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的书法艺术展(以下简称四人展)具有探索性,图式性增强,识读性减弱,因此,欣赏他们作品的最佳方式是观看。与四人展有着明显对比的是现在那些频繁的书法展览,作品以识读为要义,要么横平竖直的日常实用书写,要么重复或复制古人。很显然,前者的探索
榴莲 | 郭衍槐 王墉 高磊军 王客
四人作品展
2025年10月27日—11月2日
北京东亿美术馆
策展人/学术主持
肖文飞
主办单位
北京东亿美术馆
榴莲4+N
协办单位
今日鉴藏
中国兰亭会
石家庄市灿林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前言
郭衍槐、王墉、高磊军、王客的书法艺术展(以下简称四人展)具有探索性,图式性增强,识读性减弱,因此,欣赏他们作品的最佳方式是观看。与四人展有着明显对比的是现在那些频繁的书法展览,作品以识读为要义,要么横平竖直的日常实用书写,要么重复或复制古人。很显然,前者的探索是对后者现象的突围。如果从深层次思考两者反映的是精神与物质的博弈。
书法艺术活动中有一个动词,人们常常挂在嘴边,却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实际意义,这个动词就是"创作",它与“书法”组合在一起,称为书法创作。书法艺术创作的最大意义,在于区别日常实用书写。书写,指用笔进行写或抄写的行为,中国古代亦指抄书小吏的职务。书写这个词适用于英文、俄文、德文、法文等各类文字,它广泛运用描述各种文字的具体场景,例如书写认真,书写工整,书写流畅等。"书写"词义后来有所延伸,《金史·文艺传》用书写"胸臆",形容诗词创作。不知何时,还有"书写人生"的说法。这些“书写”应该与书法艺术创作关系不大,所以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理解的书法艺术创作,是指运用汉字进行艺术造型,塑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东汉时的蔡邕对书法创作的艺术形象进行过概括:“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这种造型体现出“依类象形”、“法象自然”的美学观,由日常实用书写转向了书法创作的艺术表达。日常实用书写的"书写"行为历史悠久,它伴随着人类文明一直走到今天。因此,若要阐释"创作"与"书写"之间的关系,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具有相当大的风险。风险在于使阐释者孤立于一个庞大群体的对立面。著名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都是在日常实用书写中诞生的。一部中国书法史实际上是书法与实用结合在一起的历史。面对如此辉煌的书写史,如何将"创作"从"书写"中解放出来?无疑比行蜀道更难。一方面要看到,《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的确是在日常实用书写中诞生的,另一方面,作为书法艺术研究,不能不看到《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书写文章诗作时书法艺术性的自觉表现,及《非草书》中反映的那种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苦苦追求的事实。这些浩瀚的古代书法理论可以作证。其实,古人对待日常实用书写与书法艺术创作的区别也是十分清楚时,蔡邕《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书法艺术创作必须"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他认为书法要有艺术创作的状态,放松心情,放纵情性,进入一种艺术创作的仪式感。相反,"若迫于事,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若是日常实用书写,为了完成文章、诗词、信件的书写(迫于事),故不能佳也。"不能佳"不是字写的不好,而是指创作不出称心如意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迫于事"对应日常实用书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对应书法艺术创作。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真正的书法艺术创作是有个性的,不可能雷同,更不可能千作一面、千展一面。四位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在同一空间展览,既有不同形式的追问及不同风格的表现,又有审美母题的互动,最终汇成某种普遍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合而不同”。“合而不同”为观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角度和更加多元的观念与思考。比如他们在不同的笔墨图式中拓展用笔的法度,无论入笔、收笔、转笔,还是提按、顿挫、使转等,都融化在点画与点画、结体与结体的关系中,在形式构成里与情感、情形共冶一炉。逆入、回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等等知识属性的东西,在他们的作品中似有似无、忽隐忽现,变成了有待探寻的迷宫,与观众产生了视觉的呼应和情感的交织,激发了观看的可能性。作品中的虚实、断续、浓淡、枯湿、大小、正侧、方圆、藏露,无不赋予空间神秘的灵光,铺陈出情感的变奏。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期盼着被观看,这种期盼的方式是凝视,这种凝视是这些展览作品对观众的尊重与专注态度。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说:"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四人展在两个维度给当下的书法实践提供视角与思考。
一,在我们现有的书法观念中,唯工整、平齐、丝滑、识读是美,其他皆丑。然而,清中晚期的碑学思潮挖掘了碑学之美,人们开始关注非名家以及民间书法传统。随着数字时代走来的历程,更大量的古代墨迹信息,更丰富的传统资源,被更有温度、更有效地传播。数字时代给书法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必然导致对现有观念的反思。书法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毕竟不同于书法与实用结合,作为书法艺术本体,其存在方式必然挑战陈旧的传统模式。书法艺术由书写到创作,由间架结构似的写字到笔墨的艺术图式,由识读到观看,这些深刻的变革,必然产生更接近生活、接近自我的新概念,必然产生新的书法欣赏及判断标准。
二、四人展的作品以一种有别以时风的面目亮相,让人们产生极大的陌生感,不是他们难以进入时风的套路,不是他们做不到和时风一样,而是他们受强烈的书法艺术责任感的驱使,以各自的实践证明,书法艺术不只有当下流行的一种的标准。他们冲破时风,突破边界,不断尝试传统艺术的时代亮点。这既是时代的号召,也是个体生命的体现。于是,他们赋予技法更多功能,使它们从固定部位、固定思维走向随机应变,贯穿创作的全过程。他们探寻材料、工具、风格的新取向,从认识毛笔走向认识毛笔性,他们尊重载体,守护本体,甚至也有与当下居室、展厅、公共建筑等空间的磨合,还有与全球视野的艺术融合,或古、或今、或中、或洋,无不为他们所有、所用。
四人展的效果告诉我们,传统是一个活体,在发展变化中延续、发扬光大。继承书法传统包括人文传统和艺术性传统,人文传统与艺术性传统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胡抗美 2025年金秋,于古钓鱼台
郭衍槐
1964年11月出生,湖北大冶人。师从金伯兴、曾翔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法院研究员,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会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花鸟画院工作室导师,河北美术学院外聘教师。
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作品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全国大字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入展全国第二、三届流行书风作品展,首届、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提名展。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成果展。湖北省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作品展並多次获奖。
2023年10月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象外一一郭衍槐书作品展》。书法作品被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杜甫草堂艺术馆、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先后出版《当代青年艺术家——郭衍槐》,《象外一一郭衍槐书法作品集》。
王墉(王鄘)
1971年生于河北正定。别署虚舟、无之、老墉、介道人、淘古、大缶、淘古斋、专室、允庐、复婴堂、无之堂等。师从尹沫、王友谊、曾翔、胡抗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正定中学书法教育特聘专家,沧州师范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第二屆“国学修养与书法”青年高研班成员,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12届高研班成员,上元雅集“友谊奖”艺委会成员。《青少年书法报》编委,湖南省褚遂良书法院研究员,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兼研究员,齐白石纪念馆特聘书画家。
高磊军
1976年出生,河北怀来人。又署西山籁、西山。中国书法家协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胡抗美导师班助教,源书院•曾翔书法教学研探交流会班主任,河北美院外聘教师,墨池书法公开课导师。书法作品发表于 《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等刊物。部分入展获奖情况: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20“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前100名);2021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前40名);第六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
王客(王方呈)
1976年出生,浙江台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学士、硕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徐汇区书协主席。
来源:瑞轩唯品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