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凤出山》以苗族蜡染重塑凤凰图腾,既显优雅,亦蕴喜庆;《赤羽纹霞》将传统苗绣融入现代礼裙设计,流光溢彩,引人瞩目。10月13日至14日,在“华韵承芳·非遗共赏——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这两件来自贵州的非遗作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流连,赞叹不绝。掌
《火凤出山》以苗族蜡染重塑凤凰图腾,既显优雅,亦蕴喜庆;《赤羽纹霞》将传统苗绣融入现代礼裙设计,流光溢彩,引人瞩目。10月13日至14日,在“华韵承芳·非遗共赏——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这两件来自贵州的非遗作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流连,赞叹不绝。掌声与赞誉的背后,是民生工程“锦绣计划”十二载如一日的深耕与坚持。
2013年,贵州出台《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聚焦苗绣、蜡染与民族服装服饰,累计投入资金逾11亿元,培训学员26万人次,扶持相关企业2680家,推动数十万妇女实现从“围着灶台转”到“带着技艺闯”的转变,真正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场以非遗传承为纽带的生动实践,不仅守护了民族文化根脉,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更成为女性价值重塑与提升的“贵州样本”。
蜡染作品《火凤出山》。
苗绣作品《赤羽纹霞》。
非遗传承,插上新翅膀
走进黔东南州丹寨县宁航蜡染工坊,女人手持蜡刀,在粗粝棉麻上游走勾勒,她们的作品不仅走进中国民族博物馆,更登上了英国伦敦时装周的舞台。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在“锦绣计划”推动下,工坊采取“企业+设计师+农户”模式,持续推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产品。“蝶恋花”主题蜡染真丝围巾便是典范之作,设计师大胆突破传统布料限制,让靛蓝与真丝相遇,古朴与柔滑交融,整体风格自然清新,成功入选“贵系列”品牌精品名录,成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美学标杆。
宁航蜡染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数年前,贵州省“锦绣计划”智库专家、苗族挑花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兰创立贵州创和服饰有限公司,秉持“民族元素时尚化”理念,让苗绣跳出陈旧框架:衬衫与旗袍上跃动精致绣纹,挂画与手包中潜藏民族巧思。企业年产手工绣品万件,持续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
张兰深知,苗绣要走得更远,不能固守旧纹,必须在传承中求创新。二十年来,她以中国风为主线,专注定制苗族挑花绣旗袍,借助展会与社交媒体不断推广,让古老非遗以针线为帆、互联网为船,从贵州驶向全国乃至世界。
张兰展示刺绣技艺。图源云岩区融媒体中心
“不能让老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黔西南州“锦绣计划”的推动者,她不仅传授年轻绣娘传统针法,更鼓励她们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老绣品焕发时尚新貌。
依托“锦绣计划”,黔西南州搭建起“老带新”“校地合作”的桥梁,通过“送训上门”“以赛代训”等方式持续培育人才。自计划实施以来,黔西南州妇联已带动1.7万余名妇女就业,扶持企业130余家,布依刺绣因此焕发蓬勃生机。
绣娘与她的绣品。祝庆庆 摄
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生命力。“锦绣计划”打破了传统技艺“传而不活”的困局,使带不走的非遗成为走进生活的产品,甚至跃升为走向世界的文化IP。
指尖经济,织就致富路
“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这句流传于贵州乡野的顺口溜,生动勾勒出“锦绣计划”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真实图景。贵州各地通过“政府+企业+绣娘”等模式,不断完善特色手工产业链,推动传统零散作坊向公司化、品牌化转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就业增收的数据最具说服力。在黔西南州册亨县,600余家手工作坊、35家非遗工坊吸纳了3000余名妇女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间接带动万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黔东南州丹寨县建成23个妇女手工产业基地,培育10余家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近80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其中1200余人实现稳岗就业,绣娘人均年增收达8000元……
