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个朋友说2025很难,2026年更难,所以他告诉公司员工必须砍掉任何不能带来价值的环节,当然也包括人——凡是成本大于贡献的都要淘汰。
有个朋友说2025很难,2026年更难,所以他告诉公司员工必须砍掉任何不能带来价值的环节,当然也包括人——凡是成本大于贡献的都要淘汰。
“形势容不得我优柔寡断了,慈不掌兵,不残酷一点公司就活不下去了。”
他认为“活下去”是最大的原则,其他任何东西都要为此让步。
在他看来,下行周期容不得任何幻想,公司必须赚钱才能胜出,活下去就是公司最大的战略。
所以,“必须节衣缩食,开源节流,想尽一切办法给自己找过冬的棉衣,没有现金流就注定会死亡。”
全世界失衡的年代,主要的困难是理解的困难,我们对现实需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行。
2026年,“寒气”还要继续传递吗?
我有些疑惑,用不用这么悲观啊?“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活下来,有质量的活下来”,我想起任总2022年在公司的警告。
他这个警告当年就在企业界传遍了,甚至扩散到社会层面,比《华为的冬天》一文的影响力更广泛。
而2025年的华为其实情况已经很好了,早就度过了“寒冬”,但确实有些中小企业还在“冬天”里挣扎。我讲两个身边的故事。
我一个客户是做工程的,这几年因为钱要不回来,现在两口子开网约车和顺风车,“没办法,还要还房贷,还要供孩子上学,能活下来再说。”
还有个开饭店的朋友,她原来是非常内向的性格,现在则天天直播,经常做活动,就是为了给饭店拉点客流。
类似的情况想必不知还有多少,我想起了任总当时开篇的那段话,“我们要看到公司面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困难,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那么消费能力会有很大幅度下降,对我们产生不仅是供应的压力,而且还有市场的压力。”他认为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已经过了三年了,难道我们还要再熬两年吗?
低谷时期的生存策略是什么?
一个中心点:一切为了现金流。活下来就有未来,没有现金流就没有过冬的棉衣,就很难活下来,“活下来”是最高战略也是最低战略。
为此,第一是公司所有的资源都要聚焦在价值创造上,原来不管三四种业务还是七八种业务,都缩减为两种,最好是一种,把其他业务做到60分,不如把一种业务做到100分。
第二是市场压力在内部无障碍传递,老方说要让所有人力资源都动起来,从老板到员工,每个人都有危机意识,要知道公司是会死的,如果公司死了那所有人都只能树倒猢狲散,大家重新去找饭碗。
第三是努力维护好高价值客户,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
第四是降本增效,从房租到电费,从福利到办公费用,都要能省则省,有必要的话还要同员工协商暂时降薪,通常来说是从管理层开始,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第五是尽一切可能储备过冬的“粮食”,这个冬天可能会冷得出奇,现金是粮食和棉衣,能储存多少就储存多少。
总而言之,困难时期主要是要自我造血,越是困难越没有依靠,所以你必须奋发有为才行。
宁要错误的乐观,不要正确的悲观。
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节省不是说一点钱不花,我们要学习高手的侧脸,在战略关键机会点上,生存危机点上,不能抠抠搜搜,要不惜代价投入。否则就是怎么节省还是亏本,该花钱的地方花钱才能多赚钱。
另外小钱也是钱,能够持续赚小钱也是过冬的办法。
同时调整心态,越是寒冬越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苦练内功,勇于创新,精益管理,狠抓主要矛盾,老方说要心怀希望,希望才是最珍贵的,有时候我们就是要有一种信念才能穿越周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真正的竞争力是在困难时期铸就的,没有苦其心志,没有动心忍性,没有寂寞和孤独的修炼,又怎么能够克服自身的幼稚和浮躁呢?
顺利时期的悲观主义,困难时期的乐观主义,这才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心性。常人往往是反过来了,所以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
最后祝大家都能穿越周期,成功突围,抵达美好的“后天”。
来源:老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