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倒是我隔壁桌那位“天生学霸”的王同学,考试次次前三,作业全对、字还好看,老师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在心里默默记下他的名字,想着有朝一日,能“反杀学神”,为广大学渣争一口气。
小时候的我,有个梦想,就是做全校最靓的崽。
可惜命运不赏饭,老天不给剧本,连小学语文课代表的选票都没混到第二轮。
反倒是我隔壁桌那位“天生学霸”的王同学,考试次次前三,作业全对、字还好看,老师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在心里默默记下他的名字,想着有朝一日,能“反杀学神”,为广大学渣争一口气。
等到了初中,我这口气倒是憋得挺足,王同学却开始气喘吁吁,初二那年突然掉队,一学期三次月考,成绩像脱缰的野马,跑出了天际。
他妈哭着说,“我们家娃以前语文从来都是100分的”。我心里冷笑一句:“你该谢天谢地,他没把语文作文给写跑题喽。”
人类总爱相信童话,比如“只要努力,就能逆袭”,但中学教育这出戏,才不会按套路走。
小学时期的优等生,初中就像是一次大型脱妆现场,滤镜一撤,谁是原相机自拍天花板,一目了然。
很多人以为,小学成绩好,是智商高的象征,其实有时候,不过是家长的投喂能力强罢了。
小学阶段,课程就三科半,考卷不是选择就是填空题,难度比清蒸南瓜还简单。只要孩子不是特别调皮,家长再盯紧点,天天写作业加点儿补课,基本都能混个“高分选手”的名号。
但问题来了,初中开始,老师不是在讲知识点,而是在下套。
课本翻开十分钟,题型变幻七八种,前脚学完勾股定理,后脚就问你它能不能拯救中考危机了。
可以说,家长还在用小学那一套“题海战术”,孩子却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比如我表妹小学的时候,靠着她妈每天陪写作业、拍视频题解、背书打卡,拿遍各种“小学之星”。可升初中后,她妈发现题目自己也看不懂了,只能每天用“相信你”的眼神鼓励女儿学习。结果表妹期末数学考了34,家庭会议直接升级成“是否要转学”。
我在旁边提议,不如转学去美术班,至少画画还能填志愿。
她爸说:“我们家娃是学霸!”我说:“是啊,小学学霸,初中社死。”表妹满脸生无可恋,含泪问我:“表哥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是学霸?”
我摇头:“哥小时候是野生玩家,躺着赢不了你们这些氪金党,但到了初中,游戏开始平衡匹配了。”
再比如,邻居家的豆豆小学奥数一等奖,语文阅读满分,一上初中,每天都在用“为什么是我”来开始日记。
原来小学时候他爷爷是退休教师,天天亲自出卷批卷,晚上还拉着他讲“历史上的今天”。可上了初中,爷爷就再也插不上话了,英语听力一放,老人家表示:“这跟我学的那套不一样”。
结果豆豆第一次月考垫底,开始怀疑人生和自己,班主任还在群里点名“希望家长能配合孩子转变学习方式”。他爸气得直拍桌子:“怎么能考这么差!”
他妈叹口气:“我算看出来了,以前是爷爷在考试,现在才是真考试。”
小学时期,补课能填补一切不足;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后,题目的设计不再是“背多少能得分”,而是“你会不会思考”。
聪明的孩子开始用框架学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更可怕的是,那些原本成绩中游、但是大脑有点开窍、突然发现物理很有意思、语文可以用逻辑答题的学生,像是在系统更新后突然装上外挂,成绩蹭蹭往上爬。
就这样,一边是“每日三小时补课+十套卷子”的疲劳战士,一边是“脑子通了+略微自律”的觉醒者。
你说,谁更像未来的“真学霸”?
我初中的一个哥们,前两年天天打游戏,作业抄到凌晨,老师都懒得提他名字。但初二物理课第一堂,老师讲了“杠杆原理”,他突然来了精神,下课就跑去操场撬井盖。
然后他的成绩一路飙升,初三就成了班里唯一一个能给老师讲题的学生。
有次模考考完,他躺在讲台后面吃辣条,我问他:“你怎么突然变厉害了?”
他说:“物理告诉我,省力才是王道。我以前太用力了,白努力。”
再比如一个老同学,小学阶段基本稳坐倒数第一,老师讲他是“班级的希望——希望他早日毕业”。
结果初二之后,他像换了个脑袋,一边打篮球,一边写作业,数学从30分飙到满分,英语作文居然还会写“however”。
后来他告诉我,关键是初二班主任换人了,新老师长得像他暗恋的女明星,他不想丢人,于是开始发疯学习。
他说:“瞧瞧,我不是学渣,我只是个曾经没有动力的学习型选手。”
有人说“真正的战场在高中”,但高中的门槛,早在中考就悄悄设好了。
重点高中像是王者段位匹配系统,只收前排的高手,普通高中则像青铜开黑,气氛欢乐但对手不均。
高一刚开学,重点班老师直接扔出高考真题,说:“预习下,这是你们未来的家常便饭。”
普通高中的老师还在解释“函数为什么是fx”,有些学生还在写错“平方差公式”。起跑线已经不在一个赛道了,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我小舅子的孩子,初中成绩马马虎虎,勉强挤进普通高中。结果开学第一天,英语老师念单词,他问:“老师,silent是啥意思?”
老师直接愣住,说:“你看着这俩单词,它是不是让你‘沉默’了?”
到期末考,全班只有三个同学英语及格,老师感慨:“带你们像带个盲人旅游,风景全靠我形容。”
另一个朋友的孩子,中考时进了本地最牛的重点高中。那孩子不聪明,但极能吃苦,天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自习到10点。
他爸开玩笑说:“好家伙,都快熬成小僧人了。”
所以重点班的好处在于,哪怕你不聪明,大家都在卷,你也会被气氛带着往前走。有次家长会,他妈坐旁边偷看别人的卷子,回家后说:
“我们家孩子虽然不拔尖,但能跟这些鸡娃们一起读书,我也就放心了。”
所以说,小学靠背,初中靠悟,小聪明走不远;打地基重要,但能不能上楼,还得看构造力。
学霸这个词,在小学阶段像是家长制造的“幻象盲盒”。包装再漂亮,也得看开盒以后能不能“长久续航”。真正有潜力的学霸,拼的不是谁写字好看,而是谁能在关键时刻开窍、自燃、续航、稳住。
小学阶段的确该重视,毕竟那是地基,不打地基连棚都搭不起来。可真正决定“上不上楼”的,是初中,尤其是初二这一年,课程难度跃迁、学科逻辑重构、内卷氛围拉满。
如果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依旧在靠家长的推着走,那未来也只能是跟着“众生熙攘”,看别人的高楼拔地起。
因此,别太执着“从小就是学霸”的光环,那种东西,就像小时候的暑假作业封面,撕掉之后才是生活本体。
如果孩子掉队了,不妨问一问,是没找到方向,还是没意识到人生已经进入下一关。最怕的,不是成绩差,而是心没跟上节奏。黑马不怕晚起,怕的是一直在原地撒欢。
教书的是老师,学不学靠自己。
把滤镜卸掉,让孩子学会自己点灯,那才是真本事。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