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云南丽江竟然出了这些杰出人物!丽江人的骄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5:19 1

摘要:范义田,1909年生,丽江石鼓镇人。云南小镇出了他的名字,不算张扬,但要说影响力,放在那个年代倒也不能算小。24岁,他已能在《东方杂志》发表引发学界关注的话题。那个年代的“出名”,不是靠自媒体,而是真的要有本事。范义田有过很多头衔,可这些标签后面,更重的分量放

范义田,1909年生,丽江石鼓镇人。云南小镇出了他的名字,不算张扬,但要说影响力,放在那个年代倒也不能算小。24岁,他已能在《东方杂志》发表引发学界关注的话题。那个年代的“出名”,不是靠自媒体,而是真的要有本事。范义田有过很多头衔,可这些标签后面,更重的分量放在学问和见解。说起来,他并不算那种喜欢高调行事的人,反倒是孤僻一些,或者干脆直接点儿,就是“极轴于学术”。中国教育的毛病,民族关系的历史根由,这些他都写过,还写到了《中国百科全书》里。一个旧云南的教育厅小官僚,偏偏拗出了一片学术天地。后世人说他,是云南出过的最有分量的学者之一。这点,我承认有偏见,不是因为他有多“高产”,而是不爱说空话,稿子都是干货。可惜时代总有诸多变数,有些人再努力,一生也白头到黄昏。范义田属于那种“明明有大志”,实际心里头装着一整个民族的苦难与希望。历史,最怕的是没被人记录。

同为1909年出生,杨煜民的路,截然不同。不是从书卷气里出来的那种。军校、炮火、南京的防空阵地,这才是一出场的节奏。高炮连连长的职务没什么稀奇,问题在于,他干出过击落11架日寇轰炸机这事,那时候“特别嘉奖”比什么都实在。好多发生在抗战年的功勋故事,如今想来都语焉不详,但杨煜民的战绩,在几十年后的新闻资料还能查得到。1949年的岔路口,他一个拿枪的,居然拒绝跟着去台湾,回滇“探亲”——这理由,其实明眼人都心知肚明。这一“探”,探成了新中国的起义将领。说到底,这都是命。一个人的抉择,背后往往不只是忠于哪一支队伍那么简单。“历史有时候是逼人选边站”,但杨煜民选的不是简单的阵营,更像是,他觉得云南才是自己的根。这种事,今天有人完全理解吗?

还是回到文化圈里。李群杰1912年出生,满打满算,也算跟上了“民国开眼看世界”的末班车。北平、广州,中山大学。很难想象,一个玉龙县大研镇的孩子,会变成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员。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是一刀两断的年代,可他偏偏要走这么一条路。受命重建云南地下党,昆明分部、云南省工委书记,这些头衔背后,压力巨大。可真要在档案材料里找感人细节,又太稀薄。有谁能想象,他还做过文教厅副厅长,省政协秘书长,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可能一天内既写大字又和各路名流打交道。李群杰其实更擅长做团结的事。他对外往往温和,骨子里认真较真。不同阵营的人,能坐下来谈事,往往才是最难得——历史舞台上,他算是那种“幕后关键人物”。

与他年纪相差不大的周善甫,1914年出生。这个人,名字一出,云南书法界都得点头。土木工程出身,数学教过,农校当过主任。偏偏后来又成了丽江艺坛的“双璧”,和兄长周霖,一画一书,传说一般。教了一辈子的书,跑各地的中学,一直干到开远农校,被选成国民大会代表。后来新中国成立,职业上并没有多大腾达,晚年做了云南文史研究馆员。这种人往往最容易被时代忽略。但也正是这样的人物,将云南乡土文化的种子埋在了普通人心里。他那种“温吞而执着”的劲头,远没有台上的说辞来得响亮,却有耐心在小地方慢慢渗透。正因此,成不了新闻头条,却谁都绕不过去。

历史突进的时候,有的人高调,有的人闷头做事。丽江近现代,就藏着这么几路人。杨尚志,1915年生,拉市镇吉余村人。早早就读了军校,若无意外,可能又是一个从小地方出去的普通军官。结果,却没能平平安安走完老路。他成了丽江革命运动的早期头目。什么叫领头?不是说出来做做秀,而是真的把当地复杂势力梳理一遍,然后带人和平解放丽江。和国民党专员习自诚坐下谈判,硬生生把人家“劝服”了,这背后得下多少功夫?谈判桌上的事,最难讲清。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每一个字都踩在刀口上。历史里成名的常常是“枪响一声”,但没动手的时刻,谁又关心?

