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扬特区精神 深化气象改革创新 | 决战决胜“十四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16:41 1

摘要:回望“十四五”风云五载,深圳气象部门发扬传承特区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上取得跨越式发展,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韧性、宜居、智慧、经济城市建设,成为守护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坚实屏障和赋能高质量

回望“十四五”风云五载,深圳气象部门发扬传承特区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上取得跨越式发展,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韧性、宜居、智慧、经济城市建设,成为守护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坚实屏障和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十四五”发展成效正是迈向“十五五”新征程的起点,深圳气象事业将继续高扬“特区精神”这面旗帜,积极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持续探索气象高质量发展“深圳路径”,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创新绘就气象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深圳市气象部门扎根特区创新热土,充分发挥本土科技产业集聚优势,构建开放多元的气象科技创新共同体,聚焦综合观测、资料同化、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预警靶向发布等方面深耕细作,全力推动深圳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一幅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画卷徐徐展开,为超大城市精准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气象动能。

构建“智慧精密”监测新体系

城市气象全域感知

在1997.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建设两部S波段天气雷达、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7部风廓线雷达、320个陆地站等观测基础设施,天气观测网时空分辨率达到1分钟和2.8公里。为更好地监测海上天气系统,深圳市气象局与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建设18个海上石油平台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范围从陆地向海域扩大380公里。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以一站7址为城市构建了涵盖天气、气候、海洋、生态、天文等在内的感知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气候观象台之一。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观测基地的气象雷达塔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求雨坛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深圳天气观测网时空密度达1分钟和2.8公里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深圳气象部门持续提升监测效能,不断研发适应各种场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立足重大活动的精细化气象保障需求,依托智能杆等社会观测资源,在福田、前海等重点区域形成两个百米级精密监测示范区。深圳全面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的现场数据采集器、通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使观测设备可自动切换合适的观测模式,实现因天而动的智能化秒级观测,譬如,遭遇强对流天气时可切换为每秒采集一次风数据,帮助预报员更准确地了解强天气的特性。同时,在石岩综合观测基地,当地利用356米气象梯度观测塔与廓线观测设备组成垂直观测体系,获批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气象保障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全运会深圳首赛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天气会商现场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今年8月26日晚,深圳市举办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无人机灯光秀表演,1.2万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深圳气象部门用科技之力护航璀璨夜空。正如文旅部门和无人机表演团队写给气象部门的感谢信中提到的那样:“面对台风‘玲玲’等复杂天气,你们创新融合传统观测与低空激光雷达组网技术,为节目编排、无人机起降和观众组织提供了关键决策支撑,以精准预报为我们守住综合彩排演练以及表演的窗口期。”

攻坚“智能精准”预报核心技术

数值模式与AI双轮驱动

2019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广东省政府联合发起,由广东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市气象局共同举办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预警中心”),作为国省市联合举办的首个气象领域新型研发机构,该中心在建立之初就承担数值预报国省统筹研发重点任务——资料同化技术攻关。面对这块“硬骨头”,预警中心成立“博士党支部”,把党旗插在科技攻关一线,引导党员干部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成功研发国内首个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MOTOR-DA),并于2023年4月投入业务试运行。

2025年汛期,MOTOR-DA对接驱动的国产华南500米分辨率数值模式投入试用,稳定提供逐小时同化预报及0—6小时逐15分钟预报,为水务、能源和低空经济等重点场景提供支撑。

在深圳举办的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上,深圳市气象局携手哈工大(深圳)、华为云分别发布“智瞳”和“智霁2.0”两项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技术,为全民早期预警深圳模式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其中,“智霁2.0”是首个业务应用的人工智能区域集合预报模型,减少了单一预报模型的误差;创新应用区域迁移嵌套联合技术方案,提升降水预报效果;增加模型运行频次,提升区域模型业务运行效率。“智瞳”则是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联创团队“七年磨一剑”持续研发强降水智能临近预报技术,可提供基于位置的分钟级降水预报服务,其强降水临近预报能力已超过传统短临预报,有效预报时间从1小时延长到3小时。

