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里,一场围绕非遗展开的学术活动“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理论研讨延续至实践沙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多元民族与共同文化的“活态基因库”。
非遗是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最稳定、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明密码。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东方美学的生动体现。
10月16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里,一场围绕非遗展开的学术活动“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理论研讨延续至实践沙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多元民族与共同文化的“活态基因库”。
本次活动由这场由宁波市社科界联合会指导,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社科联、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处、宁波非遗文化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为主办,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非遗传承社科普及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丝路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汇聚了高校学者、非遗传承人与研究者,他们从美育、思政、工艺、传播四个维度,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辨。
“非遗教育不是技艺的简单传递,而是民族精神的接续。”在上午的研讨会开幕致辞中,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杨林生的一句话,为整场活动定下基调。
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岚教授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非遗美育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探索》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刘教授指出,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载体,具有重要美育价值。在国家战略引领、美育政策导向、数字技术革新的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美育即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她还提出将非遗融入专业课、公选课与毕业设计,并通过大师讲堂、社会服务等方式的宁财模式,让非遗成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非遗美育不只是教手艺,更是教认同。”
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刘岚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丹副教授结合学校特色,即以‘红帮精神’为核心的育人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五链融合”,课程上打造“非遗+思政”体系,并借助数字技术拓展育人场景。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周丹
宁波市陶瓷绞胎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大鹏从紫砂的“土之五色”讲到“技之融合”,揭示了一件器物背后融合的青铜、书画、玉器等多种艺术基因。“技艺本身就在讲述中华民族的交流史。”
宁波市陶瓷绞胎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陈大鹏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万剑教授则以越窑青瓷“母亲瓷”为例,梳理了其从商周萌芽到唐代鼎盛,并通过海上丝路远播日、韩、越南的历程。“青瓷不仅是器物,更是文明子文明,是亚洲文化共融的实物证据。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万剑
如果说上午的研讨是理论的建构,下午在古民居中举办的沙龙,则更接近一场关于非遗未来的“民间对话”。
镇海区文广局副局长郑维芳坦言,政府正推动非遗走向产业化与商品化,“让民众为非遗买单,才是可持续的保护。”而渔民画传承人张清立则展示了另一种路径: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只有让年轻人觉得‘有趣’,非遗才能活。”
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张杰表示,非遗文化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源于其地域性、记忆性等特征,具有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质,这是其长久以来广受学界和文旅部门重视的重要原因,也与中国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紧密相关。
余姚市非遗办主任朱勉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经济、政治的共同体更是文化的共同体,其中文化共同体作用尤为关键、影响力最为持久。当前非遗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尤其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有传承断层风险,吸引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将是未来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重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莉向大家分享了所在国际学院目前的非遗教学实践。其表示,学院在“国际教育”的教学框架下,积极构建非遗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打造成为海外留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米娜工作室的哈萨克族与维吾尔族学生代表深有感触,他们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与沙龙中的所思所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宁波非遗文化的感受与热爱。哈萨克族达仁感慨道从草原来到江南,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全新的文化体验。维吾尔族穆太力普表示从和田艾德莱斯绸到宁波朱金漆木雕,非遗已然成为连接不同民族心灵的纽带。他深刻体会到非遗美育能让人读懂家国情怀,未来他想将非遗美育理念和专业知识带回家乡,做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让各民族文化在共生共荣中绽放光彩。
沙龙尾声,一场瓷艺体验让理论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会专家和学生亲手拉坯、绘彩,体验“从土到器”的转化。一位学生感慨:“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触摸的温度。”
来源:动力大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