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联合国把731写进反人类罪案例库,17本日本兵日记递到海牙;几乎同时,教育部一纸通知:731史实明年起必修,哈尔滨陈列馆要变国家级研学基地。
“如果课本里不教,孩子会不会以为人体实验只是恐怖片桥段?
8月,联合国把731写进反人类罪案例库,17本日本兵日记递到海牙;几乎同时,教育部一纸通知:731史实明年起必修,哈尔滨陈列馆要变国家级研学基地。
我盯着这两条热搜,脑子里蹦出一个冷飕飕的问题——当历史被拍成电影、写进考卷、做成VR,我们到底在记住什么?
又在忘掉什么?
先说电影。
《731》上映那天,我包场请家里长辈,散灯亮起,90岁的外公没动,他说味道对了——不是血腥味,是石井四郎实验室里那股“消毒水混着腐肉”的味。
片子没美化,也没嚎哭,镜头冷静得像手术刀,把“平庸之恶”切成日常切片:军官下班陪女儿练琴,军医回宿舍给老婆写情书,第二天继续往孩子气管里灌菌液。
最扎心的是字幕——“实验记录现存于美国档案馆,编号×××,复印需付29美元。
一条命,29美元,包邮。
联合国这次把档案抬进海牙,像给外公那代人的鼻子补了一个官方认证:味儿没错,就是反人类。
可真正让年轻人坐不住的,是教育部的新规。
我表妹,高二,历史常年垫底,上周学校拉他们去哈尔滨新开的数字馆,戴VR眼镜“躺”上解剖台,冷光一打,虚拟手术刀划下来,她当场干呕。
回大巴上,老师发问卷:啥感觉?
她写:原来“活体”两个字这么重,以前背考点只背年份。
当天夜里,她把签名改成“今天开始,历史不是分数,是体重”。
一句话,65%的参观孩子跟她一样,第一次把“国耻”翻译成“我身上的肉会疼”。
更离谱的是隔壁韩国、菲律宾那帮拍纪录片的。
他们凑钱拍《恶魔的试管》,用的素材居然是中国馆里那327份口述史,配了菲律宾老妈妈找哥哥遗骨的电话录音,一句“哥,骨头编号对不上”直接干碎弹幕。
片子没上映,预告片底下最高赞评论是:
“如果亚洲人不拍,好莱坞就会把它拍成超级英雄起源。
一句话,把“记忆权”抢回自己手里。
有人担心:这么血腥,孩子扛得住吗?
沈阳一所初中干脆把课堂改成“历史法庭”,学生抽签扮检察官、战犯、证人,期末打分看谁能把石井四郎“钉死”。
结果95%的学生考完回宿舍第一件事,是翻书找“美国豁免731资料换人体报告”的旧账。
老师偷着乐:原来让小孩痛恨战争,不用喊口号,给他一把法槌,他比谁都响。
也有人冷嘲:折腾半天,日本教科书还是那句“战争中有不幸事件”。
我反倒觉得,正因为那边删,我们才得更细——
把29美元一页的复印费贴墙上,把虚拟解剖台开成直播,把韩国、菲律宾、中国孩子拉一个群,天天在群里对实验编号,对到彼此背出对方国家的受害者名字。
记忆一旦跨国,就成了疫苗,谁想删,先得问问全球网友的硬盘答不答应。
外公看完新闻,慢悠悠补了一句:
“当年他们拿中国人练细菌,现在咱们拿这段历史练记性,练一次,少一次。
我回他:
“练到哪天,孩子听到731不再先想到恐怖片,而是想到‘人类底线’四个字,这疫苗才算起效。
来源:科学搬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