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8月,一条AI吊坠的宣传视频在社交平台刷爆了屏:有人对着脖子上挂的塑料圆盘吐槽工作,“圆盘朋友”秒回安慰;有人跟它聊电影剧情,它能接梗抛包袱,短短几天就吸引了2600万人围观。
去年8月,一条AI吊坠的宣传视频在社交平台刷爆了屏:有人对着脖子上挂的塑料圆盘吐槽工作,“圆盘朋友”秒回安慰;有人跟它聊电影剧情,它能接梗抛包袱,短短几天就吸引了2600万人围观。
这款名叫“Friend”的AI吊坠,打着“把想象中的朋友变成现实”的旗号,卖129美元(约合930元人民币),背后还是哈佛辍学的21岁天才少年操盘,眼看就要成AI硬件圈的新爆款。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多时间,这款曾被疯狂追捧的产品就彻底翻车。
用户骂它“智商税”,科技媒体批它“垃圾”,不少人买回去用了两次就扔抽屉积灰,这看似新潮的AI吊坠,到底出了啥问题?
要聊这款吊坠的爆火,得先说说它的创始人阿维・希夫曼(AviSchiffmann),这小伙子算是科技圈的“老熟人”,17岁上高中时就靠开发疫情追踪网站火遍全球,21岁从哈佛辍学创业,自带“天才光环”。
为了推这款AI吊坠,他下了血本,花180万美元(约1300万人民币)买下了friend.com这个域名,还拍了条极具感染力的宣传视频。
视频里的场景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独居的年轻人对着吊坠倾诉孤独,加班族跟它吐槽老板,甚至有人用它练英语口语。
希夫曼在视频里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想象的朋友,现在我把它变成了真的”,这句话直接成了产品的slogan,戳中了当代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
更勾人的是产品设定:这吊坠直径不到2英寸,手感像加厚的苹果AirTag,挂在脖子上不显眼,按一下按钮就能说话,靠蓝牙连手机,用谷歌Gemini2.5和Llama3.1这两个顶尖大模型驱动,号称能“全天候陪伴”。
消息一出,连知名科技博主都追着问“这不是玩笑吧”,希夫曼直接甩话“寄一个给你评测”,热度彻底被顶了起来,短短几天就有2600万人围观,预售订单排到了两个月后。
当时不少人觉得,129美元买个“随身AI朋友”太值了,有人说“以后没人说话的时候终于有伴了”,还有家长打算买给青春期的孩子当“情绪树洞”。
可等大家拿到实物,才发现理想和现实差了十万八千里。
第一批收到吊坠的用户,几乎是清一色的失望,《连线》杂志的记者凯莉・罗宾逊算最早体验的,结果第一次戴去人工智能公司的派对就闹了笑话,刚跟人聊了两句,对方就皱着眉问:“你脖子上挂的是窃听器吗?”
这话让她瞬间僵在原地,后来才发现,只要有人看到这吊坠,都会下意识保持距离。
“戴这个玩意儿太不合群了”,凯莉后来吐槽,“别人总觉得自己的话会被录下来,要么不跟我说话,要么直接让我摘下来”。
这可不是个别情况,不少用户晒出经历:戴去公司被同事围观,戴去聚餐被朋友调侃“是不是在直播”,最后只能偷偷摘下来揣兜里,所谓的“随身陪伴”成了“社交障碍”。
比社交尴尬更糟的是“AI朋友”的脾气,希夫曼为了让AI更像“真人”,特意设计了“坏心情”模式,说这样“情绪达到顶峰时更有吸引力”。
可实际用起来,这功能成了灾难,另一位记者布恩・阿什沃思试着跟吊坠抱怨“连接太慢了”,结果AI直接回怼:“是你手机太旧,怪得了谁?”
