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久不衰!永远的“大哥”——记南京地铁1号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3:31 1

摘要:1909年,南京街头嘈杂混杂,人声鼎沸,不是什么人人都在赶地铁的清晨。那一年,轮船把外地的旅客一拨一拨送上下关码头,刚下船的人们脚步还未落地,已经有人开始催促:快点,快点!他们要坐上一列蒸汽小火车,沿着城市脉络,径直开往南洋劝业会。那段被称作“宁省铁路”的窄轨

1909年,南京街头嘈杂混杂,人声鼎沸,不是什么人人都在赶地铁的清晨。那一年,轮船把外地的旅客一拨一拨送上下关码头,刚下船的人们脚步还未落地,已经有人开始催促:快点,快点!他们要坐上一列蒸汽小火车,沿着城市脉络,径直开往南洋劝业会。那段被称作“宁省铁路”的窄轨列车,被许多老南京人记成是“城市地铁”的雏形——没地铁这个词,但得有序的。那一夜灯火通明,人潮流动更盛于平日。现代的南京人或许习以为常,彼时,车轮碾过石板街已是一桩大事。到底是轨交的前奏,还是一场筹谋的自我催眠,问谁也说不清楚?

界定现代地铁的标准,往东南亚方向谈,总归和1909年的南京扯不上太多关系,但也很难就此撇清。这段铁路的建成,几乎成了中国最早一批城市轨道交通的标志。不是夸口。彼时的上海还只是在探梦阶段,广州也不过刚刚想通晓海派的方便。南京偏抢了头筹。老照片里,行人带着好奇,围在铁轨边上,那种新鲜、疑惑甚至有点莫名紧张。跟后来北京地铁一号线那种硬生生的“官宣”通车仪式不同,宁省铁路的起点像是更生活化,也更草根点,不比人人讲的高大上,搭上即走。

慢慢地,这历史被尘封了。谁记得那场劝业会的风光?其实就是早期世博会,努努力,名字可以更时髦一点。但谁又会认真研究这些轨道或车站的历次更名与外迁,只剩下“老1号线”的回忆,和新城里的轨交线路编号互不干涉。运气奇妙。没人相信一条不完美、不标准的“城市铁路”能被后人记住,却恰恰留下了独特的情感锚点。

再后来,时光倏忽。1984年,南京玄武区二十位代表一同递交了兴建地铁的议案,话音刚落,倒没人当回事。大多数人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建设地铁?恐怕是天方夜谭。可八年之后,三山街悄然起了实验站。1994年,地铁工程提至预立项,拖拉又拖拉,1999年才终于批复。文件批下来的那天,据说在风中纸页抖抖索索,不知是否真的掀起了南京地铁的那阵风。

这十五年的等待,说短不短,说长也不过弹指一挥。但在各种预期中,地铁1号线终于有了准确坐标:21.72公里,地下14.33公里,地上7.49公里,16个站点。这些数字在官方文件里庄严,但在南京人的眼里,更像答卷上的卷首语。夜里,老百姓开始掰着手指头盘算什么时候可以不骑自行车、不挤公交,直接坐地铁上下班?

等到2000年12月12日那天,小行站鞭炮齐鸣,是仪式,也是梦的开端。建设的那几年,说顺并不顺。尤其是2003年,谁都记得。非典疫情的阴影让所有人惴惴不安,工地有段时间人影稀疏,机器沉默。高温天气逼得工人一遍又一遍擦汗。那年南京热得不像话,热浪翻滚,好像谁在炉子下添了几把柴火,气温破表。就连暴雨都不肯善罢甘休,六七月像是故意为难,闹情绪。铺设路段出现沉降,工地一时间乱作一团,调度员满脸焦急,幸好大家反应快,三小时化险为夷,可过程真叫人心跳。

