护。

确诊后及时与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建立管理档案、接受药物指导,拒绝偏方和迷信,“断药自愈”只会加速病情。

健康生活习惯+规范治疗双管齐下。才是保障身体免疫、持久应对疾病的科学之道。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国家疾控局《2023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第42卷第12期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