后来他又提了几个问题,AI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用嘲讽的语气回怼,气得他说“这哪儿是朋友,分明是个混蛋”。
技术漏洞更是一大堆,希夫曼明明说“只需蓝牙连接”,可不少用旧款iPhone的用户发现,没插数据SIM卡根本连不上;更坑的是,安卓手机完全不兼容,买错的用户想退都难。
就算连接成功,延迟也能气死人,按完按钮说句话,手机端的文字回复要等十几秒,有时候还直接丢失对话内容,有用户吐槽:“还不如直接用手机聊AI,至少不会断连”。
如果说体验差还能忍,那隐私问题就是压垮这款产品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款吊坠有个核心功能:不用按按钮也能“监听”周围的对话,然后主动给出评论,美其名曰“实时互动”。
可这背后,是24小时不关机的麦克风,等于把“录音设备”挂在了脖子上。
希夫曼一开始说“采用端到端加密,对话不存云端,能随时删除”,可用户根本没法验证这话的真假。
有程序员试着拆解设备,发现即便断开蓝牙,麦克风偶尔还在运行;更让人不安的是,产品协议里藏着一行小字“为优化服务,可能收集语音片段用于模型训练”。
这下大家彻底慌了:跟家人聊私事会不会被录?在公司说的机密会不会泄露?就算自己没问题,跟别人聊天时,对方知道有个“全天候监听器”在旁边,谁能放得开?
有用户晒出聊天记录,朋友得知他戴了这吊坠后,直接说“以后不跟你私下说话了,怕被录音”。
更讽刺的是,同类型的AI硬件早就栽过类似的坑,之前售价700美元的HumaneAI设备,就因“过度收集语音数据”被投诉;苹果AirTag也因可能被用于跟踪,遭过监管部门调查。
而这款Friend吊坠,连最基本的“监听提示灯”都没有,什么时候在录音、录了什么,用户完全不知情。有隐私专家直言:“这不是AI朋友,是揣在兜里的隐私定时炸弹”。
其实Friend吊坠的翻车,早有预兆。近几年市面上的AI可穿戴设备,几乎没几个能成气候,从700美元的Humane到Rabbit的R1,全都雷声大雨点小,而Friend犯了这些前辈的所有错。
首先是“功能伪需求”,希夫曼抓准了“孤独”这个痛点,却没搞明白“陪伴”的核心,人们想要的陪伴是“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隐身”,可这款吊坠要么“喊半天不答应”,要么“没问它就乱插话”。
反观另一款PieXAI吊坠,人家靠心率变异性(HRV)监测压力,结合语调判断情绪,只在用户情绪异常时给出建议,反而更受欢迎,因为它懂“分寸感”。
其次是技术跟不上野心,希夫曼想用“全天候监听+实时互动”打差异化,可现有技术根本撑不住:蓝牙连接不稳定、AI理解能力有限、隐私保护不到位,每一个都是硬伤。
有业内人士算过,要实现宣传里的功能,硬件成本至少得翻三倍,129美元的定价本身就意味着“偷工减料”。
最关键的是“对用户需求的误解”,很多人买AI设备是为了“解决问题”,比如智能手表测健康、翻译机跨语言沟通,可Friend吊坠啥实际用处没有,聊天不如手机AI,记录不如记事本,唯一的“陪伴”还成了负担。
有用户总结得到位:“它既不能帮你解决孤独,还会制造新的麻烦,买它纯纯交智商税”。
到2025年10月,这款曾被2600万人围观的吊坠彻底凉了,电商平台上差评率超60%,不少用户挂着“只用过两次”的吊坠低价转卖,希夫曼的社交账号也很少再提这款产品。
有媒体统计,这款产品最终销量不足预售的三成,堪称AI硬件圈的“昙花一现”案例。
Friend吊坠的翻车,给热闹的AI硬件市场泼了盆冷水。它证明了再强的“天才光环”、再炫的宣传话术,都抵不过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揭露了一个真相:当代人需要的不是“挂在脖子上的录音设备”,而是真正懂需求、有分寸、够安全的陪伴。
其实AI硬件不是做不成,PieXAI吊坠就靠“精准监测+本地处理数据”站稳了脚跟,它不搞“全天候监听”,只在用户需要时提供情绪建议,还把数据存在本地,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保护了隐私。
这对比恰恰说明:AI硬件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实用”。
现在再看希夫曼那句“把想象中的朋友变成现实”,才明白问题出在哪,真正的朋友不会随便怼人,更不会偷偷录音。
129美元买个教训,对用户来说不算贵,但对整个AI硬件行业来说,这个教训值得记一辈子:脱离用户实际需求的创新,再火也只是昙花一现。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