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肯德基11600家、麦当劳6820家门店的万店版图,一边是华莱士2万余家、塔斯汀8000余家门店的本土围剿,它自己不仅门店不足1500家,还被关店潮与加盟商维权缠身。
提起洋快餐,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或麦当劳的麦辣鸡腿堡,很少有人想起汉堡王。
这个曾代表美式汉堡文化的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深陷尴尬。
一边是肯德基11600家、麦当劳6820家门店的万店版图,一边是华莱士2万余家、塔斯汀8000余家门店的本土围剿,它自己不仅门店不足1500家,还被关店潮与加盟商维权缠身。
同样卖汉堡,为何汉堡王入华20年,反倒从万年老三跌出第一梯队?答案藏在它始终踩不准的中国市场节奏里。
步入商场核心区域,肯德基与麦当劳的标识总能占据最具昭示性的转角位置。
华莱士的门店已渗透至县域街道的毛细血管,塔斯汀凭借中国汉堡概念,店前常现排队长龙,而汉堡王的招牌却看不见踪迹。
导致这个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汉堡品类失去市场吸引力,只是因为为在行业激烈的差异化竞争中,汉堡王始终无法立足自身在市场的坐标。
作为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快餐品牌,肯德基与麦当劳早早完成本土化战略布局。
或许可以通过股权合作引入中方资本,历经数十年深耕构建市场根基,门店网络已全面覆盖大中小城市的核心商圈。
在一线城市商场的招商体系中,一二层的黄金铺位往往向它倾斜,这种基于长期市场积淀形成的占位优势,成为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壁垒,汉堡王自进入市场之初便错失了这样的战略入场券。
本土品牌的崛起进一步挤压着市场空间。
华莱士以10元3件套的极致性价比策略,将汉堡产品下沉至乡镇市场,通过自建供应链与密集加盟网络构建起价格护城河。
塔斯汀则以现烤中式面饼为核心创新,精准契合了消费者西式形态、中式风味的需求痛点,单店坪效达到传统快餐的1.5倍。
夹在中间的汉堡王陷入两难:既未能巩固高端市场的品牌认知,又无力突破下沉市场的价格与场景壁垒,最终在夹心层中腹背受敌。
难以抗衡国际品牌的先发优势,招架不住本土品牌的差异化冲击。
汉堡王的中国征程迟至2005年才正式开启,在上海静安寺开出首店之时,麦当劳已深耕中国市场15年,肯德基的门店数量更是突破1700家。
从消费心智培育维度看,多数消费者的西式快餐初体验始于肯德基的生日套餐或麦当劳的附赠玩具,而首次接触汉堡王往往要晚至青少年时期。
在用户忠诚度培育的关键窗口期,汉堡王错失了西式快餐在中国市场从陌生到普及的黄金十年,未能建立起深度的品牌情感联结。
市场进入后的扩张速度同样滞后,2005年后的七年间,汉堡王仅拓展至68家门店,规模尚不足肯德基同期的零头。
直至2012年,土耳其餐饮集团GFI接手其中国区业务,资本方基于区域经验的简单迁移,认为GFI在土耳其市场的运营成功可直接复制至中国。
却忽视了两个市场的本质差异:土耳其消费者对美式快餐的原版口味与定价接受度较高,中国消费者既追求洋味体验,看重性价比,对新鲜口味需求旺盛,这种认知偏差为后续运营埋下隐患。
初期GFI确实交出了亮眼成绩,平均每两天开一家店,6年把门店从几十家扩到1300家,还推出四川麻辣酱皇堡、五香辣鸡翅等本土化产品,员工也以本地人为主。
这种本土化只停留在加酱换调料的表层,没能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场景。
肯德基有早餐粥、油条,麦当劳有板烧鸡腿堡配米饭,汉堡王的本土化产品更像偶尔的噱头,没形成持续吸引力。
更关键的是定价问题,汉堡王比麦当劳贵一截,比华莱士贵更多。
快餐消费重性价比,高价直接导致动销率不足。要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入华时,洋快餐是轻奢品,六一儿童节、生日吃一顿是潮流,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如今快餐已成日常简餐,没人愿意为品牌光环多花钱,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优惠力度已接近成本价,汉堡王却仍坚持高定价,自然被消费者抛弃。
身边不少人吐槽,麦当劳板烧鸡腿堡20多块,汉堡王皇堡要30多,味道没差多少,为啥选贵的?