弼佑镇秧佑村布依族刺绣。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全省首个命名的“锦绣计划”巧手经济县,黔东南州台江县巧妙借力“村BA”带来的旅游热潮,结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等公益项目,开展手工产业帮扶,通过设计支持、品牌推广、订单导入、平台搭建与技能培训五大举措,探索出“锦绣计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截至2025年,“锦绣计划”已覆盖贵州全省9个市(州),建成20个“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经济县”、上千个巧手致富基地、创新研发基地与技艺传习基地,累计带动近50万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丹寨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兴仁镇妇女送去“技能”。图源 丹寨县妇联
产业升级增强了乡村的发展韧性。黔西南州册亨县通过“公司+协会+绣娘”等利益联结机制,引进贵州篱籇、贵州植彩等龙头企业,以“工厂务工+居家就业”模式推动当地产业持续发展。
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散居各村的农村妇女与搬迁妇女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培训。绣娘们技艺提升后,借助“村BA”“村超”“村T”等平台人气,将传统手艺制作的吉祥物推向市场,产品一经推出便成“抢手货”,供不应求。
雷山县绣娘高成春与李桂云共绣“姑妈篮球”球衣。熊江睿 摄
今年5月,“锦绣计划”地图正式发布,清晰标注全省九个市(州)的产业坐标。未来,贵州将通过“锦绣+文旅”“锦绣+民宿”等多元模式,推动手工艺产品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促产业、产业带增收”的良性循环。
巧手妇女,绽放新光芒
普安县白沙乡大小寨村的罗成花是“指尖经济”的典型受益者。“以前想挣钱只能外出打工,娃娃在家没人照顾;现在回家做刺绣,一个月挣的钱不仅够买奶粉和日常开销,还有结余。”
“锦绣计划”的核心,不仅在于推动产业发展,更在于助力女性成长。从“不识字但会绣花”的农村妇女,蜕变为“懂技艺、会设计、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贵州女性在非遗传承中完成自我价值的重构,成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主力军”。
荔波县洪江村“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内,苗绣、蜡染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2024年雷山县“鼓藏节”上,苗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兰带着作品走进“姑妈市集”,三天收获大量订单。“以前绣品只敢送亲戚,现在能卖给全国客人,还能给年轻绣娘上课。”
陈兰的成长轨迹,得益于“锦绣计划”的分级分类培训。近年来,为优化人才队伍,贵州省妇联整合资源,培育了一批兼具技艺、传承、创新、设计、整合、宣传、销售与增收能力的“八会”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同时,建立以设计师、创业导师、营销专家为主体的锦绣计划专家智库,开展苗绣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持续提升绣娘专业水平。
锦绣计划培训班上的妇女们。顾冰洁 摄
如今,贵州各地不断涌现出兼具手工技艺、管理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女性带头人,“绣娘”“染娘”“织女”正成为多彩贵州一张张鲜活闪亮的名片。社会认可也为妇女注入更多信心。通过评选贵州“最美绣娘”、建设“名绣娘”工作室,女性的劳动价值被看见、被尊重。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贵州女性正以非遗为媒,展现文化自信,实现自我表达。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将苗绣纹样进行拆分,邀请设计师将之与时尚元素融合,甚至在传统图案中融入AI设计。今年,她们的作品登上了意大利米兰时装周。
2025年3月8日,龙禄颖(左)在手工刺绣车间指导公司员工刺绣。磨桂宾 摄
5月30日,“布依垚”文创产品与民族服饰亮相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细腻的刺绣纹样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独特魅力,令国际友人惊叹“东方美学触手可及”。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晴隆县布依族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布依垚品牌创始人李利曾自豪地说:“我的梦想,就是把民族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贵州苗绣亮相意大利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线下大秀。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当全国妇联将贵州“锦绣计划”的实践经验纳入提交联合国的《新时代妇女扶贫减贫的中国经验》,这份被置于全球减贫与性别平等议题下的中国方案,已超越单一区域的产业实践,成为国际社会观察文化赋能发展的重要窗口。它编织出一幅乡村、妇女与文化共生共荣的可持续画卷:立足本土、以非遗为桥,让乡村焕发活力、让妇女拥有力量、让文化延续未来。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