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清晨七点,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龙井泉边已聚满了取水的村民。36岁的布依族人罗世林舀起一瓢清泉,缓缓倒入制作枫香染的染缸。“这口古井养活了我们村十几代人,如今还养活了我们的手艺。”他身后的“百越布依”工坊里,挂着百余件待售的非遗作品,最贵的一幅枫香染
10月13日,清晨七点,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龙井泉边已聚满了取水的村民。36岁的布依族人罗世林舀起一瓢清泉,缓缓倒入制作枫香染的染缸。“这口古井养活了我们村十几代人,如今还养活了我们的手艺。”他身后的“百越布依”工坊里,挂着百余件待售的非遗作品,最贵的一幅枫香染定价3800元。
龙井村的志愿者正在走访。(孙操 摄 )
走过井口,沿着青石板路往村里走,香坊、银坊、蜡染坊次第排开。在龙井银坊里,女银匠张谨正指导学生锻打银饰。“熔银火候要够,塑形力度要轻”,她手把手纠正着学生的动作。工坊角落,几名德国学生正在认真记录银饰纹样的寓意。
“以前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现在都回来了。”张谨的银坊带动了5名本村青年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
龙井村正在举办活动。(孙操 供图 )
变化始于2011年。当时的龙井村虽毗邻青岩古镇5A级景区,却面临“景区火爆、村寨冷清”的尴尬。“全村317户中有44栋农房长期闲置,年轻人外出务工率超过60%。”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国回忆。
龙井村正在开展活动。(孙操 供图 )
2019年初,龙井村党支部提出农房变客房、农艺变工艺、农俗变节俗、农园变田园、农民变网民“五变”改革。
第一个硬骨头就是盘活闲置农房,党员龙发利还记得那段日子:“我们7个党员小组,挨家挨户跑了三个多月。”最难的一户,他们登门11次才做通工作。
龙井村正在开坝坝会。
最初,村民龙发勇坚决不同意:“祖宅不能在我手里没了。”后来党员小组带他去已改造的示范户参观,看到别家年增收4万多元,他慢慢转变想法。如今,龙发勇的老宅改造成了民宿,周末总是一房难求。“去年光分红就拿了4.5万元,比过去种地强多了。”龙发勇笑呵呵地说。
午后两点,“龙井味道”美食街飘来糍粑的香气。摊主黄萍一边直播制作过程,一边教网友唱布依山歌。她的抖音账号已有上万粉丝,最火的视频点赞超2万。
龙井村一角。(孙操 供图 )
“以前觉得唱山歌丢人,现在发现老传统才是宝。”黄萍说,她的线上店铺每月能卖出300多单土特产。在老粮仓改造的研学基地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世林正在指导20多名学生制作枫香染。36岁的他没想到,这门曾经“换盐巴钱”的手艺,现在能让他月入过万。“最难的是留住年轻人。”罗世林说,现在村里给他配了5个徒弟,最年轻的才22岁。
龙井村一角。( 孙操 供图 )
傍晚时分,网格员徐文浩的手机响个不停。7个村民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刷新:有游客反映停车问题、有村民反映路灯故障、还有商家咨询活动报备。
“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徐文浩说,龙井村的“线上围炉夜话”已解决各类纠纷100多起。
不远处,在村口的红白理事会办公室,有村民正在为儿子的婚礼报备。“以前办酒要三天,现在一天就够,省心又省钱。”他说,理事会推行新规后,村民办酒平均节省2万多元。
龙井村正在开展活动。( 孙操 供图 )
晚上8点,篝火晚会在村中心广场准时开始。游客和村民手拉手跳起竹竿舞,布依山歌与现代流行乐奇妙交融。
如今的龙井村村集体经济突破12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被列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现在最担心的是如何保持特色,避免同质化,我们下一步要在非遗研学产业链上做文章,让布依文化走得更远。”龙德国说。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