尤其在年轻人省钱过冬的当下,这种定价差异直接把顾客推给了对手。
门店数量在1500家左右停滞,随后开始下滑。
去年福建一次性关闭10家汉堡王门店,彻底揭开加盟商与总部的矛盾。
加盟商指控总部收取高额费用、供应过期劣质食材,还用不合理手段罚款。
品牌曾承诺3-4年回本,但实际生意持续恶化,部分门店只能靠偷工减料、降低服务质量维持,进一步伤害品牌口碑。
更致命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有加盟商透露,总部供应的食材里有腐烂蔬菜、发霉西红柿、过期巧克力,此前汉堡王还曾在3·15晚会被曝光类似问题,本就薄弱的信誉雪上加霜。
消费者对快餐的容忍度很高,但唯独不能接受食品安全问题,这种踩红线的操作,相当于直接把顾客往外赶。
餐饮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标准化,肯德基从食材采购到薯条炸制时间都有严格规定,能保证每家店味道一致。
汉堡王连食材质量都控不住,有的店肉饼煎太老,有的店酱料给太少,消费者体验忽好忽坏,自然不会常来。
就在汉堡王停滞不前时,竞争对手却在加速创新。
过去一年吃过肯德基的人都能发现,它早已不是只卖汉堡的店。
早餐有小笼包、豆浆,正餐有帕尼尼,夜宵有鸡架,还有奶茶、冰淇淋,实现全时段、全品类覆盖,牢牢锁住不同时段的消费者。
对比百盛集团(肯德基母公司)的投入,汉堡王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去年,汉堡王母公司终于忍无可忍,提前8年收回中国区经营权。
今年3月又进行管理层大换血,追加4.6亿美元注册资金调整业务。
只不过亡羊补牢效果有限,就像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很难追上一直认真学习的同学,它错过的不仅是时间,还有消费者的信任与市场主动权。
其实汉堡王并非毫无行动,它也推出过火锅炸鸡、云厨外卖,尝试运营私域流量,在努力通胀的市场里,这些动作太不起眼。
肯德基每年推400多款新品,麦当劳靠联名营销刷屏,塔斯汀以20元左右客单价吸引大量顾客。
肯德基能跟故宫、泡泡玛特联名出限定产品,麦当劳靠麦乐鸡侠引发自发传播,汉堡王的营销既没话题度,也没吸引力,很难走进年轻人视野。
入华20年,汉堡王菜单仍以美式大肉饼为主,偶尔的本土化产品如同昙花一现,30多元的皇堡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50元的套餐性价比更高。
现在消费者吃汉堡,不再看美式正宗,更看好不好吃、值不值,塔斯汀的现烤面饼、华莱士的低价套餐,都比汉堡王的美式大肉饼更对中国胃,它却始终没搞懂这一点。
服务体验堪称汉堡王的核心短板,相关负面反馈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消费者前往柜台点餐时,常被引导至自助设备操作,甚至有用户反馈需以特殊方式沟通才能获得人工服务。
也曾有顾客反映,申请额外添加酱料时,会遭遇口味过甜不适合等理由的直接拒绝。
光是从知乎平台就能看到,类似的负面体验的讨论内容便已超过7000条,品牌相关的服务槽点更成为网友调侃创作的素材来源。
快餐消费的核心诉求在于高效与舒心,消费者既难以接受服务人员的冷漠态度,排斥被强制自助的被动体验。
这一问题对不熟悉智能设备操作的老年群体尤为突出,直接构成了消费决策的劝退因素。
有消费者就曾分享,因赶时间不熟悉早餐时段的手机点单流程,请求人工点餐时先被直接拒绝,沟通后虽开启人工服务,却因服务人员对菜单不熟悉陷入长时间沉默,最终放弃消费。
从市场发展维度看,汉堡王已彻底错失中国快餐市场的战略窗口期。
通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深度占领用户心智,才能形成成本摊薄、供应链优化、品牌溢价的规模效应。
汉堡王不仅入华时间较肯德基、麦当劳晚十余年,2005年后的七年间仅开出68家门店,在对手完成核心商圈布局与用户心智培育的关键阶段,始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存在感,最终在后续的行业竞争中陷入被动。
当下快餐市场格局更严峻:一线城市精品汉堡店崛起,徐汇滨江新开的日式汉堡店以匠人打造为卖点,下沉市场被华莱士、塔斯汀牢牢占据。
汉堡王价格偏高又没特色,想吃高端的选日式精品店,想省钱的选华莱士,想尝鲜的选塔斯汀,它没有任何一个标签能让消费者优先选择。
回顾20年,汉堡王的中国之旅堪称虚度。如果是当初尽早开放加盟,不在牛肉汉堡与本土化之间反复摇摆,营销上不再沉默,或许不会被后起之秀压制。
它没学肯德基的全场景覆盖,也没学塔斯汀的差异化定位,更没学华莱士的低价策略,始终在自我消耗中错失机会。
不过转机或许正在到来,据悉新管理层正全力推进供应链改革,期待这次大换血能让汉堡王找到突破方向。
客观来说,现在的中国快餐市场早已不是改正错误就能回暖的阶段,它要赢回消费者,除了要解决供应链、定价、服务的老问题,还得找到自己的核心记忆点。
毕竟消费者的选择太多,没理由等一个迟到20年的品牌慢慢成长。
来源:娱妮啵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