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色列与哈马斯完成人质与囚犯交换数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地区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一份旨在巩固加沙停火局面的宣言。
本期审核 | 单敏敏
图源:法新社
在以色列与哈马斯完成人质与囚犯交换数小时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地区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一份旨在巩固加沙停火局面的宣言。
此次峰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海滨度假胜地举行,逾24位世界领导人出席。特朗普与埃及、卡塔尔及土耳其三国领导人作为停火协议的担保方签署了该宣言,并承诺“将共同努力落实协议,维护这一成果”。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应邀出席,并在峰会上发表讲话。
特朗普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夏巴兹总理和巴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陆军元帅的名字。
在向多位世界领导人致谢时,特朗普对巴基斯坦表达了特别的感谢。
他说,“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此外我必须提一下巴基斯坦那位我最欣赏的陆军元帅——他今天虽未到场,但总理先生在场,你会向他转达我的问候吧。”
“您在哪儿?”他转身望向后方聚集的各国领导人问道。
在看到后排的夏巴兹总理后,特朗普随即邀请他走上前,并请他发表简短讲话。
记者会上,仅有三位领导人发言,分别是特朗普、埃及总统塞西以及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
其中,夏巴兹总理借此机会再次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他说,“我由衷认为,特朗普总统是诺贝尔和平奖最真诚、最理想的候选人。因为他不仅为南亚带来了和平,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如今在沙姆沙伊赫,他又为加沙实现了和平,拯救了中东数百万人的生命。”
夏巴兹发言时,特朗普正站在他身旁。
重新回到讲台后,特朗普打趣道:“哇!这我可没料到。咱们可以回家了,我没什么要说的了。各位再见。您说得太好,表达也十分精彩,非常感谢。”
随后,特朗普还谈及印度,称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国家高层有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他(印度总理莫迪)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且我认为巴基斯坦和印度未来会和睦相处。对吧?”
特朗普转身看向夏巴兹总理,后者随即与他一同笑了起来。
针对夏巴兹与特朗普的“亲密互动”,《黎明报》发表题为“当阿谀奉承成为外交政策”的评论指出:
夏巴兹总理在沙姆沙伊赫的言论既不会改变加沙重建的进程,也不会改写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但这些言论揭示了国际政治正在发生变化的“语言规则”。
停火协议、重建计划以及战后令人疲惫的外交斡旋等,才是埃及沙姆沙伊赫峰会会场的应有议题。
然而,当夏巴兹总理拿起麦克风时,现场氛围骤变,庄重被一场“表演”所取代。
在齐聚一堂、旨在探讨加沙未来的各国领导人面前,夏巴兹总理发表的并非关乎治国方略的声明,而是一连串溢美之词,对象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他称特朗普为“和平之人”,表示要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奖,还将印巴两国避免核战争的功劳归于特朗普。
当特朗普面带自得的笑容端坐台下时,会场内的其他人似乎都陷入了“难以置信”与“啼笑皆非”交织的僵滞中。
掌声稀稀拉拉,相关头条新闻却瞬间刷屏。
按照传统外交准则衡量,夏巴兹总理的这番言论荒诞不经。会场中的其他领导人,无论是塞西、马克龙,还是埃尔多安,都未曾使用过如此毫无克制的阿谀语气。
在这个本应彰显多边外交严肃性的场合,总理的过分吹捧显得像一场不合时宜的“戏剧表演”,近乎拙劣的模仿。
但矛盾的是,这番话却奏效了,至少对最重要的“听众”特朗普而言是如此。
是屈辱,还是罕见操作?对特朗普而言,其政治生涯依赖他人的认可与追捧,夏巴兹总理的言论非但不令人尴尬,反而让他精神振奋。
在特朗普式的“交易型外交舞台”上,阿谀奉承并非欺骗手段,而是“硬通货”。
一句夸张的赞美,比一整段政策阐述更能换取好感。在自恋者的耳中,“效忠之言”听来就如同“外交辞令”。
政治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恋奖励循环”。这是一种心理反馈机制,无论内容实质如何,赞美都能强化合作意愿。
在那一刻,夏巴兹总理或许并未推动巴基斯坦的战略利益,但他达成了另一件同样有影响力的事:让自己,进而让巴基斯坦,在特朗普构建的“和平叙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番言论的荒诞性,恰恰成了它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修辞学理论来看,埃及峰会上发生的这一幕属于“言后行为偏差”,即言论产生的效果与说话者的初衷不符,却仍带来了积极结果。
夏巴兹总理或许本意是讨好“东道主”(此处指特朗普,暗指其在峰会中的主导地位),并在议程拥挤的峰会上获得关注。
但结果是,他成了地缘政治“旁支剧情”中病毒式传播的焦点,被评论员嘲讽,却被特朗普看在眼里。
当世界其他地方都将此举视为“失态”时,特朗普看到的却是“忠诚的附和”。
在这个由“自我”驱动的非对称外交世界里,这种认知差异至关重要。
这种“意图与结果错位却仍获成功”的机制,在公共关系领域被称为“有益误解”。
说话者的初衷与听众的理解产生偏差,但这种误解反而提升了说话者的关注度或好感度。
在这个媒体信息饱和的时代,这是一种因“沟通失误”而意外成功的奇特现象。
夏巴兹总理的这番“表现”或许未能说服政策圈,但却占据了各大头条,尤其是在邻国印度,并让巴基斯坦在这场基本被美国和埃及主导的峰会上,罕见地获得了关注。
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这一刻颇具屈辱性:一个拥核国家的总理,在一位“真人秀风格”的总统面前,竟沦为阿谀奉承之辈。
但政治,尤其是在21世纪的媒体舞台上,很少再遵循传统的礼仪等级秩序。
如今重要的不是“意图”,而是“印象”。特朗普是一个自我形象凌驾于意识形态之上的人,他的反应并非出于政治家的身份,而是像个沉浸在赞美中的名人。
他面带微笑、与人调侃,还用手势示意“无需多言”。全世界都在发笑,但他却听进去了。
这其中便存在着矛盾之处。正是那些让夏巴兹总理与传统外交官格格不入的荒诞言行,让他与特朗普世界的“情感逻辑”达成了契合:
在这个舞台上,掌声取代了立场一致,认可替代了愿景规划。
从外交层面看似“失礼之举”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却是一次“战略成功”,精准迎合了自恋者对“肯定”的需求。
这一事件还揭示了我们这个“表演型外交时代”更深刻的现实:
现代峰会的“形象塑造”与“实际成果”同等重要。
领导人发言的对象,与其说是其他国家领导人,不如说是本国民众。有时,甚至只是为了迎合某一个人的“自我”。
阿谀奉承曾是一种温和的说服技巧,如今却成了一种“传播工具”。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某番言论震惊世界,只要能吸引关注、抢占头条,就能实现其目的。
“实质内容”让位于“场面表演”,外交已然沦为“戏剧舞台”。
夏巴兹总理在沙姆沙伊赫的言论既不会改变加沙重建的进程,也不会改写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但这些言论揭示了国际政治正在发生变化的“语言规则”。
在这个规则下,荒诞也能产生效力,失误也可成为媒体策略。
从传统意义上看,他的这番表现并非外交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这却是一个典型案例,展现了阿谀奉承在经过自恋者的“滤镜”放大后,如何从“软弱”转变为“影响力”。
会场内充斥着质疑的议论声,外交官们窃窃私语,社交媒体上满是嘲讽。
但会场中那位“关键人物”却露出了笑容。而在地缘政治的博弈中,有时一个人的掌声,足以盖过全世界的笑声。
本期编辑:曹寅聪
本期审核:单敏敏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