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外甥得一绝色小妾,日夜缠绵,朱元璋:她已怀孕,可以死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0 16:17 2

摘要:亲情,能救人,也能害人。李文忠这一辈子,吃过亲情的甜,也尝过亲情的苦。1366年,他新纳了个小妾,天生丽质,他俩别提多恩爱。等小妾怀孕那天,李文忠乐得直奔朱元璋,把喜讯当家事一样报。没料到,第二天小妾就人头落地——朱元璋亲自派人干的。

亲情,能救人,也能害人。李文忠这一辈子,吃过亲情的甜,也尝过亲情的苦。1366年,他新纳了个小妾,天生丽质,他俩别提多恩爱。等小妾怀孕那天,李文忠乐得直奔朱元璋,把喜讯当家事一样报。没料到,第二天小妾就人头落地——朱元璋亲自派人干的。

李文忠听到消息,半天没缓过劲来。就像一夜巨变,你还沉在甜蜜里,偏有人拿刀在背后捅了你一记。他悲痛、愤怒,但面对朱元璋,他连吱声的勇气都找不到。怒气是有的,反抗是奢侈的。可他没想到,自己接下来做的事,差点把整个命都搭进去——亲的要命,狠的要命。

说起来,李文忠的来历也够复杂。安徽明光,他在那里出生,1339年那会儿,一个普通农户家的孩子。可这农户家不寻常,他的舅舅姓朱名元璋,那时候还在泥里刨食。坊间说,要不是李文忠的爸妈时不时往朱家送点米,朱元璋小时候能不能长大还真说不准。

先不说这些陈年帐。朱元璋混红巾军那当儿,李文忠还只是个毛小子。14岁那年,他背着小包去了滁州投奔舅舅——换句话讲,那会儿朱元璋已经小有名气,吃喝不愁人也精神,外甥来,他一点没犹豫,收下就是自己人。不但养着,还请老师管,读书识字,没少操心。

这个小外甥倒是争气。文的会,武的也来得——19岁混军队就打出名堂,池州一战,第一回上阵就让舅舅脸上有光。紧接着,打得顺,干脆从徽州一路杀到浙江,元朝的地盘都成了朱家军的自己的后花园。

那会儿朱元璋没放心让他完全自顾自,授意他把守重地严州。偏偏张士诚不安分,一口气带了二十万兵来磨牙,结果怎么样?李文忠风头一时无两,不但守住了城,连张士诚的家底都被他翻了个遍,粮草不够吃的管够,战利品都快堆满粮仓了。

朱元璋看着外甥越来越能打,心里既高兴又有点底气。他专门把李文忠叫回来摆宴,喝了两轮酒,夸了又夸,然后又放回严州,意思很明显——你是我的人,继续给我干。

但人嘛,得意太过容易膨胀。亲戚做的大将,前途无量又有靠山,这时候谁不想捧一捧?李文忠也年轻,功成名就不几年,身边攀附的、献殷勤的,没完没了。酒啊,财啊,都有,人还送来一个,生得跟画里人物一样的小妾。

咱不怕说,“美色当前,英雄难过。”李文忠那个岁数,其实脑子里还没多少成算。第一次见那小妾,他就失神了——谁不喜欢漂亮姑娘?于是乎,两人卿卿我我,成天腻在一块儿。不多久,那姑娘肚子有了动静。这消息一传出来,李文忠高兴坏了,第一件事就是去见舅舅报喜。

有些事,看起来寻常,落到朱元璋耳朵里就变天了。朱元璋不是普通乡下老头,他那颗心多疑,能猜到天变地变。他跟李文忠说过,不许随便收人收礼收情,有奸细怎么办?你这头风光,那头兴许就把整个家命搭上了。

结果不出朱元璋所料,一听到这事,直接下狠手——小妾死了。杀得突然,杀得干脆,也杀绝了李文忠刚刚燃起的憧憬。李文忠被召回,等在门口的不是密语,是一顿痛骂跟威胁。这边马皇后好说歹说,算是网开一面,才把李文忠保下来。

这时候,李文忠心里憋着气,脸上全是后怕。外甥的信任,是舅舅给的,但也是朱元璋随时可以收回的。他当夜在房里走来走去,想着要不要自己提前做个打算,免得哪天又爆个大锅,自己就送了命。

军师见他愁眉不展,也不掖着,“大人,侥幸这回没事,下次可就不好说了。”说白了,李文忠想起舅舅那些翻脸不认人的事,心头又添了几分冷:血缘是铁,可在朱元璋眼里,铁能炼成刀。

有时候,人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绕进死胡同的。李文忠心一横,居然让属下去悄悄和张士诚联系——说白了,就是想留下后路,一旦东窗事发,直接倒戈也行。他们甚至都拟好文书了,差点一脚跨过去熊熊烈火。

就在关键时候,一封朱元璋亲手写来的家信送到。李文忠拆开信纸,心里半冷半热——朱元璋竟然道歉了,邀请他回去叙旧。他半信半疑,但还是去了。

应天府那顿酒,桌上说的全是旧事。舅舅聊起当年的苦日子,喝酒到兴头上还给外甥赐了好马和钱,临走时又叮嘱了好几句。李文忠那颗挑来挑去的心,总算放下了:亲情还在,朱元璋还是信他的,前头那些事,或许只是以身试法。

但李文忠做的那些,就像深夜藏下的鬼故事回忆起来也发冷——他亲手让知情的军师全都悄悄杀了,从没有跟任何人交代。他怕事泄出去,自己死不足惜,还罔顾十几年的事,埋在心底。

后来,李文忠带兵再破张士诚,只要和旧事沾边的全清理干净。外面风无声,浪无影,谁也不晓得幕后藏着啥血腥。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文忠小心翼翼,做事不敢有半分差池。朱元璋称帝,天下一统,李文忠官升不少,赏赐连年。他敢进谏,朱元璋还真也听,君臣关系表面上融洽,里头的裂痕谁都不敢多提。

事情一晃过了十几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发端,那个严州投降未遂的老账,被无意捡起。朱元璋没追究,但从此李文忠想说什么也成了风吹过耳,明面上无事,暗地里人心早凉。

李文忠自知终究难逃那口“疑心之井”,病倒之后再也没有好起来。洪武十七年走了,才四十六岁。朱元璋自个儿为他写了祭文,配享太庙,名字挂在功臣堂里——一切都像应有的结局,安稳顺畅,只是不知道内里是悲是喜。

我有时候会想,朱元璋对李文忠,到底算什么?当年杀小妾是防微杜渐,后来又施恩,无怨无尤。这“恩怨情仇”,其实很像一家人:一刀割不断,一手遮不住。

李文忠最后到底怎么想?他其实把那个秘密带走了。我们只能猜,或许在那封亲笔信到达之前,他已经做好再也不回头的准备。亲情救了他一次,也毁他一生。

也许人的一生里最难参透的,就是亲情里的那点狠。朱元璋当刀也是手,做手也是刀,能让你活、也敢让你死。至于他们之间,最后死结到底松没松开——谁知道呢?也许,只能等来世再说。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