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王思聪在东京的街头,牵着狗,享受着午后阳光时,他70岁的父亲王健林,正被一张“限高令”困在北京的办公室里。
当王思聪在东京的街头,牵着狗,享受着午后阳光时,他70岁的父亲王健林,正被一张“限高令”困在北京的办公室里。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很多人骂儿子不孝,说老子在前面挡枪,儿子却在国外逍遥。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都看反了?这根本不是父子情深的故事,而是两代人,用截然不同的人生,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关于财富和时代的终极对决。
王健林的战场:我的帝国,必须是钢筋水泥
让我们回到王健林最风光的时刻。
央视的镜头前,他云淡风轻地说出那句:“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
那时,没人觉得他狂,只觉得他强。
因为他的底气,是脚下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的万达广场。在中国那片热火朝天的土地上,王健林信奉的是最朴素的真理:资产为王。
他就像一个贪吃蛇,不停地吞噬土地,盖楼,开商场,建影院。他觉得,只要这些钢筋水泥的大家伙在,他的帝国就坚不可摧。
欠债一百万,他敢接手。签下380亿的对赌协议,只要能把公司推上市,他就敢赌。
这种胆气,是那个年代企业家的“标配”。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只要规模够大,杠杆够高,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但他们没算到,时代这台庞大的机器,换挡了。
房地产不再是印钞机,A股的大门关得死死的。之前压上的所有赌注,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悬在头顶的刀。
为了还债,王健林开始“割肉”。卖广场,卖文旅,卖电影院。三年卖掉109座万达广场,听着都吓人。但这就像给一个大出血的病人贴创可贴,根本止不住。
更要命的是,他卖掉的不仅是资产,更是万达的“现金奶牛”和信誉。
他曾经的信条——“资产为王”,在巨大的债务黑洞面前,彻底失效了。
一个70岁的老人,从中国首富,到被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头等舱,不能住五星级酒店。这种落差,比单纯的没钱,更让人心酸。
王思聪的答案:老爸,你的游戏规则过时了
就在王健林为了拯救他的水泥帝国焦头烂额时,王思聪在干嘛?
他拿着老爸给的5个亿,一头扎进了互联网。搞直播,做电竞,投项目。
结果呢?熊猫直播烧光20亿,投乐视亏了1个亿。
在所有人眼里,这就是个典型的“败家子”,老子挣钱儿子花。
但我们忽略了他早年说过的一句话,那句话今天看来,简直是“预言”。
他说:“我爸那代人赚钱,赚的是时代的钱。”
这话太扎心了,但也太真实了。
王思聪学的是哲学,他可能不懂房地产的复杂图纸,但他比谁都更早看透了财富的本质。
他知道,父亲那套“建个楼就能收一辈子租”的逻辑,已经不灵了。
他搞直播,玩流量,虽然最后也失败了,但这让他明白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时代,人气的聚散,财富的起落,比盖楼快得多,也比拆楼快得多。
他亲眼见证了流量帝国如何一夜崛起,又如何一夜崩塌。
当父亲的万达帝国开始摇摇欲坠时,他没有选择回去“子承父业”,一起扛。
他选择了另一条路。
清空国内的社交账号,带着他的收藏品和爱犬,定居日本。
你以为他是跑路?
不,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族进行“风险隔离”。
他看透了,父亲的债务是个无底洞,他就算把自己填进去也无济于事。他更看透了,那个属于房地产大佬的时代,已经彻彻底底地结束了。
留在国内,他能做什么?面对追债的,面对看笑话的?还是学着父亲,去跟银行和投资人开那些永远也开不完的会?
他选择退场。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王健林,是典型的“战斗型”企业家。他习惯了赢,习惯了掌控一切,所以哪怕70岁了,他依然不愿放下,还在牌桌上挣扎。
他想守住的,是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庞大帝国。
王思聪,看似玩世不恭,骨子里却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早就明白,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的真正意义,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能不能在潮水退去时,保住自己。
他要保住的,不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商业帝国,而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下半生。
当王健林被债务和限高令困在国内时,王思聪在国外过上了普通富人的生活。这结局,看似讽刺,实则是必然。
一个被时代推上了神坛,也被时代狠狠摔下。
一个生在神坛之上,却选择在崩塌前,自己先跳了下来。
他们谁都没错,只是,他们为自己选择的人生,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来源:万般皆是命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