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连阴雨下豫冀鲁等地气象部门以“抢”助收全力保“三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6:51 2

摘要:这话不是夸张。到10月10日下午,河南的秋收已经完成约9106万亩,算下来占应收面积的77%;但几天后,山东好不容易见着一阵短暂阳光,土块才有机会干一点,可到10月13日那天,全省仍有7650万亩田地偏湿。河北、山东、河南三块主要产区都在抢时间,各自用着不同办

截至10月中旬,雨水已经把秋收秋种的节奏打乱。

这话不是夸张。到10月10日下午,河南的秋收已经完成约9106万亩,算下来占应收面积的77%;但几天后,山东好不容易见着一阵短暂阳光,土块才有机会干一点,可到10月13日那天,全省仍有7650万亩田地偏湿。河北、山东、河南三块主要产区都在抢时间,各自用着不同办法,拼命把粮食收进仓、把种子尽快下地。

咱先看河南。田里机器从没闲着。10月10日,在卫辉市城郊乡唐岗村,那片高标准农田里多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来回忙活。种粮大户李治国为了抢收他手上1000多亩玉米,又添了两台收割机。他的算盘简单明了:每台每天能多收上百亩,机器快,人就跟着转运装车。气象和农业技术人员也在地头一块盯着。漯河市的农业气象服务队进地里,查看玉米成熟度和土壤墒情,把这些现场信息直接用来安排收割和晾晒。省气象局从9月中旬就开始密集发布预报,9月17日还专门发了关于秋收影响的重要天气报告给省里,省里接着开会安排抢收、烘干、排涝这些事。

技术层面也不是光喊口号。河南把土壤墒情观测、要素站点和智能网格预报绑在一起,建立了农田渍涝和连阴雨风险指数,每天滚动出秋收秋种的专报,按地区给出重点提示。气象、农业、水利、粮储等部门组成工作组,下沉到地面和农机、农技人员建立了每日会商机制。还有个接地气的事:把气象局的空地开放给村民临时晾晒。像濮阳清丰县的李师傅就说,气象局不但提醒天气,还把场地借给大家晾晒,确实帮了大忙。

河北那边雨来得急。10月上旬到中旬,多地连续阴雨,晾晒和烘干压力大。霸州市兴远合作社的那台新履带式收割机在田里抢工,倒伏了的秸秆也得赶着处理。省气象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了产业团队,拿出一套针对抢收抢播的技术路线,还提出了所谓的“两抢、三服从、四补一促”操作建议,供基层参考。地方政府也跟上步伐,廊坊、霸州这些市县每天把气象专报和技术意见下发基层,要求一线排查排水隐患、加固临时设施,把预警信息融入田间调度。一个特别关键的配套是电力保供:气象局每天和国网公司开会,优先保障烘干企业的用电。曲周县供电所负责人说,他们会根据天气和收获进度持续加大对粮食烘干的保电力度,烘干过程中一旦断电损失可就大了。邯郸、石家庄这些地也组织小分队,把气象预警同步给铁路和公路维护队,重要路段有人值守,尽量保证运输不中断。

山东这头太阳像喘口气。自9月以来,山东出现的寡照日数、降水天数和降雨量都比常年高很多,10月前半月阴雨没停,很多地方土壤一直偏湿。省委、省政府在10月8日至11日派了督导组下基层检查,气象局的人也参与,推动建立预警优先的联动机制。地方上做了不少实际事:兖州区早早启动秋收气象服务专项预案,成立服务专班,用地面站点密集监测墒情,再把预报通过短信、公众号、村村响发给农户。济宁、德州那些地采取跨区调机的办法,从江苏连云港调来了26台履带式收割机,还协调周边烘干点24小时满负荷运转,推行“人歇机不歇”的轮班收割。专家趁着短暂晴天下地指导,教农户怎么把有限的好天儿用在刀刃上。齐河县把抑制收获后霉变的技术方案印成了“明白纸”下发到乡镇,方便一线操作。

这些事并非一朝一夕。9月起,黄淮海地区经历了多轮降雨。河南统计出8轮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到332.6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7倍,平均阴雨天数也刷新了自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山东也触及了自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寡照和降雨记录。面对这种背景,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在10月14日联合发布了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提醒各地做好应对。

从中央到县里,气象和农业的联动在加深。省级气象部门不光出预报,还把预警信息嵌到农机作业平台里,帮助农机手规划收割路线。省里和县里组成多支下沉指导组,到地头去盯现场,指导抢烘、排渍、收购这些环节。地方普遍在做几件事:密集监测、及时预警、跨区调机、确保烘干企业有电、开放场地晾晒、专家下地帮忙。这些具体动作是为了把雨水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田间的节奏一直在变。晴天来了就当宝,机器开夜班,烘干点满负荷,排水沟和临时堆放场也都加固起来。气象服务和基层队伍在实时跟进,调整建议和资源调配。运输上,各地提前对沿途路段做检查,保证粮食从地头到烘干点再到仓库的路能走通。人手紧张时,就靠调机和轮班,保证机械不停歇。电力调度、场地调配、烘干设备的运行状况,都是现场一线每天要盯的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抢时间是最直白也最现实的工作。晴多雨少是好事,但晴好时间短,得把每一分钟用好。地头那边,村干部、收割队、烘干厂、气象员几方每天反复对照天气、墒情和机器状态,决定哪个田先收,哪个地先干,哪个种子先下地。很多地方把预报当成调度指令来用,出现新的天气信息就马上调整作业计划。大家动作都快,谁也不想让一阵雨把辛苦挣来的粮食损掉。

来源:农村电商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