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六安市人民医院植入了“人工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21:23 1

摘要:“现在能自己吃饭、下床走路,感觉像重新活了一次!”52岁的患者许先生(化名)躺在六安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病区的病床上,语气里满是感激。不久前,他接受左心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人工心”手术,如今恢复顺利,即将出院。

“现在能自己吃饭、下床走路,感觉像重新活了一次!”52岁的患者许先生(化名)躺在六安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病区的病床上,语气里满是感激。不久前,他接受左心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人工心”手术,如今恢复顺利,即将出院。

许先生的病情,要从多年前说起。

2016年,

他因心绞痛在外地植入心脏支架;

2024年,

支架出现狭窄,

再次植入两个新支架,

可没过多久,

第二次放的支架也堵了,

还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最近一年,

许先生反复胸闷、气促,

加重伴心悸4天,

送到医院时,他浑身大汗、

心率飙到140多次/分钟,

心脏功能严重衰退,

肝脏、肾脏也出了问题,

连小便都没有,

直接被送进ICU抢救。

经全面检查后,许先生被诊断患有多重复杂病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室壁瘤、心脏瓣膜病(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达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为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属轻中度)、心房颤动、室性早搏,且心功能按NYHA分级评估处于IV级,同时合并糖尿病。

更为关键的是,检查结果显示许先生的心肌已出现大面积坏死,形成类似“疤痕”的纤维化组织,左心射血分数不足 30%,并伴有二尖瓣中重度反流与房颤症状,属于典型的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例。

对此,六安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宁成栋表示,“此类终末期心衰患者,在以往的诊疗模式中,治疗选择十分有限。要么等待心脏移植手术,但面临供体资源稀缺、治疗费用高昂的双重困境;要么使用传统心脏辅助装置,却需随身携带相关设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好在,

医院心脏中心给出新方案——

植入左心辅助装置。

这个“人工心”不是换掉原来的心脏,

而是在体内装一个磁悬浮血泵,

帮助衰竭的心脏泵血。

它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

重量最轻的型号,

植入后患者只需随身携带一个

1公斤左右的电池包,

就能正常生活。

为了让许先生顺利手术,医院提前做了准备:先在ICU调整他的身体指标,等急性心梗期过去,医疗团队制定细致的手术预案。手术当天,从开胸、植入血泵到处理瓣膜问题和房颤,再到关胸,用了6个小时。术后第二天,许先生就拔了气管插管,能自主进食,试着下床活动;术后3-4天转出ICU,恢复速度远超预期。

许先生能顺利接受手术,

离不开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支撑。

该中心依托

全国区域医疗中心(安贞医院)分中心建设,

整合心内科、心外科、

超声科、影像科等资源,

给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医院心内科与心外科多为独立运行,心血管疾病患者常面临多学科转诊、诊疗流程分散的问题,不仅增加就医时间成本,也可能因科室间协作不及时影响治疗效率。如今,六安市人民医院通过组建心脏中心,实现心血管相关学科的深度整合,将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等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

在门诊诊疗环节,

内科医师与外科医师

同步参与多学科会诊(MDT),

根据患者病情精准制定诊疗路径:

对于适合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病例,

直接启动内科规范化诊疗方案;

对于需外科手术干预的病例,

可快速对接手术安排,

显著缩短诊疗响应时间,

实现“一站式”精准医疗服务,

同时促进跨专业医师

在病例研讨与协作中

提升技术协同能力。

在皖西区域医疗格局中,多数医院尚未开设心脏外科专科,而六安市人民医院不仅具备独立的心脏外科诊疗能力,更通过心脏中心的资源整合模式,构建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心脏疾病诊疗体系,成为区域内守护群众心脏健康的“主力军”。此次六安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手术,不仅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与生存希望,标志着医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技术水平上了新台阶。

接下来,

六安市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将持续依托优质医疗资源,

开展心脏介入、心脏外科、

心脏康复等领域的先进技术,

完善区域心脏疾病诊疗网络,

让六安及周边地区的

心脏疾病患者无需跨区域就医,

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

高质量、同质化的诊疗服务,为提升区域整体健康水平

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六安新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