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衡量政府施政能力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标尺。近日,笔者留意到香港邮政主动终止空邮中心原有重建计划,依我观察并非政策「急转弯」,而是基于全球局势变化、邮量趋势调整,更紧扣香港「国际航空枢纽」核心优势作出的审慎决策,既守住了公共财政的「钱袋子」,也
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衡量政府施政能力与责任担当的重要标尺。近日,笔者留意到香港邮政主动终止空邮中心原有重建计划,依我观察并非政策「急转弯」,而是基于全球局势变化、邮量趋势调整,更紧扣香港「国际航空枢纽」核心优势作出的审慎决策,既守住了公共财政的「钱袋子」,也为香港邮政未来发展找准了更贴合实际的方向,充分彰显了特区政府务实高效、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更是「因地制宜谋发展」的生动体现。
回溯2021年,香港邮政推进空邮中心重建计划时,曾估算至2046-47年度空邮邮量将达180000公吨,立法会财委会亦批准46.1亿元拨款支持项目。彼时的规划,是基于当时市场环境与香港航空枢纽地位作出的前瞻性佈局,初衷在于通过升级硬件进一步巩固邮递枢纽功能。但短短数年,全球局势的剧烈变动远超预期——地区冲突与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温,2022年俄乌冲突直接导致香港寄往俄罗斯的电商邮件业务大幅萎缩,转运模式被迫调整且难以恢復往日规模;2025年初美国发动关税贸易战,取消邮政渠道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更让香港邮政正开发的美国电商邮件业务遭遇重创。多重冲击下,空邮邮量最新预算较2021年暴跌近七成,从180000公吨降至60000公吨,原有重建计划的「供需匹配度」已大幅失衡。此时若坚持推进大规模重建,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会让香港航空枢纽的「灵活性优势」被固化的硬件投入束缚,与「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相悖。
面对这一变化,香港特区政府没有固守原有规划、陷入「路径依赖」,而是以「因地制宜」为准绳,既尊重香港航空枢纽的基础条件,又顺应邮量变化调整策略,展现出「当机立断」的魄力与「实事求是」的态度。香港邮政迅速对项目展开全面重估,明确以原计划应对大幅缩减的邮量,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更无法充分发挥航空枢纽「灵活调配、高效衔接」的特长。最终决定终止重建计划、要求承办商暂停工程,截至目前涉及的顾问及承办商费用仅约1.36亿元,佔总拨款比例不足3%,最大限度降低了财政损耗。更关键的是,政府的调整并非「断然停工」,而是依托香港现有航空物流基础谋划过渡方案——一方面利用香港邮政既有设施与短期租用的空邮货运站,快速衔接机场现有航空资源;另一方面激活已投入1.57亿元建成的临时空邮处理设施,与机场货运体系形成「轻量级协同」,既确保空邮业务运转如常、不耽误跨境物流衔接,也避免了大规模建设对航空枢纽现有运营节奏的干扰,真正做到「不浪费资源、不浪费优势」。
此次「因地制宜」调整决策的价值,不仅在于「省下一笔钱」,更在于跳出「以硬件定发展」的思维,让香港航空枢纽的优势与邮政业务发展更精准地匹配,为香港邮政转型谋定了更契合实际的方向,展现了新形势下香港特区政府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锐意改革,深谋发展。当前科技飞速发展,跨境物流与电商行业更看重「灵活性」与「协同性」,固守单一硬件建设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而香港航空枢纽「航线密集、货运高效、联通全球」的核心优势,本就不需要依赖单一空邮中心的大规模重建来体现。基于此,香港邮政正顺势调整策略:一方面聚焦区域机遇,以航空枢纽为支点,深耕大湾区电商市场,同时挖掘「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及中东国家的物流潜力,通过优化航线衔接与邮件转运流程,让航空枢纽的辐射力转化为邮政业务的增长力;另一方面强化合作共赢,与中国邮政在硬件设施、政策定位等方面协同发力,借助内地庞大的电商市场与物流网络,补充香港邮政的业务增量,同时通过双边协议与各地邮政深化合作,争取更有利的终端费与转运条件,让香港航空枢纽「连接内地、畅通全球」的独特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每一步规划都紧扣「优势匹配」与「需求导向」,践行「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核心思路。
今年六月第六届内地与港澳邮政高峰会达成的七项共识,更让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有了清晰的落地路径——其中「提升大湾区寄递服务网络联通性,努力打造大湾区国际性物流枢纽」的共识,正是立足香港航空枢纽的优势,推动三地邮政资源整合的具体行动;而「完善寄递通关渠道,共同制定应对国际环境挑战的策略」,则进一步明确了香港需依托航空枢纽的灵活性,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冲击。这些共识既考虑到香港的资源禀赋,也顺应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为香港邮政未来发展搭建了「以优势谋发展、以合作补短板」的广阔平台。笔者可以说,终止空邮中心原有重建计划,不是「退缩」,而是「转身」:告别不符合当下需求的大规模建设,转向「依托既有优势、强化协同合作」的发展模式,让公共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也让香港航空枢纽的价值在邮政业务中得到更精准的释放,为香港邮政长远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存的当下,政府施政更需摆脱「一刀切」思维,坚持「因地制宜」——既要认清自身核心优势,也要及时响应形势变化。香港特区政府此次对空邮中心重建计划的决策,正是这种施政思路的生动体现:既尊重前期规划的合理性,也不回避局势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更始终紧扣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核心定位调整策略,以务实态度及时纠错、以前瞻思维谋划未来,既守住了公共财政的底线,也让香港的独特优势得到更好发挥。这样的务实之举,既符合香港的实际发展需求,也回应了市民对公共资源高效利用、对香港核心优势持续巩固的期待,值得肯定与支持,更为后续公共项目决策提供了「因地制宜、优势导向」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高松杰,人称高Sir,男,香港建设力量KOL、时评人,大湾区创业者、湾区推介官、2023深圳十大好网民,工商管理硕士,本科修商业、公共及社会行政,多个平台均有文章及视频专栏,发放爱国爱港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及香港故事
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网络红人工作者协会创会主席、阳江市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青联港区常委、香港青年发展委员会民族自豪感及国民身份认同行动小组增补委员、第七届九龙城区议会辖下地区设施及工程委员会和社区参与及文化康乐委员会增选委员、九龙城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国安教育小组召集人、家维关爱队成员、地区国安导师
来源:香港高Sir高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