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是《教父》中那个坚韧温柔的凯,也是《安妮·霍尔》中灵动幽默的女性知识分子。
最近,一位传奇女神永远离开了我们。
10月11日,奥斯卡影后黛安·基顿于家中离世,享年79岁。
她是《教父》中那个坚韧温柔的凯,也是《安妮·霍尔》中灵动幽默的女性知识分子。
荣获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荣誉。
演员、导演、摄影、时尚icon……
演艺生涯跨越60年的黛安·基顿,塑造了流传半个世纪的银幕经典形象,也被视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传奇符号。
如今,黛安悄然离去。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珍贵的演员,也是朝着那个辉煌时代落幕又近了一步。
今天,鱼叔想再通过文字回顾一下黛安·基顿。
这让位好莱坞的文艺女神的故事能再多留一些痕迹——
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凯与安妮
只要提起黛安·基顿的名字,就绕不开两部电影:
《教父》与《安妮·霍尔》。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她,可能就是从《教父》开始的。
在《教父》这样一部男人的故事里,黛安饰演的凯,原本并非一个重要人物。
但她凭借自己精彩的表演,将这个与暴力世界格格不入,脆弱又坚韧的女性塑造得丰满、立体。
这一角色可以说打破了黑帮电影中女性总是停留在情妇、受害者或蛇蝎美人等单一维度的形象。
给人们带来一种色彩更加复杂的女性模样。
而这,才是黛安踏入演艺圈第二年的作品。
从一开始,黛安就是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当初科波拉在寻找凯的演员时,就想找到一个能为这个看似平淡的角色带来一些别样色彩的演员。
他看了黛安的银幕处女作《爱情游戏》,被片中她总是处于有点紧张、又有些古怪神态的样子所吸引。
至于黛安自己,起初并不想出演这个角色。
她在书中也有提及,当初去试镜时,觉得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在她看来,自己不是那个能扮演上流社会精致女性的演员,所以根本搞不懂导演到底在想什么。
黛安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怪咖,其形象与主流并不符。
比起《教父》,与伍迪·艾伦的合作,可能才是真正展现黛安本人特色的机会。
《安妮·霍尔》可以说是文艺青年必看电影之一,也是黛安与伍迪·艾伦合作的八部电影中最出名的一部。
更是让她获得奥斯卡影后奖杯的一部作品。
黛安饰演的安妮·霍尔,是个性格活泼、衣着时髦、有着歌唱梦想的女孩。
她在电影中有些词不达意的表达、深刻文艺的思考,还有打破定式的穿着打扮,将都市女性知识分子这一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那句混合着尴尬、羞涩、无措的「la-dee-da」,不知成为多少热爱文艺的青年们的口头禅。
有趣的是,因为黛安的原名为黛安·霍尔,再加上这部电影是她与伍迪·艾伦分手两年后的作品。
所以不少人认定,这个故事是伍迪·艾伦为她量身打造的作品。
黛安却始终没有正面承认她与电影人物之间的联系。
不过,无论是哪个角色,无论这些角色是不是黛安本人的缩影,我们都会被这些角色打动。
因为黛安的精彩演绎是直击人心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无法取代的不完美
鱼叔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复刻黛安·基顿的表演。
对于她的表演,我们甚至不能用传统标准来评判。
因为比起所谓「完美的演技」,黛安的表演总是「漏洞百出」。
颤音、停顿、口误、呼吸声……都会发生在黛安的角色身上。
像是《安妮·霍尔》中,安妮那段边做饭边和艾维争论的桥段。
黛安的表演,好像很容易显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
神奇的是,她总能将人物真实的心理状态传达无遗。
能有这种能力,与她由生活而来的经验脱不开关系。
黛安从小喜欢演戏,5岁时便参加了教堂的唱诗班,时常把弟妹们组织起来表演童话,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学习戏剧,19岁辍学去纽约学习表演。
性格叛逆的黛安还参加了摇滚乐团表演。
丰富的经历,让她明白演员不是背诵台词,或模拟动作的机器。
每一次呼吸、结巴,甚至忘词都可能是角色本身的真实反映。
「la-dee-da」据说就是黛安本人的口头禅,却成为银幕经典。
《教父2》中的对峙戏,黛安近乎于零的颤抖着说出「It was an abortion, Michael」。
她的声音听起来堪称稳定,与当下对峙的情绪好像有些格格不入。
但观众却能感到她胸口那种被压抑的呼吸节奏,意识到真正的愤怒不是喊叫,把情绪留在体内的压抑。
又像是在拍《烽火赤焰万里情》过程中,她几乎每天都陷入「不会演了」的状态中。
于是沃伦录下她的崩溃状态,再让她回听,试图把这些呼吸急促、语无伦次的节拍放进角色中。
黛安说,自己演的不是布莱恩特,而是自己怎么演都演不好的部分成就了布莱恩特。
除此之外,这种「不完美」还是黛安一种天赋的体现。
即,在演喜剧时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伍迪·艾伦提到过,只要和黛安在一起就会迸发灵感,总会不自觉笑起来。
