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辛达·伯吉斯:素描可以像雕塑占据真实空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9:13 1

摘要:英国以绘画为主要手段的跨媒介艺术家,目前在英国生活和工作。她曾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英国的巴斯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习美术及深造。2024年,Burgess 的绘画装置荣获英格兰西部皇家学院绘画奖(Royal West of England Ac

露辛达·伯吉斯

Lucinda Burgess

英国以绘画为主要手段的跨媒介艺术家,目前在英国生活和工作。她曾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艺术学院、英国的巴斯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学习美术及深造。2024年,Burgess 的绘画装置荣获英格兰西部皇家学院绘画奖(Royal West of England Academy Drawing Prize)。

露辛达·伯吉斯访谈录

Q:能否用几句话向不熟悉你作品的读者概述你的创作实践?

A:我的作品简约、非具象,常常是线性的,并且非常注重所用材料的自然特性。我使用的媒介包括钢材、玻璃、木材、铝材、石墨和纸张。我在绘画、景观设计和东方哲学领域的多元背景深刻影响了创作实践。这种跨领域经历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我对雕塑、建筑、素描与绘画等类别边界的探索——作品往往难以被明确归类。

DRAWN OUT

纸张、石墨、铝板

83×77×13cm

2021

Q:假设需要向无法亲眼观看《边界线》(Borderlines)的人描述这件作品,你会如何形容?

A:《边界线》是通过铅笔在纸面上创作完成的。但"素描"的定义在此被拓展了——作品包含诸多雕塑性元素。纸张被固定在大型卷轴上,通过钢制支架和立柱斜靠墙面。纸卷沿墙垂落,末端延伸至观众站立的地面区域。所有可见的表面都覆盖着石墨线条。

BORDERLINES

纸张、铅笔、钢材

170×175×32cm

2017

Q:为何选择纸张作为媒介?

A:我选用的是法布里亚诺(Fabriano)出品的200克重白色纸张。这种较厚的纸材能承受安装过程中的操作强度,其厚度也使我能够制造出明显的褶皱——这些经按压形成的褶皱足够显著,最终在纸卷末端形成了"边界线"。纸张选择与作品主题直接相关:如何定义一幅素描?边缘在哪里?当作品触碰地面时,或沿地板弯曲进入空间时,它何时从素描转变为雕塑?它需要延伸多远才算真正进入房间?

除了制造清晰可见的边界状褶皱外,我还希望纸张具有细腻的肌理。这使得我在施加压力涂抹石墨时,能呈现出丝质般的反光表面。反光度越高,观者的视觉场域就越发处于动态变化中,这进一步证明了用精确语言定义事物的困难性。

TERRITOIRE

纸张、铅笔、铝板

2019

Q:为何选择如此巨大的尺寸?

A:传统观念中,素描常被视为正式创作的"前奏",既是艺术地位上的次要形式,也是物理尺寸上的微小存在。与当代许多艺术家一样,我试图挑战这种认知,拓展定义边界——证明素描不必渺小或低级。它能像雕塑那样占据真实空间。

历史上,素描是表现不在场之物的媒介:可能是缺席的模特,或是未建成的建筑。这类用途允许素描保持袖珍尺寸,比如伦勃朗那些邮票大小的惊人肖像。而在《边界线》中,材料本身即是主题;无需想象或再现他物。物质本体成为焦点,巨大尺幅凸显了其自然多变的天性。

所用纸卷高170厘米、宽175厘米,末端在地面延伸32厘米。这个尺寸足以让观众像观察雕塑般环绕行走,通过多角度视角强调材料的可变性。我刻意创作了介于素描与雕塑之间的作品,因为我对"素描""雕塑"等词汇及类别的局限性很感兴趣——语言和分类无法捕捉生活永恒变化的本质,它们只是符号或路标。这里呈现的既非素描也非雕塑,而是处于边界的存在。语言在描述一手经验之丰富性时往往笨拙无力,正如人们所说:语言让非凡变得平凡。

UNFRAMED

纸张、铅笔、石墨、塑料

200×80cm

2019

Q:能否估算创作耗时?时间因素如何影响这件作品?

A:确实花了很长时间,大约三四周。此前我已制作过类似的小型作品,所以这是长期演进过程的延续——作品本身没有明确的起点或终点。

我似乎天生容易被耗时的劳作吸引。有位朋友惊恐地看着我缓慢覆盖纸面:先横向来回涂抹,再纵向叠加石墨层以形成厚重肌理。我不断站到一旁观察反光效果。"为何不把四支铅笔绑在一起?"他建议,"这样能更快覆盖表面。"出于礼貌我尝试了,但如预期的那样,线条变得模糊且不均匀——我无法很好地控制多支铅笔的组合。

创作中的 露辛达·伯吉斯

耗时性是作品的核心要素。铅笔在纸面游走的过程,可比拟为人行走于地面的旅程——从A点到B点需要时间。铅笔创造的是线条而非斑点,而线条因其连接两点的特性,本身就蕴含时间性。众多来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大量时间的投入。

最初我打算将纸卷从纸筒上剥离,但保留卷轴状态强化了时间维度(同时也使纸张更像独立物体)。纸卷暗示作品可以无限延伸,传递出永恒时间的意味。

EXPANDING FIELD

纸本石墨

35×15 cm

2016

Q:除纸张外使用了哪些工具材料?是否觉得它们是身体的延伸?创作场域是怎样的?

