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性脑病(HE)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常见且影响患者预后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科杨丽教授
肝性脑病(HE)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常见且影响患者预后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管理的重点与难点。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科杨丽教授就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防治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开系统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且实用的指导,相关内容对肝病领域医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刊特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TIPS术后HE的主要发生在术后3月内,多数发生在术后1月内。J ClinMed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1],TIPS术后HE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不同随访时点的HE发生率分别为术后31天内28%、3个月时30%、6个月时34%、12个月时32%、24~28个月时34%、32个月以上时35%(图1)。
图1.TIPS术后不同随访时点HE的发生率
(引自讲者幻灯)
目前,HE对TIPS术后患者预后的负面影响已被多项高质量队列研究证实,尤其是早期发作的HE对患者生存的威胁更为显著(图2)。来自意大利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2],TIPS术后合并显性肝性脑病(OHE)与无OHE的患者,30个月时死亡率分别为34%与31%,虽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但已明确提示HE与不良预后的潜在关联;奥地利学者的研究则证实[3],术后1个月内出现OHE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无早期OHE者(43.6%vs. 13.9%)。我国学者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4],多因素调整分析证实OHE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风险比(HR)达2.64(95%CI:1.23~5.65),这一结果充分证实HE是TIPS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图3)。
图2.TIPS术后HE对预后影响(国外研究结果)
(引自讲者幻灯)
图3.TIPS术后HE对预后影响(我国研究结果)
(引自讲者幻灯)
关于TIPS术后HE的核心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基线水平、术前检验及手术相关因素等三个方面。
(1)患者基线水平:年龄增长、有显性肝性脑病(OHE)病史(占比30%)、肌肉减少症(20%)、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12%)均会增加HE风险;
(2)术前检验异常:低白蛋白血症(39%)、低血钠(33%)、高肌酐(28%)是重要预警指标;
(3)手术相关因素:支架直径越大,HE发病率越高(12 mm>10 mm>8 mm);术后门体压力梯度(PPG)<10 mmHg时,HE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此外,未栓塞巨大分流血管(29%)也与HE高发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顽固性分流性HE,临床需考虑采用TIPS限流术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症状。
TIPS术后HE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氨代谢紊乱是核心驱动力,而肠道菌群失衡、代谢组改变及神经细胞损伤则构成了关键病理生理链条。
氨代谢紊乱:分流与肝功能受损双重叠加
氨主要来源于肠道,TIPS手术通过建立门体分流通道缓解门静脉高压,但同时也导致含有大量氨的门静脉血流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使外周血氨水平升高。更重要的是,分流会减少肝脏血流灌注,造成肝细胞缺血缺氧,进一步削弱肝脏通过尿素循环代谢氨的能力,形成“分流导致氨入血增加+肝脏代谢氨能力下降”的双重打击,最终导致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发神经功能异常[5]。升高的血氨进入脑组织后,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小胶质细胞活化,同时引起神经递质比例失调(如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紊乱),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认知下降等HE典型症状。
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增多与神经毒性物质蓄积
肠道菌群失衡是TIPS术后HE发病的重要诱因,其通过“致病菌过度增殖-代谢产物异常蓄积”的路径,从氨代谢紊乱与神经毒性损伤两个维度推动HE发生。通过对TIPS术前术后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测序发现[6],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如普通拟杆菌(P.vulgatus)数量增加,且其数量与血氨水平呈正相关,同时患者尿素循环功能降低,提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通过影响氨代谢促进HE发生(图4);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将肠道菌群中的活泼瘤胃球菌(R.gnavus)引入肝硬化小鼠体内后,小鼠脑内苯乙胺(PEA)蓄积并出现神经毒性(图5);另有研究显示,在60例TIPS术后患者中,基线高苯乙胺水平者术后HE发病风险增加7倍,证实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神经毒性是HE发病的重要推手(图6)[7]。
图4.TIPS术前和术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引自讲者幻灯)
图5.动物试验结果
(引自讲者幻灯)
图6. TIPS术后患者的外周血分析结果
(引自讲者幻灯)
代谢组改变:肝静脉差异提示预警价值
Nat Commun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对22例TIPS患者术前术后的肝静脉及外周血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8],TIPS术前与术后肝静脉代谢组差异较大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HE。这一发现为通过代谢组学指标早期预测HE提供了新方向,也进一步印证了TIPS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与HE发生的密切关联(图7)。
图7. TIPS术前和术后的肝静脉及外周血代谢组学结果
基于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杨丽教授系统介绍了“减少氨产生、阻断氨入体循环、中和循环氨”的三维防治策略,并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研究,明确了各环节的优选方案。
图8. 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防治策略
减少NH3的产生