也许这就是他们用有趣的喜剧电影,创造出两人共同的巅峰期。
黛安的确是少见的、优秀的喜剧女演员。
她身上天然的跳脱感与幽默感,赋予了角色浓厚的感染力。
这样的能力,源自黛安本人。
鱼叔每次在看黛安参加的各种访谈节目时,总是被她有些琐碎却很生动的表达吸引,忍不住发笑。
在黛安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美国著名主持人科尔伯特在自己的节目中为了纪念黛安,放出了《科尔伯特报告》多年前一次被下架的采访。
这个采访原本是黛安宣传自己的新书。
但她却和主持人天马行空、不着四六地聊着不相关的东西。
两人,尤其是黛安几乎全程大笑到停不下来。
科尔伯特表示因为这段采访「又混乱又有趣」,但「十分黛安」。
在AI可以轻松生成一个完美笑容的时代,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黛安,更突显了她的个人魅力。
她在电影中一次真实地打嗝、0.4秒下意识的停顿、9秒对镜头的沉默……
任何一个不完美,都成为再也无法被复刻的回忆。
永远的「时尚领袖」
2017年,黛安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伍迪·艾伦与阿尔·帕西诺为她致辞。
这一场面珍贵十足。
伍迪·艾伦有着严重的社恐,他自己得奖从来不去现场,但为了黛安却愿意来致辞。
而且,这两位还都与黛安有过一段恋情。
尤其是阿尔·帕西诺,两人的感情纠纠缠缠二十年,最终在《教父3》中分道扬镳。
鱼叔提起这两段过往,无意对黛安的恋情进行八卦。
而是想从侧面说明,黛安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女明星。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她的幽默,无意识忽略她细腻、敏感、脆弱但又坚持自我、勇于挑战的个性。
犹记得,黛安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性」。
关于她的介绍中,都会写到黛安童年过得很幸福。
但其实,黛安的家庭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她的母亲是一名业余摄影师,也曾在选美比赛上获得过很好的名次。
黛安每次提起母亲,总会毫不掩饰告诉别人,自己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
可她同时又流露出一种遗憾的情绪。
她曾说,如果母亲还在世,她希望自己能够当着她的面说:
如果我告诉你我有多爱你,你会对自己的感觉更好吗?
这样短短关于一爱的话,其实背后隐藏了黛安非常复杂的情感。
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后,失去了「成为她本可以成为的人」的机会。
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她在书中写道:
(我)早就知道我要和魔鬼做交易,去达成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
她也在采访中坦言,无法为了亲密关系去放弃一些自我。
伍迪·艾伦在致辞中开玩笑:
她几乎和半打好莱坞里最有才华、有魅力、迷人的男星有过情感纠葛。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把她甩了。
玩笑的背后不只是一段段娱乐八卦,更多的还是彰显着黛安的独特人格。
这种坚持自我表达的精神,也体现在黛安的时尚选择上。
《安妮·霍尔》里,白色衬衫、宽领带、羊毛马甲、卡其色阔腿裤的造型,被电影的服装设计师抱怨「太像男人」。
但没想到,这套造型不仅引领了潮流,还成为今后黛安的个人标签。
2017年,获得终身成就奖时,黛安依旧是中性风格的服装+标志性的帽子。
很多女生追随黛安的脚步,视她为自己的精神领袖。
不仅仅是因为她「穿了什么」,更在于她「表达了什么」。
黛安成名的时期,正好赶上了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后期。
在此之前,好莱坞女明星长期被框在单一化的审美体系中。
而黛安主动选择走另一条道路,中性风、知性风完全打破了当时女性角色的传统形象。
其实这一点,也在她饰演的一种女性角色身上有所体现。
可以说,黛安不仅是一名女演员,更是一种象征。
她创造出无数独特令人难忘的形象,也重新定义了「女性」在好莱坞还可以是什么样子。
写到这里,鱼叔突然想起1978年的奥斯卡。
获得最佳女演员奖项的黛安穿着并不常见的礼服,脚步轻快地走上领奖台。
她说:
我非常荣幸能和简·方达、雪莉·麦克雷恩、安妮·班克罗夫特和玛莎·梅森一起被提名。这太不可思议了。
听着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鱼叔不由得感慨。
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出现了一批了不起的女演员。
芭芭拉·史翠珊、梅丽尔·斯特里普、吉娜·罗兰兹、费·唐纳薇、茜茜·斯派塞克、米娅·法罗……
她们与黛安一样,拥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也在演员的道路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样的演员们,永远无法被替代。
再见,黛安·基顿。
来源:独立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