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工匠到五四奖章——他们把祖国建设和个人梦想紧紧“焊”在一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08:39 2

摘要:不久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包头的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磊榜上有名。

——他们把祖国建设和个人梦想紧紧“焊”在一起

这是一份象征全国青年最高荣誉的榜单。

不久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包头的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磊榜上有名。

在30名上榜青年中,高磊是为数不多的95后,在璀璨星光中,他更因自己职业教育、技能成才的经历熠熠闪耀。

16岁到27岁,高磊用11年实现了从中职生到焊工高级技师的“逆袭”,他把祖国建设和个人梦想紧紧“焊”在一起,在青春的印记里,见证精神传承,在时代的脚步中,让梦想扬帆起航。

舞象之年

2014年,16岁的高磊来到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学习焊接技术。

第一次到实训车间,高磊被焊花飞舞、弧光四射的场面深深震撼,荣誉墙上挂满了优秀毕业生的比赛“战果”,不甘落于人后的高磊暗下决心,要用好手上的焊枪,成为和前辈一样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高磊回忆,在校期间,第一次听到“独手焊侠”卢仁峰的事迹,让他印象深刻,甚至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

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一个为坦克“缝制”保护伞的人。

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整个车身由数百块钢板焊接而成,固若金汤。而卢仁峰就是背后的“造王者”,就是他将这些坚硬的钢板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保证大大小小800多条焊缝能抵挡住炮弹猛烈的冲击。

说到这里,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成就都是卢仁峰用一只手完成的。

1986年,卢仁峰在加班时发生意外导致左手残疾。

焊接工需要完成许多极精细又需要力量的工作,只用一只手非常困难。卢仁峰没有放弃,重新拿起焊枪后,他白天在单位加练,甚至在家也要用筷子练习,最终让他成为焊接领域的“顶尖高手”。

2022年3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揭晓,卢仁峰榜上有名。这是对他用40多年将焊接工艺做到极致的肯定与褒奖。

卢仁峰的经历深深激励着还在舞象之年的高磊,而命运也让他们因为焊接这门技艺,有了更多交集。

彼时,高磊所在学校和内蒙古一机集团开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校邀请的讲师,正是卢仁峰。

“在校学习期间,卢仁峰大师经常到学校为我们讲述奋斗历程,实地指导操作,为我埋下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种子。”讲述起自己和大国工匠的相识,高磊眼里满是崇敬。

课上,提问总比大家多,课后,练习总比大家勤,同学们用过的边角废料在高磊这儿成了再利用的“宝贝”,实训车间里的他对自己极尽严苛,只为让每一道焊缝都完美无缺。

2016年,高磊升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勤加练习,他成功入选学校备战各类技能大赛一线选手行列,并于2017年获得自治区焊工技能大赛第一名。

当打之年

不论大国工匠,还是五四奖章,大家眼里的典范从来都是扎根基层一线,他们以广阔天地为炉,用执着专注的精神让职业生涯持续处于当打之年。

2019年,高磊入职中国二冶集团钢结构分公司,来到参与国家基础建设主力军行列的企业工作。

这一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32个装备方阵如钢铁洪流般驶过,卢仁峰和同事们所焊接的99A式主战坦克,亮相第一方阵。

此时的高磊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一辆辆坦克驶过,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激荡。

不久后,高磊所在公司承接了重点项目柴家峡黄河大桥的焊接操作。作为当时我国曲率半径最小、跨度最大的“S”型斜拉索桥,桥体工艺技术要求高,作业内容复杂,在对焊缝缺陷进行检测后,须操作者仰脸焊接,难度极大。

听闻任务后,高磊主动请缨。桥梁箱体内40多度的高温和烟尘,转侧身都难,更何况要完成焊接。反复琢磨工艺方法后,一遍遍地尝试。如期完成焊缝返修任务,为大桥顺利合龙作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金属材料的不断迭代,操作者的技能也需要不断升级。“往往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让创新萌芽。”高磊说,卢仁峰的这句话对他影响很深。为更好“拿捏”新材料,高磊不停地对不同材质的试件进行焊接实验,并把工作经验形成操作规范后推广到生产线上。厚重的工作服下,双手经年累月的灼伤疤痕和粗糙茧子像印章,记录着他每一步的成长。

如今,27岁的高磊已经成长为中国冶金科工集团首席技师,内蒙古自治区最年轻的“北疆工匠”。

同时,退休后的卢仁峰仍继续和金属材料“打交道”,在“卢仁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每天与徒弟们在一起,用手中的焊枪创造新的传奇。

从人民兵工精神,到工匠精神,这些年来,卢仁峰把自己的经验一遍一遍地讲给徒弟、工人、学生,他手把手带出来的52个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骨干。

看着越来越多像高磊一样的青年技术人才走上了技能报国的道路,卢仁峰表示,他要继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有志青年成为包头工匠、北疆工匠、大国工匠。

厚土之地

历史并不直接重复自身,而是展现出某种韵律或者相似性。

1979年,16岁的卢仁峰作为知青返城,来到内蒙古一机集团做了焊工。

2014年,16岁的高磊走进职业院校,开启了自己的技能生涯。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包头市火炬传递仪式上,卢仁峰、高磊共同参与火炬传递,在薪火相传中展现出了新时代工人的风采。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奋斗者,孕育卢仁峰和高磊的这片沃野,循环不息地萌芽生发出层层不断的新绿。

包头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七十年来,“齐心协力建包钢”“‘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等红色血脉代代传承。

从昔日的水旱码头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到如今四个千亿级产业的蓄势崛起和“追风逐日”的绿色转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始终是这座工业城市凝聚各行业劳动者“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指引。

继卢仁峰被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后,2024年,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的张文斌和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郑贵有两位技能人才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

深孔镗工戎鹏强,“高炉大师”孔德礼,数控“女刀客”赵晶……这些闪亮的名字和万千产业工人选择包头、扎根包头、建设包头,成为支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头市共有全国劳模67人,自治区劳模918人,市级层面培育选树劳模2318人。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包头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包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决定》,在自治区率先开启以法治护航弘扬“三个精神”的有益实践。

卢仁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黄金时期,更是技能人才成长的黄金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高磊说:“对每一条焊缝负责任,是工作标准,更是工作追求,在‘三个精神’的指引下,我将继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包头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