打造“普惠精细”服务基座

气象信息直达千万市民

突发灾害瞬息万变,预警信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全覆盖千万市民,是摆在预警预报业务一线的一道难题。深圳气象部门搭建了“靶向准、速度快、覆盖全、联动广”的深圳突发事件预警信息靶向精准发布体系,其中,作为“兜底式发布”的全网预警短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预警传播途径。基于微区域网格智能分析、大数据分析和电子围栏等技术,气象部门联合通信运营商研发靶向精准的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创新触发式、递进式等精准靶向发布模式,可在1.5小时覆盖在深及来深漫游的2400多万名用户,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预警信息全覆盖。

深圳市突发事件分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界面图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气象+”走入各行各业。面对越来越高的个性化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深圳智慧气象服务中台应运而生。它依托国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深圳端后台,打通服务应用前台,直达服务用户前端,实现服务产品集约快速加工、服务渠道集中安全供给、共性业务能力沉淀复用等核心功能。目前,智慧气象服务中台开发了图层式、插件式、文字式、网页式、文件式、数据式等六大类共计325个产品接口,为市委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局、政数局等73家单位提供服务,每年提供调用服务约38亿次。

当气象数据“邂逅”城市数字底座,城市精细化治理迎来新范式。深圳市气象局开发基于CIM平台(城市三维空间信息平台)的气象场景应用,将全市4232个气象格点数据与CIM平台网格数据相融合,建成城市内涝风险场景应用。在数字孪生城市里,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雨不再仅是天气预报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化身为在虚拟空间中提前预演、量化评估的动态场景,这也标志着气象服务正式迈入与城市空间深度交互的时代。

深圳市气象局基于城市三维空间信息平台开发的气象场景应用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激发“开放协同”创新活力

气象“政产学研用”链条初步形成

乘时代之风,聚千帆之势。深圳气象科技创新传承特区精神,形成“3+3+N”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即以预警中心、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市人工智能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创新实体为核心,联合共建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试验基地等3个创新共同体,凝聚华为、深智城、南科大、鹏城实验室等N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五年来,新增“十四五”获批立项各类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等9项、市科技计划15项、气象行业内科研项目28项。

在深圳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深圳市气象局按照国省气象部门的整体部署,把好创新方向盘,站在气象行业发展和气象业务服务角度,发现技术瓶颈,确立区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优化科研布局,明确联合攻关的目标任务、激励制度等。3个创新实体和3个创新共同体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共享平台,整合对接各方碎片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实现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突破的钥匙。“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气象局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筹)等联合探索城市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与中山大学共同建设广东省“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智慧大气”拔尖培养基地,通过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人才资源的聚集,碰撞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火花,引进培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特聘专家1名,深圳市领军人才3名,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两名,广东省气象局杰出人才1名、青年英才3名,博士27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十五五”的新起点即将到来,深圳气象部门将按照国省一盘棋部署,绘蓝图、定目标、明方向,锚定超大城市气象安全韧性、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气象业务、气象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等三大攻坚任务,明确科技引领和支撑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全链条梳理“十五五”时期气象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壁垒、补齐短板、啃“硬骨头”,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中展现深圳新作为。

高品质气象服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以来,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气候挑战,广东省深圳市气象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聚焦防灾减灾、推动气象数据、科技与服务赋能“20+8”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提升智慧服务、基层治理和国际合作等三大核心领域能力,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为超大城市气象现代化治理提供“深圳经验”。

早期预警“深圳模式”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气象预警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十四五”期间,在国省气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深圳市气象局立足本地气候特点,优化服务体制机制,先后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和“343”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其中,“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点,提供递进式精细化风险预警服务,使时间维度上更加精准、空间维度上更加聚焦、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该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并纳入联合国多组织共同编写的《联合科学报告》,获世界气象组织主席高度评价。

同时,深圳临灾预警“叫应”机制通过气象部门“叫”与基层防汛责任人“应”的有机衔接,形成“叫应”闭环,动态更新精细至街道的七类防灾责任人清单,预警“叫应”信息实现全市730个社区全覆盖,靶向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8202万条,确保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叫应”精准、响应有效,获评市直机关模范机关创建优秀案例。

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灾害天气过程气象保障服务各有侧重。针对决策部门防御部署,提供台风、暴雨等灾害性过程综合风险研判,提前告知预警节奏。针对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进行协同风险监测,实时指导高风险的网格防灾责任人进行精准灾害防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港口码头、能源保障等高影响行业进行风险预警,实现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别、分等级多灾种滚动风险研判。

