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名为《给莫言上10堂文学课》的书籍突然爆红网络,作者颂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学者,竟公然挑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场不对等的文学论战,掀起了关于人性与文学方向的深刻思考。
一本名为《给莫言上10堂文学课》的书籍突然爆红网络,作者颂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学者,竟公然挑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场不对等的文学论战,掀起了关于人性与文学方向的深刻思考。
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颂明,突然以《给莫言上10堂文学课》这本小书闯入公众视野,公然叫板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场看似蚂蚁与大象的对话,却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颂明在书中直指莫言作品中著名的“人不如鬼论”,认为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过度呈现,背离了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而莫言的忠实读者则反击道:“文学不是宣传稿,真实的人性本就复杂多元。”
一边是草根学者的直言不讳,一边是诺奖得主的文学高度,这场争论早已超越简单的文学批评,变成了关于人性本质、文学方向的文化对决。
---
01 草根挑战,小书掀起文学大风浪
颂明《给莫言上10堂文学课》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层层涟漪。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竟敢公开叫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勇气令人侧目。
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精准抓住了当下社会对文艺方向的某种普遍焦虑。颂明在书中直言,莫言作品中的“人不如鬼论”过度渲染了人性的阴暗面,偏离了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方向。
然而翻看莫言的创作生涯,他的作品从来就不乏争议。从《丰乳肥臀》中对母亲形象的大胆塑造,到《檀香刑》里对刑罚场面的细致描写,莫言的笔触始终游走在伦理与审美的边界。
有批评者指出,莫言作品中“对肉体的暴力书写,实则是对人性尊严的肆意践踏”。当他在《酒国》中描绘官员吞食“婴儿肉”的情节时,所谓的魔幻现实已近乎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衅。
但莫言的支持者则认为,正是这种不避丑恶、直面人性的创作态度,使莫言的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02 文学之争,阳光下也有阴影
这场争论的核心,直指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人性本质是善是恶?文学又该何去何从?
颂明代表的观点认为,文学应当歌颂光明、传播正能量,展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而莫方的创作则似乎更倾向于揭示人性的复杂与阴暗,展现历史中被忽视的角落。
莫言的作品确实从未回避人性的阴暗面。《丰乳肥臀》中母亲上官鲁氏在生育床上的嘶吼与挣扎,被赋予史诗般的叙述密度;《檀香刑》里对凌迟酷刑的工笔细描,将肉体的痛感转化为感官的盛宴。
这种将丑恶畸形化、苦难奇观化的创作倾向,在一些批评者看来,不仅消解了文学应有的精神钙质,更在文化传播层面引发了复杂的价值争议。
莫言其创作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西方的东方想象。《檀香刑》中对酷刑的极致描写,与萨义德笔下的“东方主义”形成隐秘呼应;《丰乳肥臀》对母性的夸张塑造,暗合了西方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
然而,若因此全盘否定莫言作品的价值,或许也失之偏颇。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课程中,莫言的《红高粱》位列教学内容之一,被阐释为“乡村经验与现代精神的融合”。
03 文学方向,为谁而写为何而写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文学究竟为谁服务?
颂明的立场代表了部分人的担忧:当文学作品过度聚焦于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时,是否会误导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莫言在一些作品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描写,存在为了突出个体苦难而忽视时代整体进步与成就的问题。
有批评者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经历过困难时期,但更多的是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如工业化的初步建立、教育医疗的普及等。然而莫言的部分描写聚焦于饥饿、混乱等片面景象,容易让不了解历史全貌的青少年对国家发展产生错误认知。
但另一方面,文学的使命之一正是记录和反思历史中的创伤。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他的童年记忆中有孤独,有饥饿。 他说,当他开始写作,就会想起那些童年往事。 把童年记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构成了他最初的文学作品。
莫言曾在个人公众号上多次打假,澄清那些并非自己所作的“金句名言”。 这一方面反映了虚假署名现象的泛滥,另一方面也可见莫言对其言论和文学立场的重视。
04 变革前夜,新老对话刚刚开始
颂明与莫言之争,或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寻找新出路的必然阵痛。
在这场争论中,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完全的输家。颂明的敢于直言,反映了民间对文艺创作方向的深切关注;而莫言作品的复杂性,也非简单的“歌颂”或“暴露”可以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莫言最近的创作似乎展现出新的动向。他的新书《放宽心,吃茶去》与王振共创,集散文诗歌、书法摄影于一体,是莫言首部记录生活小确幸的随笔集。
这本书的书名,源自莫言因柏林禅寺未开,只能在门外遥观时创作的诗句“放宽心境吃茶去,大义微言梦里寻”。 莫言并未执着于入寺的结果,而是将寺外所见所感转化为创作灵感。
这种创作心态的转变,或许正是文学界需要的——主动接纳世界的不确定性,与生活和解,让过程本身成为滋养生命的力量。
与此同时,莫言也为孩子们编写了《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内容涵盖童年野趣、梦境奇遇、民俗饮食等更为明亮的主题。 这显示了一位伟大作家的多面性和创作弹性。
---
文学的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莫言的作品确实揭示了历史的创伤与人性的复杂,而颂明的挑战则提醒我们:文学不能沉溺于暴露黑暗。
一位读者说得好:“我既想看到《红高粱》里那种生命的张扬,也想在《给莫言上10堂文学课》这样的书中感受到理想的照耀。”
当代文学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在歌颂与暴露、理想与现实、个体与时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颂明与莫言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中国文学的未来,正孕育在这种看似不对等、实则充满张力的对话中。
来源:女神看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