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颁奖台上的灯光还没完全暗下来,刚刚在赛场上被孙颖莎以11-2的悬殊比分击败的日本小将大藤沙月,竟然跑过去拉着孙颖莎的手臂,非要跟她掰手腕。
颁奖台上的灯光还没完全暗下来,刚刚在赛场上被孙颖莎以11-2的悬殊比分击败的日本小将大藤沙月,竟然跑过去拉着孙颖莎的手臂,非要跟她掰手腕。
这一幕,比决赛本身还要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你说这场景奇不奇怪?
赛场上是毫不留情、杀气腾腾的对手,几分钟前还用快如闪电的回球让对方毫无招架之力;可比赛一结束,哨声一停,瞬间就变成了邻家大姐姐,能跟对手玩闹在一起。
这种强烈的反差,在这次的亚锦赛上,几乎成了孙颖莎的个人标签。
这绝不是个例。
打完四分之一决赛,泰国队三位零零后的小姑娘立马排成一队,像小粉丝见到偶像一样,等着孙颖莎签名。
其中一个15岁的小将,甚至把自己刚刚被孙颖莎“打爆”的那个乒乓球也递了过去。
孙颖莎不仅签了名,还顺手把自己的球拍送给了她。
这一下可把小姑娘激动坏了,泰国乒协后来专门发文感谢,说这是对年轻运动员最好的激励。
还有韩国队的申裕斌,半决赛0-3输球后,一点没有沮丧的样子,反而在场边摸着肚子,拿出手机自拍,还发了个动态。
后来大家才知道,她在赛前就盘算好了,特地带了两包韩国有名的蜂蜜黄油薯片,就是准备送给孙颖莎的。
她后来在直播里大大方方地说:“就算是输了比赛,零食也必须亲手交到姐姐手里。
”你看,这哪里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淘汰赛的对手,分明就是一场大型的粉丝见面会。
这种“对手变粉丝”的奇观,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对手的职业规划。
那位跟孙颖莎掰手腕的大藤沙月,日本乒协很快就发布公告,确认她将参加接下来的法兰克福冠军赛,并且已经正式申请,希望赛前能和中国队在同一个场馆里训练。
她的想法很简单直接:“想和孙颖莎多练一次是一次。
”
你可能会觉得,这份跨越国界的友善和喜爱,是不是有点太戏剧化了?
其实,这一切和谐画面的背后,是让所有对手都感到一丝绝望的实力鸿沟。
这份“场下社交牛人”的底气,完完全全来自于“场上大魔王”的绝对统治力。
让我们看看数据吧,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这次亚锦赛女团夺冠,中国队从八强赛开打,三场比赛下来,总共用时97分钟。
你没听错,三场加起来一个半小时多一点,就拿下了亚洲冠军。
全程只在双打比赛里丢了一局,创造了自1972年有详细记录以来,最省时省力的一次夺冠纪录。
平均下来,对手每局只能从我们手里拿到5.1分,这个数字同样刷新了历史最低。
再看孙颖莎个人,国际乒联最新的数据显示,她面对当今世界排名前二十的顶尖高手,已经取得了跨赛季的21连胜,胜率高达惊人的96.7%。
这种近乎垄断的胜率,让她成为了所有年轻球员绕不开的一座大山,同时也成了一本行走的“技术教科书”。
日本18岁以下的国家队里,八个队员有六个在“技术偶像”一栏里写下了孙颖莎的名字。
韩国女队教练石恩美更是在发布会上坦言,他们内部有一个专门的“孙颖莎线路追踪”大数据项目,已经采集分析了她将近3000个击球的落点,试图从中找到破解之道。
当你的实力强大到让对手的研究都变成一种学习和致敬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自然就消失了。
因为输给你,是意料之中;能从你身上学到一招半式,才是意外之喜。
所以,赛后的握手、合影、交换礼物,都显得那么真诚自然,毫无表演成分。
这是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碾压式友好”。
在这次颁奖典礼上,还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
合影时,功勋教练李隼习惯性地举起了大拇指,示意庆祝。
孙颖莎却轻轻碰了碰身边的队友,示意大家一起把手势换成了紧握的拳头。
这个小小的动作,背后藏着整个国乒在巴黎奥运周期的全新口号——“All In Paris”。
这个握拳的手势,象征着团结、蓄力,以及对最高荣誉的冲击。
那一刻,她不仅是球队的核心主力,更像是团队精神的引领者。
这个画面,最终也被定格为本届赛事的官方海报,充满了力量感。
当然,轻松的氛围只是暂时的。
就在全队载誉归来的航班上,教练组已经迫不及待地召开了“空中总结会”。
面对镜头,马琳的表情严肃而专注,他明确表示:“亚锦赛的六连冠,对我们来说只是一次奥运会前的期中考试。
”他透露,接下来的两个月,队伍将进入全封闭的魔鬼式训练,取消所有对外互动,全力备战12月在成都举行的混合团体世界杯。
这意味着,那个在赛场外圈粉无数的“社交悍匪”孙颖莎,也将暂时切换到“静音模式”,直到奥运会的大幕真正拉开。
极致的竞技实力,非但没有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成了跨越国界最好的社交货币。
来源:雨中悠闲漫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