“十四五”期间,深圳先后经历过超强台风“苏拉”和“23·9·7”极端特大暴雨,全市均未出现人员因气象灾害死亡,城市运行平稳有序。这与深圳气象人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努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密不可分。

提升超大城市韧性

建立基层气象治理快速响应机制

防灾减灾关键在防,城市韧性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气象局立足部门实际,持续深化防灾减灾改革,积极参与城市韧性提升与建设。

针对深圳没有区级气象台的实际,在机构编制高精简背景下,市气象局联合各区政府向11个区派驻气象团队,补充基层气象专业支撑力量,织密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网。

在基层防灾减灾发挥积极效果的“网格+气象”联动机制中,深圳市气象局创新“5025”标准化工作模式,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小分格五级网格传播机制和“党建+网格+气象”融合机制,打造“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台、有培训”的“五有”支撑体系。将接收与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气象预警信息“零时差”直达1.9万余名基层网格员,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建立隐患区域全覆盖巡查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在深圳多轮防汛大考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全面摸清深圳各区气象灾害防御的底数,深圳率先在全国开展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运用“建评亮用”四步工作法,将评估工作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要点,以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法定职责为依据,构建涵盖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全流程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报送市减灾委并通过市政府专题会议通报反馈,营造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增强各区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能力和城市安全韧性,为全国气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实践经验,获得中国气象局推广。

产业赋能突破

气象科技融入经济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深圳市气象局在气象赋能产业发展方面不辍创新,积极谋划推动气象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探索气象科技产业“一领域、一平台、一龙头、众创式、多场景”发展模式,构建“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双平台。

深圳低空气象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打造以低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业务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类龙头企业,发挥低空气象产业链链长作用,吸引低空经济气象监测设备类、运营管理类、科技服务类头部企业集聚。目前已有4家头部企业正式入驻深圳气象科技创新产业园区。“深圳低空物流气象基础设施及通导监(5G-A通感一体)场景应用建设示范”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场景试点名单。我国首个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科学试验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无人航空气象保障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近期获中国气象局批准成立,将在强科技促产业、强服务拓场景、强标准做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全国低空经济气象服务做出示范。

气象数据作为公共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标准化程度高、关联行业多、使用场景丰富、开发利用链条长等特点。深圳致力于激活气象数据要素价值的探索,推动25种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在深圳数据交易所挂牌,培育7家气象数据商,气象数据交易在城市治理、水务调度、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智慧气象服务中台为96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服务,总调用超130亿次。

此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创新“气象+金融”服务模式,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联合成立“深圳气象保险联合创新中心”,打造“数据驱动、风险共管、价值共创”的创新模式。2025年首批推出低空、基建、水务和海洋天气保等四款产品,签发全国首单“低空天气保”,实现了低空经济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迈入“主动智控”的全新阶段。

智慧服务升级

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顺应媒体转型形势,深圳市气象局构建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全方位提升气象服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圳天气”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APP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气象信息发布的主阵地,粉丝总量突破560万,APP下载量高达4200万次。近3年来,深圳天气全网总阅读量超68.7亿。粉丝增长显著,增长数超280万。“深圳天气”先后推出“预报+科普”、“实况+科普”“舆情+短视频”服务模式,备受同行关注、公众喜爱。“深圳天气”政务新媒体影响力稳居深圳前三。

为满足不同人群对气象服务的所期所盼,深圳还创新推出了台风暴雨“码”上知、气象服务进小区、气象天文科普进校园、日出日落晚霞气象景观指数、东部滨海地区天文观测信号服务、暴雨概率预报等民生服务项目,气象服务已覆盖全市11143个小区,并获得南都街坊口碑榜智慧民生金奖。同时,为全市25家快递企业9.1万名快递员提供“智能机器人+首席服务专员”的气象服务,新增中英双语预警信息服务,助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深圳市天文台 深圳市气象局供图

回望“十四五”,深圳市气象局以高品质气象服务供给全面赋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传统气象服务向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气象服务的转型升级,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气象保障。展望未来,深圳市气象局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城市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气象智慧。

来源:中国气象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