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管是逛数码论坛,还是跟做电子配件的朋友聊天,总能听到“存储芯片又涨了”的说法。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波动,从行业数据来看,9月份以来,DRAM和NAND这两种核心存储芯片价格持续走高,头部厂商的订单都排到了明年,国内不少相关企业的业绩也跟着飘红。但大家别只盯
最近不管是逛数码论坛,还是跟做电子配件的朋友聊天,总能听到“存储芯片又涨了”的说法。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波动,从行业数据来看,9月份以来,DRAM和NAND这两种核心存储芯片价格持续走高,头部厂商的订单都排到了明年,国内不少相关企业的业绩也跟着飘红。但大家别只盯着“涨价”这俩字,这波行情背后,是整个行业供需的真实变化,国内企业能抓住的也不只是短期利润,更有长期成长的机会。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跟大家说透。
首先得弄明白,存储芯片到底是啥?其实就是电子设备的“记忆体”,手机、电脑、服务器,甚至家里的智能冰箱、扫地机器人,都得靠它存数据。目前市场上主要分两类:DRAM是“临时记忆”,就像电脑的内存条,断电了数据就没了,主要用来支撑设备运行;NAND是“永久记忆”,比如固态硬盘、U盘,存的照片、文件就算关机也不会丢。这两类芯片占了全球存储市场90%以上的份额,这次行情是两类产品一起涨,不是单一产品的偶然波动,背后有实实在在的逻辑支撑。
先看需求端,最大的推手是“AI带来的存储缺口”。可能有人会说,AI不就是靠显卡吗?其实不然,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运算,都需要海量数据“实时存、快速取”,对存储的需求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比如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AI模型,光临时存储就需要几十TB的容量,而且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就算是我们日常用的AI绘图、语音助手,也需要设备有足够的存储来加载模型数据。根据行业机构测算,2025年我国AI相关的资本支出预计能达到7000亿元,其中近30%要花在存储设备上,光服务器用的DRAM需求就同比涨了35%,这是实打实的增量。
不光是云端,我们身边的设备也在“倒逼存储升级”。就说手机,现在新出的机型基本见不到128GB版本了,256GB成了起步配置,高端机都卖到2TB了,单机存储容量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多;新能源汽车更明显,智能座舱要装导航、娱乐系统,自动驾驶要存摄像头、传感器数据,单车存储容量从以前的几GB涨到了现在的几百GB,有的高端车型甚至突破了1TB;就连AI眼镜、智能手表这些小设备,也开始需要更大的存储来装离线地图、音乐,2025年全球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存储需求,同比增速都超过了20%,这些需求不是炒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使用需要。
再看供给端,不是厂商“故意捂盘涨价”,而是“产能往高端走了”。全球头部的存储厂商,像三星、美光、SK海力士,最近都在调整产能结构——把更多生产线转向HBM(高带宽存储器)这类高端产品。HBM是AI服务器的“核心配件”,传输速度比传统DRAM快3倍,利润更是高不少,但生产难度大,一条生产线改产HBM,就意味着传统DRAM的产能少了一块。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传统DRAM产能增速只有8%,NAND产能增速15%,而需求增速分别达到22%和21%,供需缺口一下就拉开了。
更关键的是,传统产能“短期内补不上”。建一条存储晶圆生产线,从开工到投产至少要2年,投资得几百亿元,厂商不会因为短期涨价就盲目扩产;而且今年上半年机械硬盘(HDD)因为零部件短缺,交货周期从12周拉长到了52周,不少企业只能转买固态硬盘,又给NAND市场添了把火。供需一紧,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根据TrendForce最新数据,2025年第四季度DRAM整体价格环比涨13%~18%,其中服务器用的DRAM涨幅超20%;NAND价格涨5%~10%,企业级SSD连续两个季度涨幅超10%,三星、美光给下游客户的报价也上调了20%~30%,这些都是公开可查的行业动态,不是凭空夸大。
这波行情里,国内企业不是“跟着喝汤”,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而且收获的不只是短期利润,更在积累细分领域的“硬实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企业的机会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成长逻辑都不一样。
