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斯坦街区,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8 02:36 1

摘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热斯坦街区一间铜器店的角落里,玉素甫·卡地轻轻地抚摸着一只有300年历史的铜壶,壶底刻着的“库车”二字,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像极了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热斯坦街区一间铜器店的角落里,玉素甫·卡地轻轻地抚摸着一只有300年历史的铜壶,壶底刻着的“库车”二字,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像极了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约在商周时期,天山南北相继进入青铜年代。在新疆库车河流域哈拉墩遗址、克孜尔河畔克孜尔遗址和墓穴均发现小件少量铜器。但在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库车铜器手工制作工艺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记者第一次见到玉素甫·卡地的父亲卡地·尼亚孜是在2018年。那时他已72岁,偏瘫在床,说话含糊不清,但手指仍会下意识地做出握锤的动作。妻子玛热沙汗给记者看了一张泛黄的照片:1956年的库车手工业联社,10岁的卡地·尼亚孜站在父亲身后,小脸被炉火映得通红,看着照片,让人仿佛能听到,羊皮气囊鼓风的声音里,混着此起彼伏的锤击声。

后来,这种纯手工的铜器,成本高,做工时间长,加之铜器的价位远远高于陶器而使库车铜器手工业迎来了漫长的低迷期。1990年,44岁的卡地·尼亚孜跟随着个体创业的大潮离开工厂。“祖上传了六代的手艺,不能断在我手里。”他在20平方米的院子里支起炉子,靠做驴铃、马铃维持生计。玛热沙汗笑着说:“他娶我时,赶的马车就挂着自己做的铜铃,叮当声能传到三里外的白杨林里。”

2023年,再到库车市热斯坦街区,记者差点认不出来。花帽巷的晾架上挂着数百顶绣金戴银的花帽,击鼓巷里围着跳舞的游客,就连墙角的老石磨都成了打卡点——上面摆着居民捐的缝纫机、旧陶罐,贴满了“我家的老物件”故事卡。

“看这灯笼!”玉素甫·卡地指着头顶的灯饰——2400盏灯笼里,藏着艾德莱斯绸的纹样。他说,2023年改造时,街道、社区的干部积极征集老物件,每家每户都把自家不用的老物件集中起来,放在各地的街巷进行展示。其中,就有他爷爷尼亚孜·依不拉音用过的铜制桑皮纸刀,如今挂在巷口的展示墙上。

铜器店的转机也来自这次改造。库车市文旅局把广场边的黄金位置腾出来,给他们做非遗传承基地,还申请了30万元创业贷款。“刚开始就卖些铜碗、铜壶。”买买提·卡地拿出一本游客留言簿,上面一位北京游客写着“要是能把克孜尔石窟的飞天乐舞刻在铜盘上多好”,“我们兄弟俩琢磨了3个月,还真做出来了!就是现在店里卖得最火的飞天铜盘。”买买提·卡地说。

去年夏天,玉素甫·卡地的直播间开播。镜头里他举着块红铜,一边捶打一边念叨:“这道纹得敲37下,多一下太密,少一下太疏。”直播间里有人问:“能刻上我女儿的名字吗?”有人说:“我想要个带葡萄纹的铜壶。”他都笑着应下:“只要你说得出来,我们就做得出来。”

现在的热斯坦街区,287家商铺里有29种新业态。卖了半辈子馕的麦麦提·马木提开起了“馕文化体验馆”,游客能亲手揉面烤馕;山东姑娘陈站芳的咖啡馆里,墙上挂着维吾尔族刺绣,菜单上有“龟兹蜜瓜拿铁”。仅今年端午节,街区一天就接待了2万人次游客,创了历史新高。

还有今年5月新疆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买买提·卡地的铜器店前排起了长队,游客等着在铜盘上刻“库车留念”;团结广场上,萨玛瓦尔舞传承人穿着艾德莱斯绸长裙旋转,裙摆像绽放的花朵;7岁的热帕提·买买提捧着自己做的铜戒指,给外国友人当起了小导游——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画的《铜壶与碗》,稚嫩的笔触里,铜器都长着翅膀。

今年独库公路恢复通车那天,记者又去了趟铜器店。夕阳透过葡萄架,在买买提·卡地捶打的铜胚上投下光斑,玉素甫·卡地正教侄子热帕提·买买提画纹样。那只300年的老铜壶摆在展柜中央,壶底的“库车”二字,和新做的铜器上的字迹重叠在一起。

“我会收一些徒弟把这项技术传承下去。”玉素甫·卡地笑着说。

热斯坦街区的铜鼓声混着游客的笑声、商贩的吆喝声,像一首生生不息的歌。这歌声里,有一家人的坚守,有一条街的蝶变,更有一座城的新生。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