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话在2026年的国考数据面前,简直就是一句朴素的真理。
国考“金饭碗”专业排名大洗牌!经济类占半壁江山,第一名报考人数超万人!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话在2026年的国考数据面前,简直就是一句朴素的真理。
前几天跟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做HR的朋友吃饭,聊起这几年的招聘行情,他猛灌了一口酒,眼神迷离地说,他亲手裁掉的一个35岁程序员,转头就去考了街道办。
我当时还觉得是个段子,直到2026年国考的招录计划甩在我脸上。
3.81万个岗位。
这个数字不算小,但真正吓人的是,单单一个税务系统,就招超过2.5万人。
你没看错,我也没多打一个零。
整整2.5万,占了总招录人数的65.59%。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等于说,今年国考的大门,超过一半是为税务局开的。
这扇大门上还挂了个牌子,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几个大字:经济类专业优先。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那个HR朋友说的不是段子,是现实。
一个更残酷,也更真实的现实。
这份招录计划,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洗牌,把过去所有的经验和认知都打乱了。
过去我们总说,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现在看来,考公的尽头,是税务局。
我特意去翻了那些培训机构连夜赶出来的专业排名表,心脏跟着数据坐了好几趟过山车。
排名第一的,财政学类,招12,905人。
排名第二的,经济学类,招11,972人。
排名第三的,金融学类,招9,367人。
光是这三兄弟,就卷走了3万多个岗位名额,几乎包圆了。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信号。
国家用最直接的岗位需求,告诉了所有人,未来什么最重要。
怎么把钱收上来,怎么把钱管好,怎么把钱花对地方。
这背后,是整个社会经济逻辑的深层变动。
我有个表妹,去年刚从一所985大学的中文系毕业,文笔特别好,一心想考个中央部委的宣传岗,光宗耀祖。
结果她把招考简章翻烂了,所有岗位筛选下来,她能报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每个岗位的竞争比都冲上了四位数。
前几天她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哥,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我感觉我读了四年,好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因为我看到了计算机类的岗位数,8,286个。
曾经被捧上神坛、被认为是财富密码的“宇宙机”专业,在这份榜单里,只能排到第五。
再看看曾经的王者,法学类,6,762个岗位,排第六。
不是说计算机和法律不重要了,而是在更宏大的国家机器运转逻辑里,它们已经从“主攻手”变成了“辅助位”。
它们需要服务于那个更庞大的目标——守好国家的钱袋子。
所以你会看到,无论是计算机还是法学,最主要的报考方向那一栏,赫然写着的还是“税务局”。
所有的路,最后都通向了税务局。
权力的大小,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离钱的远近。
为什么突然需要这么多财经类的人才?
因为经济活动的颗粒度越来越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从网红直播带货的税款,到企业复杂的资本运作,再到国际贸易的关税壁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懂经济、懂金融、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去看管和维护。
这已经不是过去那个靠算盘和账本就能管理好的时代了,这是一个需要用大数据、金融模型和法务工具去精细化运营的时代。
国家的钱袋子,需要一支规模庞大、高度专业的“经济禁卫军”来守护。
这2.5万个税务岗,就是这支大军的先锋部队。
所以,你看懂了吗?
这不仅仅是一次公务员招录,这是一次国家战略层面的人才布局。
那些曾经在象牙塔里被认为是“虚无缥缈”的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原理,正在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金饭碗”。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现在,历史的进程,就摆在这张Excel表格里。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望,一个年轻人未来的方向。
这无关对错,也无关好坏。
当时代的洪流涌来时,最聪明的做法,不是逆流而上,而是看懂潮水的方向,然后选一艘最稳的船。
对于那些恰好身在船上的财政、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幸运的。
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想到,大学课堂上那些枯燥的理论,有一天会成为通往体制内最宽阔的“高速公路”。
而对于像我表妹那样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或者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转码的年轻人来说,这份榜单无疑是当头一棒。
但或许,这也未必是坏事。
至少,现实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扯下了所有温情脉脉的面纱,把最真实的需求和回报拍在了你的面前。
让你看清楚,在“稳定”这个坐标系里,什么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那张贴在墙上的招录表,密密麻麻的数字,其实不是岗位。
而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欲望,和最明确的方向。
来源:一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