总要等到困难过去,才有机会松一口气。2005年5月15日,南京地铁1号线的“观光运营”轰隆隆启程。等了又等,9月3日,正式运行。“地铁来了!”,街头巷尾说的人多了,大家都不信有这一天,但它偏偏来了。南到奥体,北至迈皋桥。南京城的轴线似乎被一夜之间拉平。人流如织,地铁里有热闹,有新鲜,也有一丝丝惶惑,这到底会不会真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但事实很快就说话了。地铁1号线先是有了南延线、后来有了支线、又往北扩展。每天上上下下,南京的白领、学生、小贩、退休老人,各有各的目的地,但他们不再只是挤在一块儿,空间被重新分割,时间线变得可控。2011年,南延段通南京南站,快速接驳高铁与远方。2014年再有一次大动作,安德门经小行到奥体的段被整体划入10号线。一夜之间,一线变多线,车厢内外的行色匆匆仍像从未变过。

2022年北延至八卦洲大桥,1号线也几乎翻倍。一开始21.72公里,现在已经45.4公里,数字变大,只是坐车的时间也变长了。有的人会说,地铁太长了,通勤时间不见得真的缩短了。说不定,大家还是更喜欢以前那种慢腾腾出门、慢悠悠赶公交的感觉?但一到高峰,站台上的人流和手机刷屏的数据又提醒你,这条线,江苏没人能比。

南京1号线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最忙、最挤的线。工信部和江苏交通厅公布的数据都表明,2023年日均客流量一度突破80万人次。有时坐地铁,头顶摄像头一闪一闪,几乎每秒都有人进来、出去,进退之间,某种城市气氛被加速传递。与此同时,站点旁的房价也一蹿再蹿,商圈形成,生活半径扩大。不敢说人人获利,但绝不会和一开始想得一模一样。

有趣,城市更新总是带着些许偶然跟必然。地铁通了,交通方便了,部分中心商业区变得拥挤异常,也许有些老南京人会想,过去十几年,城市节奏太快了,新房、新站开出来的热闹,有没有些失去原本的宁静?奇怪了,便利和热闹明明是大多数人的追求啊。那当初梦想的属于地铁的“号角”声,如今变成持续的尖啸了吗?

其实南京地铁1号线之所以意义特殊,还因为它打开了江苏乃至华东城市线网的闸门。自1号线后,苏州2012年上马,无锡、常州、徐州一条接着一条。南通2019年底也进了地铁城市的序列。省内,轨交基本覆盖亡羊补牢,稍晚总比没有好。城市因此而活,因地铁而聚。可是,说不定下个十年,通地铁将不再变成城市的荣耀标签,反倒变成了“该补课的终于补了”那种寡淡。

那种轻微的不甘、隐隐的得意,就像南京人坐上1号线向南走、向北归的神态——既有点骄傲又没多少炫耀的冲动。问他们会不会怀念老1号线的“二十公里时代”?答案说不定分两拨,人各有志。

但大家都清楚,南京地铁1号线是江苏地铁版图上当之无愧的“一哥”。这话没啥细思的,只是用来形容一个心理的落点,也许再过若干年,1号线还要继续生长、延展,不断修正、不断更新。城市的记忆靠什么保存下来?档案室的老照片算不算?地铁车厢里暖黄的灯、时而夹杂的汗味和播报声,总比书页更生动些。

所以说,这条老而弥新的1号线,不只是南京交通转型的见证者,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缝隙。有人觉得它和地铁没什么两样,也有人认定它是独一份的城市印记。总之,南京的1号线,不管以前多短、现在多长,始终在路上。

江苏地铁的巨大成就,甭管是哪条线,是政策推动还是民心所向,都不影响1号线在南京人心里的“祖师爷”地位。别的地方再翻新线路,再创新纪录,南京的这份记忆,没人能偷走。

反倒回头看,地铁让城市变大了,却也让南京变得更密集、更真切。说不上是遗憾还是快意,总之,这是南京地铁1号线留在几代人心头的那点余温。这余温还在,就没有真正逝去的一天。

来源:此刻还有些许的难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