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之子李勘:大陆网民以为邱毅在台湾很有影响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20:18 1

摘要:在大陆互联网上,邱毅是不少人眼里的“爱国义士”“揭弊天王”,抖音、B站等平台上,他的账号轻松圈粉千万,骂民进党腐败、说美国操弄台湾,总能引来“邱教授威武”“说得解气”的点赞。

在大陆互联网上,邱毅是不少人眼里的“爱国义士”“揭弊天王”,抖音、B站等平台上,他的账号轻松圈粉千万,骂民进党腐败、说美国操弄台湾,总能引来“邱教授威武”“说得解气”的点赞。

可最近,李敖之子李勘的一句话戳破了这层滤镜:“大陆网民以为邱毅在台湾很有影响力!”原来在台湾,他早没了当年的风光,支持者寥寥,甚至被蓝营内部质疑“胳膊肘往外拐”。这巨大反差背后,藏着怎样的两岸信息鸿沟?

在大陆互联网平台上,邱毅的形象相当鲜明:一头标志性的假发,要么坐在书房里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要么拿着块小白板写写画画。他的账号粉丝轻松过千万,他太懂怎么踩中大陆民众对台的关注点,民进党腐败、美国操弄台湾、台湾民众盼统一,这些话题总能引来大量共鸣。

说话风格也直白得很,几句“台独分子不得好死”“民进党倒行逆施”,就能让不少人听得热血沸腾。加上平台算法的信息茧房,总把他的内容推给感兴趣的人,一来二去,他“正义”“清醒”的形象被越描越浓,可在台湾,真实的邱毅早就没了当年的风光。

李敖之子李勘一句“大陆网民以为邱毅在台湾很有影响力”,戳破了这层窗户纸。早年间他确实是蓝营响当当的“揭弊天王”,追着陈水扁时期的贪腐案不放,在立法院里拍桌子骂娘,一度成了民进党最头疼的对手。可2012年“立委”选举败北后,他就一步步滑向了政治边缘,后来几次参选都没激起什么水花,支持者越来越少。

有人说他立场飘忽,今天骂民进党明天批蓝营高层,活像个“投机客”,这几年转头往大陆发展,更是被岛内不少人戳脊梁骨,连蓝营内部都有人觉得他“胳膊肘往外拐”。如今的台湾政坛,年轻人不爱听老派说教,他那套“揭弊”老办法也早就不吃香了,日子过得确实落寞。

其实李勘和邱毅早有矛盾,之前就在网上公开互撕过。他虽然也认同统一,但态度比邱毅悲观得多,觉得现在要让台湾年轻人认同统一太难了。他公开批评邱毅在大陆这边单向输出,老是强化“台湾水深火热”“民进党倒行逆施”的形象,觉得这种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把两岸民众的距离推得更远。

在他看来,邱毅这套除了满足大陆部分民众的情绪、给自己赚取名利,对两岸真正的理解和融合没什么益处,甚至可能有反效果。邱毅在大陆讲的那些内容,其实挺单向的。他说的台湾,大多是挑着说的,专挑民进党怎么不好,官员怎么贪,好像整个岛就没点别的事。

什么“民进党倒行逆施”“台湾人都盼统一”,翻来覆去就这些标签,把复杂的事说得特简单,有时候甚至有点走样。大陆这边有些人就爱吃这口,觉得知道了真相,可这样一来,两边人看对方可能更拧巴了,真要互相理解,估计难。

其实邱毅能骗过大陆这么多人就是制造了认知假象,大陆这边有些人觉得邱毅在台湾一呼百应,觉得台湾民众都盼着解放军“王师上岸”,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这种想法完全忽视了台湾社会这些年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早就不一样了。靠着听邱毅几句解气的话就觉得了解了台湾,这更像是基于情绪满足的假象,可能让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产生误判。

对邱毅自己来说,在大陆做自媒体是门实在的生意,账号粉丝量摆在那,流量变现的路子不少,接广告、开直播,不管是个人名气还是实际收益都赚得盆满钵满;对那些互联网平台而言,他的内容总能精准戳中部分大陆网民的关注点,带来点击量和讨论度,妥妥的“流量密码”,平台自然乐意推。

在情绪价值上,他的作用也挺明显,对大陆这边,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他都像个“情绪出口”,骂民进党腐败、说美国操弄台湾,把那些大家心里憋着的火说出来,听着解气,尤其两岸关系一紧张,他的话就像“强心针”,能让人觉得“还有人在为统一说话”。

可这传播的价值就得两说了,他的内容太单向,光挑台湾不好的地方说,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成“民进党坏”,大陆这边听着过瘾,却可能让人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台湾,反而把两岸民众的距离推得更远,这把剑,一面是个人名利和情绪满足,一面可能伤了真正的相互理解。

邱毅现象说到底,是两岸信息差和认知鸿沟催生出的特殊产物。台湾社会信息过载又碎片化,蓝绿交锋、统独争议、各种声音都在吵,民众早就习惯了多元甚至对立的观点;大陆这边对台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集中,很多人对台湾的认知还停留在“统独对立”的简化框架里。

邱毅刚好踩中了这个缺口,他的内容高度筛选、标签化,把复杂的台湾社会压缩成“民进党坏、民众苦、盼统一”的简单故事,正好满足了大陆部分人想快速了解台湾、寻找情绪共鸣的需求。他能走红,既是两岸信息环境差异的结果,也是这种差异的受益者。

邱毅这个人,很难简单用骗子或者英雄来标签。他有过风光,也有落寞。李敖之子李勘的提醒,其实点出了一个挺荒诞的现实:我们以为通过屏幕看到了真实的台湾,却可能只是被算法和精心筛选的内容喂饱了情绪。

邱毅现象的核心,是两岸信息差和认知鸿沟造成出来的特殊情况。他在大陆靠筛选后的内容赚流量、赢掌声,在台湾却从“揭弊天王”变成边缘人,连蓝营都少有人认可。这种反差背后,是他单向的叙事制造了认知假象,让大陆部分人误以为他在台湾很有影响力,也误判了台湾社会的真实情况。

要真正促进两岸理解,不能只靠听解气的话、看筛选的内容,靠情绪喂饱的认知,换不来真正的相互懂。多些像李勘这样敢说真话的人,大家主动打破信息茧房,愿意听不同角度的声音,才能慢慢弥合两岸的认知差距。

来源:诺言卿史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