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成为天才的代名词。中国人习惯性地认为虎父无犬子,强大的基因应该令其子女智力发达成绩卓著啊。但是在他的三个孩子中只有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5.14-1973.7
1904年5月14日,汉斯·爱因斯坦出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成为天才的代名词。中国人习惯性地认为虎父无犬子,强大的基因应该令其子女智力发达成绩卓著啊。但是在他的三个孩子中只有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5.14-1973.7.26)长大成人,拿到了爱因斯坦十分看不起的土木工程博士,成了美国水利工程学领域的权威,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宁(192 2-1986)的博导,共同提出了动床泥沙模拟试验的“爱因斯坦—钱宁方法”。 1988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以表彰在该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爱因斯坦一生有两任妻子,一个是初恋米列娃·玛丽克,另一个是他的表姐爱尔莎。关于老爱花心有如其科学成就的故事,一般都为贤者讳。3个孩子都是米列娃所生。这个女子智力高到能让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破格录取,并且深深地吸引爱因斯坦的程度,两人的热恋导致在最后的考试中爱因斯坦勉强考了及格,而米列娃却没通过。米列娃准备补考的时候怀孕了,只能回到了家中产下了一个女儿,就是丽瑟尔。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早在爱因斯坦和米列娃恋爱的时候就遭到父母的反对,原因之一就是米列娃家有遗传性精神病史。米列娃的母亲和妹妹都是精神病患者,这种遗传病史很容易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丽瑟尔一生下来就不健全,最后夭折。而他们的第三个孩子爱德华·爱因斯坦则更加地不幸,出生时正是老爱拼搏奋斗名声鹊起之际,奔走于布拉格、柏林等地,而且心野了,不大顾家了。米列娃一边拉扯着两个孩子,一边还要承受着爱因斯坦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抑郁几乎贯穿了她的后半生。爱德华这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对钢琴非常热爱,长大后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但终于在19岁那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老爱得知后来看过他,可惜仅只是看看就算了,直到他在精神病院去世也没有再见到这个老爹。
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的第二年就是爱因斯坦奇迹年,然后基本都是跟着母亲生活学习,特别是父母离婚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学习,有时写信给老爱提出几个问题。虽然知道自己父亲的地位,但他并没有表现得像一个名人儿子那样骄傲,他的一些同学甚至并不知道这个犹太裔的男生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汉斯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土木工程文凭,但这种工程师的职业选择并不符合老爱的喜好。老爱这样的科学家显然更在意理论上的突破,而工程学则是纯粹的实践学科,被他认为是低等的。
汉斯随父亲于1938年前往美国,1943年起供职于美国农业部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1947年到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工程学院工作直到1971年退休。随着岁月的迁移,家庭关系内爱的力量终于取代了父子之间的学术差异,1955年老爱在普林斯顿去世时,据报道汉斯大部分时间都在父亲的身边。
汉斯·爱因斯坦一共有两段婚姻,1927年结婚的第一任太太弗里达·克内赫特(1895-1958)育有3个子女、领养了1个女儿,第二任太太伊丽莎白‧罗伯兹(1904-1995)未育有子女;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1930-2008)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一名工程师;两个小儿子均在幼年时期便夭折,养女艾弗琳·爱因斯坦(1941-2011)亦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过动物管制官以及伯克利市的辅警等工作。
汉斯·爱因斯坦提出了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首先把阻力和泥沙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根据河流实测资料提出了确定沙波阻力的计算方法;是把随机过程和力学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推移质运动的创始人,并建立了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在内的床沙质挟沙能力关系;与合作者明确提出了近壁层流层的不稳定性,指出即使在光滑的周界上,近壁层流层也会受到水流紊动的直接影响;主要专著有《明渠水流的挟沙能力》,主要论文有《粗糙边壁上的水动力》、《水流综合阻力》、《河道阻力》、《高度不均匀沙的输送》、《变态模型的相似律》和《光滑边壁上的层流附面层》等。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