再说杨凤。这个名字,出了丽江圈子,行内人也许更熟。1920年生,后来的动物营养学专家。他不是一路在国内混文凭那种。1941年去了西南联大,然后还远走美国,一路读到博士。1951年回到国内,从基层教师做起,最后当了四川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这标准称号已经印在专业教材里。说他改变了中国养猪业和饲料业,其实没夸张。他没做过大官,可是几十年里,培养的人才、发展出的学科,使得一个边陲小省出了点名堂。这事,在数据面前说话。网络上查得到他的论文数量和指导硕博士的名单。这种人的价值,完全靠着一点一滴做出来的,不是一次性的轰动。

王丕震,1922年生,另一条线。没成大军官,倒变成了著作等身的作家。当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炮兵毕业,转身又在农学院学畜牧,最后竟成了当代“巴尔扎克”。这样跳跃的轨迹,放在哪儿都少见。一辈子写过142部作品、三千万字,这种人不写作,难道等退休下棋?他的书里写过各种人物,二十七位帝王、五十二位将相、还有现代名人的侧写。有人说他把纳西族作家的影响力推上了新高度,其实也未必。他那种“用文学描绘百年人物”的方式,一半靠记忆,一半靠想象。到底历史是谁写的?答案本来就没有标准。

曲折的线索继续往下。刘昌友,1937年出生,永胜人。不是丽江城里的文化阁老,却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第十四集团军四十师、老山前线,这种关键词,八十年代的军史里翻遍了。刘昌友带兵打仗果断,1984年指挥收复老山主阵地,1小时56分钟,拿下全部敌阵。这样的数字今天说出来,依旧让人心跳。歼敌总数7320人,俘虏21人。这种成绩若晚几十年,怕是要被传成神话。但军人一生,胜败都写在史册。很多英雄,没写名字,也无人问津。刘昌友倒是赶上了时代留下数据的好时刻,网上可查。

有些人与死亡擦肩。不,每个人都会面对生与死,只是有的人更快一些。和自兴,1951年生,1979年死去,年仅28岁。1970年参军,从小地方走出来,四年入党。对越自卫还击战时,他率六连攻击,自己第一个冲进越军壕沟,身中9弹壮烈牺牲。中央军委给六连挂上“英雄连”的招牌,和自兴个人则得了“英勇献身模范指导员”这一等功。大多数人只看到结局,其实很多残酷细节,只有战友知晓。英雄之名,是一层光环,可实际承受的,是刀枪弹片。人败阵、死去,却成了榜样。这种经验,很怪,谁也说不清值不值。

再说个日常些的。和贵华,1964年生,1996年去世。警察出身,纳西族,80年代警校毕业以后,一直做到公安局刑警队长。人很普通,正经公务员的日子。1996年丽江大地震的时候,他为救群众英勇牺牲。这种事,不是电影桥段,但比电影还真。他后来被追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革命烈士,还进了中小学教科书。好多英雄,最后只剩一行评价。可有意思的是,他激励了好几代人,这倒是真的。

这么一串人和事,谁能说清他们的成就哪一个更重?范义田的学识也许离日常很远,但李群杰的革命、杨煜民的军功、王丕震的厚重文笔,每一种选择都未必适合当下的我们。历史不能只依赖于明星光芒,有时候,正是这些夹缝里生存、逆流而上的普通人,组成了民族的真正骨骼。你问他们是不是英雄?很难说,答案各有立场,但他们都活在自己相信的那种信仰和行动下。

丽江的近现代,没有统一的成功模板。文化人、军人、科学家、平民英雄,每路人都在自己的分岔路走到了终点。有的忍辱负重,有的光芒万丈,也有人一辈子默默无闻。讲真,有时觉得记录这些并没有什么用,谁又关心一个小地方出过几个“杰出人物”?但反过来想,没有这些真实的人和故事,历史也就不过是教科书上的一行黑字罢了。

这些故事,说不清完全是谁的功劳,总之,他们拼了命地活过,影响过,也许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留名”。

来源:足智多谋枫叶jdmCnt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