第一个是“存储设计环节”,拼的是“产品能不能打进主流供应链”。国内做存储设计的企业,虽然整体规模不如国际大厂,但在细分领域已经站稳了脚跟。比如在NOR Flash(小容量存储,用在手机按键、传感器上)领域,国内企业全球市占率超过35%,车规级产品累计出货超15亿颗,适配了比亚迪、蔚来等主流车企;在利基DRAM(针对工业、车规的DRAM)领域,出货量半年就涨了50%,部分产品还打进了华为、海康威视的供应链。2025年国内存储设计企业整体营收预计增长40%,其中车规级产品增速达到60%——这说明国内企业不是只靠涨价赚钱,而是靠产品竞争力拿到了长期订单,这才是真本事。
第二个是“存储模组环节”,拼的是“能不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模组企业就像“芯片加工站”,把存储芯片做成内存条、固态硬盘等成品,直接卖给终端厂商。因为离客户近,对市场变化最敏感,这波行情里业绩表现也最突出。根据已披露的三季报预告,国内头部模组企业净利润同比增幅基本都在1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0%。比如给腾讯、阿里供应企业级SSD的厂商,下半年订单量涨了138%;做车规模组的企业,出货量半年翻了两倍多,毛利率也跟着涨了5个百分点。但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借着这波需求优化了客户结构——以前主要做消费级产品,现在企业级、车规级产品占比从20%提升到了40%,客户更稳定,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了,这比短期赚钱更有价值。
第三个是“设备材料环节”,拼的是“能不能跟上国内产能扩张节奏”。虽然不直接卖存储芯片,但国内存储晶圆厂正在加速扩产——长鑫存储2025年要新增20万片晶圆产能,长江存储也在推进新产线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刻蚀机、抛光液、靶材等设备材料。以前这些核心产品主要靠进口,现在国内企业已经能提供成熟替代品了: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已经进入长鑫存储的产线,订单排到了2026年,新增订单同比涨了40%;安集科技的抛光液在长江存储的市占率从20%提升到35%;江丰电子的靶材还卖到了三星、SK海力士,全球靶材需求涨40%,它的产能刚好能跟上。2025年国内存储设备材料企业营收增速预计保持在30%左右,虽然没模组企业涨得快,但胜在稳定——因为产能扩张是长期工程,这些订单能支撑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慢慢缩小跟国际厂商的技术差距,为后续发展打基础。
可能有人会问,这波行情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像以前那样“涨得快、跌得也快”?从目前的行业数据来看,大概率能持续到2026年下半年。一方面,需求端的动力是长期的——AI、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升级,这些需求不会突然消失,2026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另一方面,供给端的调整需要时间,新建产能要到2027年才能陆续释放,短期内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
但更值得关注的,不是行情持续多久,而是国内企业能不能借着这波机会“练内功”。以前国内存储产业最大的短板是“技术跟不上需求”,现在有了订单和利润,企业就能把更多钱投入研发——比如有的设计企业把研发投入占比从15%提高到20%,重点攻关高端DRAM技术;设备企业也在加速迭代产品,争取早日实现全面替代。而且国家一直在推进“国产替代”,国内终端厂商也更愿意给本土企业机会,这对国内存储行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长期利好。
总的来说,这波存储芯片行情,是需求拉动、供给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炒作出来的泡沫。国内企业也不是只赚“涨价钱”,而是在细分领域积累竞争力,从“跟着走”变成“自己能走”。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用太担心“买不到”或“价格暴涨”,因为国内企业的产能在提升,市场供给会慢慢平衡;对于关注行业的人来说,更该看到国内存储产业的进步——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从细分突破到逐步赶超,这才是这波行情里最值得高兴的事,也是中国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小张老师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