A:主要材料是6B铅笔的石墨芯——选择这个型号因其黑度最佳。虽然9B更黑,但质地过软易断。以如此致密均匀的方式涂抹石墨,凸显了其天然金属质感:在纸卷弯曲处,石墨闪烁着微光;在平坦区域,则映现纸面最细微的起伏。石墨的反光特性捕捉室内光线,随着观众移动,视觉场域中会泛起从纯白到深黑的戏剧性色调变化。石墨究竟是黑色、灰白还是亮白?这完全取决于观者的站位、室内光线、墙面颜色甚至眼镜色调——万物相互依存且变幻无常,而石墨戏剧化地展现了这点。

露辛达·伯吉斯在创作时的桌面

尽管是巨大的石墨平面,仍能清晰辨认出反复涂抹的铅笔痕迹,这证明大量劳作确实发生过。这种纯粹的物理运动量也让人联想到人类生命本身。

另一强化感知变幻性的设计是:我刻意保留了纸卷内部的空白区域——未涂抹石墨的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关于创作场域:我在桌面上作业,在下方垫了另一张纸以获得更柔软的接触面,使线条更宽。期间不断削尖6B铅笔,消耗量相当可观!

纸本、铅笔、玻璃、铝材

156×40×2cm

2023

Q:纸张媒介的使用是否与你其他实践相关?若有,具体关联是什么?

A:确实存在关联。我喜欢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进行差异处理,展现其多面性。比如《边界线》从正面看像坚固的金属板,但从侧面可见不过是易损的纸张——随着观者移动,感知不断切换:刚强与脆弱交替呈现。

在《相同》(Same)这件作品中,我采用类似手法处理镀锌钢角材:每根钢条一侧抛光,另一侧生锈。向右移动看到的是丝绒橙色,向左则呈现镜面效果。材质始终相同,但感知随视角变化而改变。

我通过将相同配置的钢条同时置于墙面与地面来强化这种感知相对性:墙面的看起来像后极简主义作品,地面上的(置于门框处)却像格栅或畜栏——尽管它们完全相同。事物永远只能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来定义自身。

SAME

钢材(经抛光与做旧处理)

29×100×3cm

2014

Q:你在创作过程中对纸张的物理体验如何?有无特别想分享的经历?

A:创作灵感最初萌生于假期放松状态。当时只有速写本和铅笔,在意大利烈日下用石墨涂抹纸张并折叠时,产生了令人满足的高反光效果。

若追溯更久远的影响,无疑是我二三十岁时在佛教寺院修行的十年经历深刻塑造了我的认知方式。修行核心是学会持续觉察一手经验——不是陷入思维洪流,而是觉知"思考"本身的发生。当我们注意到这点,注意力就会回归当下: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景象,产生一个念头...持续训练后,"自我"与"外在世界"的虚假固态被消解为转瞬即逝的经验片段。这种训练强调直接观察实相而非固有观念,自然引导我去探究绘画的物质本质——纸张与石墨——而非用它们描绘树木人像等想象主题。通过展现材料本性——可变、相互依存、难以捉摸——来呼应所有经验的本质。这与寺院修行高度契合。

SEGUE II

纸本、铅笔、软钢

86×27cm

2025

更实际的层面:最初我用裁下的纸张开始创作,中途又将其粘回卷轴。未预料到胶水会导致纸张轻微起皱,但石墨涂抹后,这些起伏清晰显现了纸张的自然弯曲特性——随着观者移动,明暗图案不断变化,这种意外效果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物质表现力。

TRANSITION

纸本、铅笔、软钢

70.5×27.5cm×3

2024

Q:从感官角度分析,《边界线》主要激活哪些感知?还有其他扩展感官吗?

A:我钟爱耗时漫长的重复性劳作,无论是行走、跑步还是冥想——呼吸时专注腹部起伏的那种。首要感官自然是视觉。工作时我凝视材料缓慢转化,沉浸于当下。通常站立作业以便更好观察并自由环绕作品移动,虽然背部可能酸痛,但视觉吸引力让我浑然不觉,直到事后才察觉。

我希望观众也能同样投入视觉体验——观察线条如何随透视法则伸缩,色调如何持续演变。当然身体运动也至关重要:必须环绕作品移动,这关乎移动中的视觉一手经验。

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态度。我在纸面反复涂抹的匀净线条,传递到表面就是平静沉稳的质感。将脆弱的纸张部分置于地面(观众可能误踩的区域),旨在唤起与创作时同等的专注警觉。作品本身是脆弱的,需要观众额外小心对待。

FLOW

纸本、铅笔

25×75cm

2024

Q:能否用类比来重新描述这件作品?

A: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比喻很贴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流,终极而言没有独立实体。事物相互关联且永恒变化,以至于无法被孤立把握——就像奔流的河水。《边界线》的主题正是如此。更直观地说,作品本身形似河流:纸张从卷轴流出,沿墙垂落,最终倾泻地面。

RED III

纸本、蜡质颜料

114×161×8cm

2023

延伸而言,河水没有边界——这里不存在分离的实体。同样,素描与雕塑的边界也是模糊的,所有分界线皆是如此:理论上可以讨论,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因为生活中万物皆相互联结。《边界线》创作于2017年,正值特朗普试图建墙、多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的时期,"边界"每日占据新闻头条。无论划分雕塑、素描还是国家,界限都可被跨越,没有什么能独立存在。所以这件作品本质上探讨的是相互依存性。

ZIGZAG

纸本、蜡质颜料、铝材

123×65×6cm

2021

SEEING STRAIGHT III

纸本、玻璃、铝材

2021

RED II

纸本、蜡质颜料

纸本、朗文墨水、亚克力板

2014

CONVERSATION PIECE

纸本、铅笔、石墨、鞋油

2018

ARRESTED STATE

炭化红杉木、铝材、中密度纤维板、丙烯颜料

86 x 126 x 64cm

2018

库艺术 × 策展人徐薇

来源:库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