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海逐梦,燃冰成炬;向海图强,成就梦想。10月14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首度亮相,并作为火种点燃全运圣火。这簇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火焰,点燃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澎湃激情,更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发展雄心。而在照亮广东培风图南、向海图强的新征程的路上,一
深海逐梦,燃冰成炬;向海图强,成就梦想。10月14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首度亮相,并作为火种点燃全运圣火。这簇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火焰,点燃的不仅是一场赛事的澎湃激情,更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发展雄心。而在照亮广东培风图南、向海图强的新征程的路上,一群特殊的法律人始终站在守护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他们就是广州海事海商律师。
作为衔接国际航运规则与本土实践的桥梁,他们拥有着许多特殊技能,是懂“船舶与航海”的“半个船长”,也是通晓“国际贸易与航运实务”的“专业伙伴”……
跨境海事纠纷的“多面手”
在全球化航运背景下,海事海商案件因涉及多国法律体系与国际公约交叉适用,被视作法律领域的“复杂棋局”。海事海商律师凭借对国际公约与各国法律的深度掌握,成为跨境海事纠纷中的关键力量,其专业能力被业内称为“定海神针”。
海事海商案件的核心难点在于法律适用的“多国博弈”。无论是船舶碰撞需援引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还是油污事故对应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抑或是海难救助涉及的《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海事海商律师均需烂熟于心。
在海事领域,船舶碰撞复合型事故牵涉着跨国法律适用与多重权益主张,以下真实案例生动展示了此类纠纷中海事律师发挥的专业作用。 A散货船与B集装箱船碰撞导致漏油沉没与搁浅事故,在处理时,海事海商律师需同时统筹《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内罗毕国际船舶残骸清除公约》等多份国际公约,并结合事故地点适用的国内法条款完成“法律拼图”,厘清碰撞责任、油污赔偿、海难救助报酬等多重法律关系,为当事人构建完整权益防线。
律师在船厂进行案件取证工作。
不同法系对船舶所有权的规定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我国的船舶所有权登记实操中,所有权的份额都是100%;但在英国法下,船舶所有权的份额被划分为64份,而非100份,与我国实操略有不同。海事海商律师偶尔会接到外国当事人对这个问题的相关咨询,他们声称在中国完全拥有一艘船舶,但船舶所有权证书上却仅显示其享有64%的份额。律师需精准把握这类法系差异,在跨境交易中为客户规避法律风险。
在“法律从业者”与“海洋规则摆渡人”的双重角色中,海事海商律师平衡多国法条冲突,为全球航运贸易筑牢法律根基。
专业航海数据的“解码者”
在海事纠纷中,船舶电子数据被视作“沉默的证人”。凭借对各种设备承载的航海数据专业解码能力,海事海商律师化身海事案件中的“福尔摩斯”,通过技术手段还原事故真相,构建铁证链条。
处理海事案件时,律师需先完成“数据解码”:首先调取车钟记录仪、高频通信设备、电子海图系统等多源电子数据,结合船员口述在海图上标绘轨迹,同步通过AI模型对航行记录仪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数据进行动态建模,将航速、航向等参数可视化。
律师登船开展资料搜集。
精准还原事故过程是厘清海事事故责任的核心,而海事海商律师的现场取证及技术分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这起真实发生的两船碰撞案中,律师团队登轮后即开展现场勘查,封存原始航行记录仪的文件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数据,梳理高频通信设备的通联记录,并通过AI模型提取、分析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轨迹数据动态建模,结合电子海图系统的记录、航海日志和舵机操作日志,将船舶在碰撞前的动态状态(如航速、航向)可视化为图标,还原船舶相对运动状态,其提交的调查报告成为海事主管机关划分责任的关键技术依据。
律师通过AI技术对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可视化图表。
数据解码能力
在疑难案件中更为关键
在海事碰撞纠纷中,原始证据的精准挖掘往往是揭开事实真相的关键,“闽狮渔08”船与“琼儋渔10”船碰撞案的处理便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海警局某分局初认“闽狮渔08”为肇事方,律师团队通过调取事发海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轨迹,发现“闽狮渔071”船轨迹异常,结合时间点与船位分析,锁定其为真正肇事船,最终找回“消失的真相”。
律师利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记录还原事故发生时船舶的航迹。
这些分散于不同载体的技术记录,经海事海商律师交叉验证后编织成证据网络。这种对航海电子数据的专业驾驭能力,已成为海事法律从业者的核心素养。
跨国文化沟通的“传译人”
在全球航运版图中,海事海商领域是多元文化与复杂法律的交汇点。船舶靠港常遇多语种船员沟通、航运专业术语含义与字面理解相去甚远、业务合同里存在大量缩略语等难点,对海事海商律师而言,这不仅是法律专业较量,更是跨越语言壁垒、穿透文化差异的沟通修行。
航运术语的特殊性常暗藏“陷阱”。在船租赁纠纷中,合同“BBC”并非“英国广播公司”,而是“光船租赁”(Bare boat charter)的缩写,意味着船东仅提供空船,船员配备、船舶维护等权责均由承租方承担。此类专业解读直接影响合同权责划分,在面对客户时,律师总会细心帮忙解读,帮助其避免认知偏差。
面对租船确认书(Fixture)上的BL、WWD、WG等缩略语,律师需逐一拆解:“BL是Bill of Lading的缩写,即为提单、货物所有权凭证;WWD指Weather Working Day,即良好天气工作日,计算装卸时间时要剔除恶劣天气影响;WG是Without Guarantee,意为不作任何保证;MOLAOO则为More or Less at Owners' Option,说明货物溢短装由船东决定。”这种“术语解码”能力,让老船东等从业者在复杂交易中“心里踏实”。
航海术语更如一套海上“交通规则”。当航海记录出现“Starboard”(右舷)时,律师在翻译航海术语时会指出:这一表述的渊源可追溯至帆船时代——右舷挂船明星(Star)、左舷靠码头(Port),故“左为Port,右为Starboard”成为行业规范。船舶避让时,“My vessel is on your starboard side ahead”(我船在你右前方)的标准表述,是避免碰撞的关键沟通准则。
外籍船员的航海日记。
跨国场景中
跨文化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样重要
2025年4月,广州海事海商律师团队受智利某公司委托,就其与新加坡某公司的纠纷,向青岛海事法院申请对新加坡所属“萨尔”轮(化名)进行证据保全。面对数量庞大的证据保全任务,却仅有短短36小时的靠泊窗口期,留给法院完成证据保全的时间相当紧迫、几乎被压缩到极限。律师团队在法官的协调与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与外籍船员展开了充分高效的沟通,赢得对方积极配合证据保全工作。律师团队仅用28小时,便在船舶计划离港前完成了全部3000多页船舶航系文件的证据保全,为委托人后续维权奠定关键基础。整个证据保全过程未造成任何船期延误(该船舶一天租金可能高达几十万美元),展现了律师团队高效处理国际海事事务的专业素养。
在法院法官的见证下,律师在船长办公室与印籍船长、船方代表共同参与证据保全工作。
这种对航运语言的深度驾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海事海商律师得以成为跨国航运事务的“沟通枢纽”,在法律与文化的交叉地带,为全球航运贸易的有序运行提供专业支撑。
来源:广州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