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又玩脱了?Nano拇指相机未发先火,却被曝散热拉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8:39 1

摘要:2025年6月11日,一张号称大疆Osmo Nano的真机谍照在微博疯传:铝块大小,镜头占满正面,背面印着4K 120fps。

2025年6月11日,一张号称大疆Osmo Nano的真机谍照在微博疯传:铝块大小,镜头占满正面,背面印着4K 120fps。

三小时热搜破两亿,网友直呼"钱包保不住"。

可爆料越热闹,质疑越刺耳:机身比车钥匙还小,热量往哪散?磁吸会不会秒变掉机?定价若再上万,是否又成富哥玩具?

悬念拉满,口水飞溅,Nano未发先火,也被架上放大镜——这次大疆真能把"小"做成"稳",还是再演一次Action 2翻车现场?

谍照引爆全网

10:46,科技博主"豆子发新品"丢出三张照片:Nano躺在高铁小桌板,旁边是标准车钥匙,视觉差直接让评论区炸锅——"这玩意能拍4K?"

转发六万,点赞四十万。两小时后,淘宝出现"Nano订金链接",标价999,月销破千,商家还注明"多退少补",把未定价的焦虑转嫁给买家。

下午,大疆官方才慢悠悠推送预热短片《小得有点狠》,时长十五秒,画面全是手指对比、帽檐磁吸、宠物视角,一句台词没有,却让热搜从第十飙到第一。

贴吧、酷安、小红书同步跟进,开箱贴、猜想贴、渲染图铺天盖地,Nano未发就成了"年度最想买小玩具"。

当天傍晚,闲鱼冒出大量"代抢费""排队号",价格从五十到二百不等,黄牛把还没上市的机器当成春运火车票。

官方零宣传费用,靠一张偷拍图撬动全网,大疆再次验证"产品够炸,用户自来"的流量法则,也给后续争议埋下伏笔——期待被拉到天花板,稍有瑕疵就会被反噬。

小得超乎想象

真机高4.8cm、宽2.9cm、厚1.9cm,重量69g,比常规车钥匙短一截。

正面1/1.3英寸传感器,外圈黑色螺纹,像把Osmo Pocket 3镜头直接掰下来。

背部2.1英寸触控屏,占满整个背面,边框仅2mm,点亮后画面延伸到边缘,视觉冲击力爆棚。

顶部一颗红色录制键,侧面USB-C口与microSD卡槽共用防水胶塞,整机IP54,日常泼溅无惧。

挂脖磁吸片厚3mm,直径4cm,吸附时"嗒"一声,正面看像金属徽章,穿T恤也不会突兀。

夏天别在帽檐,低头炒菜、抬头说话都能拍,画面稳得像用云台;吸在宠物背带,猫狗视角只有69g负担,奔跑不再摇头晃脑。

小到可以塞进牛仔裤硬币兜,坐下也不会硌腿,通勤党、遛娃党、外卖骑手都能随手掏出来记录,

"存在感为零"成为Nano最大的卖点,也是最大的赌注——体积越小,散热空间越可怜,Action 2的噩梦在前,网友怎能不担心。

散热仍是命门

Action 2过热阴影未散,Nano又把体积压到极致。

7月2日,微博博主"科技狼"发布室内测试:空调26℃,Nano录制4K 60fps,十一分钟机身48℃,屏幕出现高温图标。

视频当晚冲上热门,播放量二百三十万,评论区被"烫手山芋"刷屏。网友晒出同款截图:北京户外33℃,骑行十分钟自动停机,画面停留在"温度过高"提示,只剩车轮继续转。

大疆社群管理员回复"量产版会加石墨烯散热涂层",却未给出具体温控阈值,被批"画大饼"。

贴吧用户"跑步维生素"连续三天凌晨五点出门,只为避开高温,结果Nano仍在第三十八分钟罢工,他无奈发帖"晨练变晨哭",配图是停在4:38的计时器。

更尴尬的是直播场景:广州瑜伽教练吸在胸带上授课,空调25℃,四十三分钟画面突然黑掉,学员在弹幕目睹"高温瑜伽没练成,相机先中暑"。

Nano采用铝合金中框+石墨片散热,表面温度比Action 2低2℃,但69g机身没有风扇,热量只能闷在金属壳里,夏天依旧难逃"十一分钟警告"魔咒。

网友担心历史重演:想持续拍摄,只能加散热背夹,主机1799,配件再花三四百,"散热税"名不虚传。

磁吸掉线疑云

Nano沿用磁吸+卡扣双重固定,官方宣称吸力1.5kg。

7月15日,抖音用户"滑板小宇"上传第一视角,一个Ollie落地,Nano连同磁吸片飞出两米,镜头磕掉漆,视频点赞三十万,留言全是"心疼"。

随后B站UP主"硬件虎"用厨房秤实测:Nano主机69g,磁吸片12g,合计81g,横向剪切力一撞就松,1.5kg垂直吸力救不了侧向冲击。

评论区出现更多翻车:骑行减速带、卡丁车过弯、宝宝学走路撞到桌角, Nano都能"秒变流星"。

大疆店铺紧急上架"防丢绳套装",售价99元,被调侃"买绳送相机"。

磁吸方案看着酷,真上极限运动还得靠传统夹具,Nano的"秒拆"优势瞬间打折。

网友总结:静态拍摄、慢走逛街没问题,滑板、骑行、跳水还是乖乖用回螺丝固定,不然就要习惯"满地找机"的心电图。

定价决定生死

8月5日,《科创板日报》爆料Nano首发价:单机身1799元,磁吸挂脖套装2199元,比Insta360 GO 3S贵三百。

消息一出,贴吧出现"智商税"高楼:传感器更大却少了360° horizon lock,防抖靠电子裁切,夜景高光容易炸。

闲鱼预售帖里,黄牛把价格压到1699元,依旧少人问津。

网友算了一笔账:想持续录,得加散热夹149元、防丢绳99元、曲面底座159元,一套下来两千五,直逼传统旗舰运动相机,体积优势却被模块叠没。

更狠的是配件不通用:Nano磁吸片比GO 3S大一圈,老用户手里的胸带、头盔座全报废,只能重新买买买。

Nano想抢市场,得先回答两个问题:散热能不能压住?磁吸能不能抗摔?

答案不明朗,消费者宁愿等双十一直降,或者转身去买稳如老狗的GO 3S。

小不是原罪,贵加翻车才是。

Nano若不能在正式发售前拿出散热实测、跌落报告,"拇指机皇"只能停留在预热片里,真到付款那一刻,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再等等"。#头条深一度#

资料来源

1.大疆官方预热短片《小得有点狠》

2.微博博主"豆子发新品"真机谍照

3.微博博主"科技狼"温度测试视频

4.抖音用户"滑板小宇"掉机视频

5.《科创板日报》Nano定价报道

来源:步凡寻光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