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的4样“致癌用品”,很多家里都有,再便宜也不能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7:19 2

摘要:超市促销区堆叠的低价纸巾、路边摊贩叫卖的打折卫生纸,常常能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为节省日常开支,总会优先挑选这类价格低廉的产品。纸巾作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用途早已超出 “清洁” 本身 —— 擦嘴、擦手、卸妆,甚至替代毛巾用于洗脸,市面上还衍生出

问题卫生纸巾:白净外表下的 “脏污陷阱”

超市促销区堆叠的低价纸巾、路边摊贩叫卖的打折卫生纸,常常能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为节省日常开支,总会优先挑选这类价格低廉的产品。纸巾作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用途早已超出 “清洁” 本身 —— 擦嘴、擦手、卸妆,甚至替代毛巾用于洗脸,市面上还衍生出洗脸巾、湿厕纸等细分品类,与人体接触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很少有人知道,一些看似白净柔软的纸巾,可能来自不知名的小作坊,其卫生状况远不如家里的抹布。这些小作坊为压缩成本,选用的原料极其廉价:有的是堆积如山、霉菌超标的废纸,纸张边缘还能看到残留的印刷字迹;有的是回收的旧报纸、旧书本,油墨味尚未完全消散;更有甚者,会混入医疗垃圾的残留物,这些废料未经严格消毒,携带大量细菌和有害物质。

为了让这些 “废料” 看起来干净整洁,小作坊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大量化学物质:增白剂能让纸巾呈现均匀的白色,即便原料本身发黄发暗,也能掩盖瑕疵;滑石粉则能增加纸巾的顺滑触感,让消费者误以为 “质地好”。长期使用这类化学物质超标的纸巾,危害不容忽视 —— 擦嘴时,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擦脸时,会刺激皮肤,引发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若长期接触,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此前,央视曾专门曝光过多家生产劣质纸巾的小作坊,车间环境脏乱,原料随意堆放,生产设备布满油污,完全不符合卫生标准。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纸巾,如何避开风险?关键在于认准正规标识:购买时优先选择有知名品牌、明确生产厂家的产品,同时查看包装上的国家执行标准 ——GBT20810(卫生纸)和GBT20808(纸巾纸),符合这两项标准的产品,均经过专业检测,卫生和安全更有保障。

廉价垃圾袋:1 毛钱百个背后的 “异味隐患”

“1 毛钱买 100 个”“下单就送垃圾袋”,这类促销话术在电商平台、直播间里很常见。垃圾袋作为家庭清洁的 “辅助品”,套在垃圾桶上既能避免桶壁脏污,又能方便丢弃垃圾,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若选购不当,可能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源头。

不少低价垃圾袋拆开包装时,会散发出刺鼻的塑料味,有人误以为 “新塑料袋都这样”,随手就套在垃圾桶上使用。实际上,这种异味并非正常现象,而是原料不合格的信号。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会使用 “重型洋垃圾” 作为生产原料 —— 这些洋垃圾多是回收的废旧塑料,来源不明,可能曾装载过化工废料、医疗垃圾,携带大量病菌和有毒物质。即便经过粉碎、重塑,这些有害物质也难以完全清除,刺鼻气味正是其残留的证明。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掩盖原料本身的异味,一些商家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劣质香氛剂,试图用浓烈的香味遮盖塑料味。这种处理方式几乎零成本,却能让垃圾袋看起来 “更易接受”,进而通过低价优势大量流入市场。据调查,部分小作坊每月生产的这类问题垃圾袋,数量可达上亿个,通过街边小店、电商平台等渠道,进入普通家庭。

长期使用这类垃圾袋,危害会慢慢显现:刺鼻的气味会弥漫在室内,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刺激咽喉和肺部,引发不适;若垃圾袋破损,内部的有害物质可能沾染到垃圾中的食物残渣,间接增加健康风险。选购垃圾袋时,不应只看价格,尽量选择无异味、手感厚实、有品牌标识的产品,即便价格稍高,也能避免健康隐患。

杂牌洗衣液:9.9 元 10 斤的 “伤身勾兑品”

“9.9 元 10 斤”“买一送一”,这样的洗衣液促销信息,在直播间、街边小超市里很常见。自从洗衣液出现后,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不易受潮的特点,逐渐替代了肥皂、洗衣粉,成为多数家庭的洗衣首选。但需求增长的背后,也让一些不法商家看到了 “暴利机会”。

市面上知名的洗衣液品牌,如蓝月亮、立白、奥妙等,虽质量可靠,但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小作坊瞄准消费者 “图便宜” 的心理,用简单的原料进行勾兑:增稠剂能让液体呈现浓稠的质感,看起来 “含量足”;荧光增白剂可让洗后的衣服显得更白,即便污渍未完全洗净,也能掩盖瑕疵;工业香精则能赋予洗衣液浓郁的香味,掩盖原料本身的异味。这些原料按比例混合加水后,装入印有 “高端洗护” 字样的瓶子,就成了 “低价好物”。

这些杂牌洗衣液无法进入正规超市,商家便将销售渠道转向街边小店,或是借助互联网直播,面向中老年群体推销。但实际使用时,问题很快暴露:倒出来的液体像胶水一样粘稠,流动性差;倒入洗衣机后,几乎没有泡沫,去污能力极弱,衣服上的油渍、汗渍依旧清晰可见;更严重的是,洗衣液中的香精、防腐剂等有害物质,会残留在衣物纤维中,穿着时与皮肤长时间接触,会引发过敏、瘙痒,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避开这类 “勾兑洗衣液”,关键在于查看产品标识:正规洗衣液包装上会明确标注成分、生产标准,以及QBT1224(衣料用液体洗涤剂)质检合格标签,符合该标准的产品,去污能力和安全性均经过验证。同时,要提醒家中长辈,不要仅凭 “价格低” 下单,看似省钱的选择,可能暗藏健康代价。

仿瓷碗:摔不坏的 “夺命餐具”

印有卡通图案、色彩鲜艳的仿瓷碗,因 “摔不坏、轻便” 的特点,成为不少家长给孩子选购餐具的首选。孩子用餐时难免失手摔落,仿瓷碗不易破碎,似乎比陶瓷碗更安全。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类看似实用的餐具,若遇到高温,可能释放有毒物质。

仿瓷碗的主要成分是密胺树脂,这种材质在正常温度下使用相对安全,但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会用脲醛树脂冒充密胺树脂。脲醛树脂的稳定性远不如密胺树脂,一旦接触超过 60℃的高温,就会分解出甲醛、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有些商家会宣称 “产品耐高温 120℃”,但这个温度指的是 “常温下不变形” 的界限,并非 “安全使用温度”—— 当碗中装入热汤、热粥,或是放入微波炉加热时,温度很容易突破安全阈值,有害物质便会缓慢释放。

如何甄别仿瓷碗是否合格?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初步判断:新买的仿瓷碗,倒入半杯滚烫的开水,盖上盖子静置几分钟后打开,若能闻到刺鼻的异味,说明可能是劣质产品,这种碗应立即丢弃,切勿使用。长期使用这类 “毒餐具”,有害物质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孩子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毒素的抵抗力更弱,危害也更大,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健康,甚至对肝脏、肾脏造成损伤。

在给孩子选购餐具时,不要只看重 “耐摔”,陶瓷碗、玻璃碗虽易碎,但安全性更高;若选择仿瓷碗,需认准正规品牌,查看包装上是否有 “食品接触用” 标识和材质说明,避免购买无品牌、无标识的低价产品。

来源:幻想阁pv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