乳果糖作为TIPS术后HE防治的一线药物,推荐剂量为30~60 mL/d,临床应答率可达60%。Meta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乳果糖可显著降低HE发生风险(RR=0.65,95%CI:0.55~0.77),其通过酸化肠道、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氨的生成与吸收[9]。而利福昔明作为肠道非吸收性抗生素,可通过抑制肠道产氨菌生长进一步减少氨产生。欧洲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11],从TIPS术前14天开始服用利福昔明600mg bid并维持6个月,术后半年内H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 vs. 53%,OR=0.48,图9)。更值得关注的是,利福昔明联合乳果糖的方案较单用乳果糖,可使HE再住院风险降低50%(HR=0.50,P<0.01),为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10]。
图9. 利福昔明预防TIPS术后肝性脑病
最新发布的2024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明确指出,对于因预防静脉曲张再出血而行择期TIPS的患者,建议在TIPS术前14天内开始服用利福昔明550mg bid,并维持6个月,以降低术后HE风险;同时,对于经乳果糖+利福昔明联合治疗仍无效的难治性HE患者,应尝试通过血管介入手段缩小TIPS支架直径(限流术)。
中和循环中的NH3
门冬氨酸鸟氨酸可通过提供鸟氨酸和门冬氨酸,促进肝脏尿素循环及肾脏氨排泄,从而降低血氨水平。Meta分析结果显示(图10)[12],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可使血氨水平显著下降(MD=-17.50,95%CI:-27.73~-7.26),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HE缓解率较对照组提高36%(RR=1.36,95%CI:1.10~1.69)。此外,比较口服与静脉输注门冬氨酸鸟氨酸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给药途径的血氨控制效果无显著差异(口服组55.4±32.58μmol/L vs. 静脉组 60.75±13.82μmol/L,P=0.511),临床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灵活选择[13]。
图10.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HE的meta分析结果
减少进入体循环的NH3
选择合适的TIPS手术支架直径,对减少进入体循环的氨、降低HE发生风险意义重大,现有的研究结果证实,小直径支架TIPS术后HE发病率降低。来自华西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比了直径8 mm与10 mm支架术后患者的预后,结果显示[14],8mm支架组术后1年、3年HE发生率显著低于10 mm组(1年:16.1% vs. 32.6%;3年:27.8% vs. 53.2%,P=0.034),且两组在曲张静脉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支架通畅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表1)。另一项比较6 mm与8 mm支架患者预后的研究也显示,6 mm支架组患者HE发病率更低,且不增加再出血风险(图11)[15]。
表1. 直径8 mm与10 mm支架TIPS患者的预后比较
图11. 直径8 mm和6 mm支架TIPS患者的预后比较
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是指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值,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程度的关键指标,在TIPS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16]。在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确定TIPS术后最佳PPG,主要终点为腹水以及肝性脑病PPG降低60%~80%,腹水为主的失代偿事件降低,且肝性脑病风险不增加以压力梯度为目标调整直径可控支架的直径(图12)。临床建议术后理想PPG维持在10~12 mmHg,以平衡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与HE发作的风险。TIPS术中应栓塞预先存在的大型自发性门体分流道;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HE(如持续HE或3个月内无诱因发作≥3次),可采用支架限流术或直接封堵原分流道;对于支架限流或封闭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需及时评估肝移植可行性[17-18]。
图12. 以压力梯度为目标调整直径可控支架的直径
尽管当前针对TIPS术后HE的防治策略已取得显著效果,但TIPS术后HE的管理仍需在“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上进一步突破。
肠道稳态调节:粪菌移植与靶向干预新探索
肠道-肝脏-脑轴失衡是HE发病的核心环节,因此调节肠道稳态成为新的治疗靶点,临床中可以通过粪菌移植(FMT)和补充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稳态。一项关于FMT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9],FMT治疗TIPS术后HE安全可行,可降低HE复发率,且疗效与给药途径(胶囊或灌肠)、剂量无关,但长期安全性及最佳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图13)。此外,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胆汁酸代谢异常与HE发展密切相关,团队未发表数据显示,补充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可改善胆汁酸代谢紊乱,减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为HE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图13. 肠道稳态的调节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治疗
TIPS术后HE的防治需遵循“早期识别-手术方案优化-肠道生态重建”的原则:术前通过多模态模型识别高风险患者,术中优化支架直径与PPG控制,术后结合乳果糖、利福昔明等药物及支架限流术进行分层管理,同时关注肠道稳态调节的新策略。未来随着早期预测技术的成熟与精准干预手段的发展,TIPS术后HE的发生率与危害将进一步降低,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更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Karina Holm Friis et al. J Clin Med 2023.
2. Silvia Nardelli et al. J Hepatol 2024.
3. Hartl et al. J Hepatol 2024.
4. Qiuju Ran et al. Hepatobiliary Surg Nutr.2024.
5. Bozon-Rivière P, et al. Metab Brain Dis. 2025.
6. Li S, et al. J Transl Med. 2025.
7. He X, et al. Nat Med. 2025.
8. Nat Commun. 2023 Aug 31;14(1):5303.
9. Gluud LL, et al. Hepatology, 2016.
10. Kimer N,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4.
11.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174(5), 633–640.
12. Clin Nutr. 2022;41(6):1171-1190.
13. Sci Rep. 2024, 24;14(1):11862.
14. Luo X, Yang L, et al.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19;42:737-743.
15. Zhang W,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July 7, 2025.
16. Kabelitz MA, et al. Hepatology. 2025.
17. Lv Y, et al. Hepatology. 2022.
18. Boike JR,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19. J Hepat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0, 2025.
来源:巴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