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当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见过带露的菊花。这是城市生活替代田园生活的必然,除非将来的建筑,无论高低,都会围绕建筑展开立体绿植,使得人们不用涉远,就能领略自然的芬芳。
实际上当代很多人,都没有看见过带露的菊花。这是城市生活替代田园生活的必然,除非将来的建筑,无论高低,都会围绕建筑展开立体绿植,使得人们不用涉远,就能领略自然的芬芳。
但是在古代的诗词里,多强调露与菊,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是菊花的植物特征和季节应和,在农业为主的社会时期,城乡遍布菊花,在晚秋多露的季节,往往可以看到菊花茁生在风露里的自然风姿。
第二个原因,是传统的晚秋,有寒露节气,而这个节气对应的物候之花,就是菊花。
菊花是晚秋之花,九月之花,寒露之花,重阳之花。
所以菊与露,在古典文学中,相互成就,成为晚秋最美的风景。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寒露九月节 》
在唐朝元稹的寒露节气诗里,寒露和菊花并重开头。
当寒露降临,让你惊觉晚秋时节到来的时候,心情不用特别悲凉,因为,你早上可以看到,菊花次第打苞舒蕊,是它们将凄凉的秋气,转为了最明丽的秋光。
虽然此时秋风已紧,风扫落叶,虽然万里长空,大雁随着太阳南飞。
虽然燕子会飞往海上,化作绚烂的贝壳,虽然农田在霜寒里收割,农作艰苦。
但是,要看到秋天仍旧有着向上坚韧的美,菊花开满野地,松柏苍翠在山峦。
总有些高洁而永恒的参照物,让你在季节里,在人生,不那么慌张。
“秋菊近重阳,原头复道旁。
丛滋寒露绿,花绽晚风黄。
蘖染枝枝艳,星分处处芳。
乍疑金散野,遥误叶经霜。
篱下何人采,樽中满座香。
唯应未归客,对此欲沾裳。”唐 · 王棨《月前菊 》
这个月前菊,是指的农历九月前开放的菊花。这个和今年的日子有些类似。
农历八月,就有寒露节气,标志着晚秋的到来,不到九月重阳,菊花就已经盛开。
这首诗写得细致清丽。
秋菊盛开在重阳节之前,在荒原或者道路边。
那一丛丛野生的菊花,在寒露的滋养下,枝叶翠绿,而花蕊,在晚风中绽开,摇曳金黄。
这些野菊花,在田野间孽生,花枝动人,星罗棋布。
初初一看,还以为金子落在了秋色的苍翠的原野,那带着毛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白,还以为是打了层薄霜。
我行走在这野菊花盛开的秋野,怀念着家乡,只有在家乡,这个季节,才会采集菊花,用以泡酒待客。而我现在是他乡客,独自徘徊在徘徊在开满野菊花的地方。
“东篱有佳菊,淡然幽素姿。
终怀林壑韵,不生桃李时。
亭亭白日晚,湛湛寒露滋。
寂寞冰霜后,此意竞何为? ”明 · 胡超 《咏怀》
菊花最容易带入普通人的精神情怀。
因为它是草本,坚韧,耐寒,芬芳。如果你的庭院种上几丛菊花,在菊花开的时候,带给你的美好,如同故人相对,如同看见了多姿的自己。
篱笆边,开出了最美的秋菊。那种淡然清幽素净的美。
菊花就是适合在自然的山川沟壑中生长,傲然秋风,不是生在春风骀荡之时。
你看,那白天的太阳落了,照出了菊花的剪影,你看,夜晚的寒露来了,却滋养了花更芬芳。
菊花就这样寂寞地开着,它是为什么呢?
这是诗人借菊花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和自由的生活,哪怕日子苦一点,风霜多一点,也爱着自由自在的成长,与无人境,有大欢喜。
“爱尔池亭好,黄花食几枝。
口香寒露日,心苦暮秋时。
有地开难早,无人落易迟。
故园明欲返,吾亦有东篱。”明末清初 · 屈大均《过献孟池亭采菊作 其一 》
这是屈大均晚秋路过一座园林时,看到水边亭子边种植了很多菊花,正在盛开。
菊花盛开在寒露节气里,开在最后的秋天。
他兴之所至,就随手,采下菊花,并且吃了下去。
菊花好吃吗?实际上菊花香是清香,但是入口是微苦的。在明代很少有人这样生吃菊花,通常是采摘晒干后泡茶泡酒,或者加油盐烹饪。
屈大均,这是对于屈原和陶渊明的致敬。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空服九华,代表他们的时代,以生吃菊花养生辟邪。屈原是爱国的,陶渊明是不爱名利的。
菊花虽然有土壤,却开花在晚秋,没有人看到,也自开自落。
让我想起,在故乡,也有菊花,我也想早点回去,过上陶渊明一样的生活。
关于屈大均,这里不做过多阐述。他是明末清初抗清义士,辗转多地,奋斗多年,他所有的诗,都可以当战地诗词来解读,生如菊花。
“篱边准拟嗅清香,菊蕊真同佛面妆。
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宋 · 郭印《秋日即事八首 其四 》
这是一首赞美菊花的诗。
在晚秋的篱笆边,你铁定能闻到菊花的清香。
那舒展的菊花花瓣,黄色的花朵,花开的笑颜,宛如佛面金装,充满了 温煦,明丽。
我算了算,重阳节快到了,我想着天气越来越冷,我担心菊花能开多久呢?
菊花耐小寒,晚秋初冬的霜雪,不会阻挡它的盛开。
而菊科植物种类繁多,也有在冰天雪地盛开的花朵,比如款冬花。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