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汽车日益智能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却出现了一种风潮,那就是汽车品牌自家逐渐不注重软硬件技术了,而是由诸多供应商提供相关的配置方案,而汽车品牌就自己做一个车壳,如此就成了一辆车,然而如此做的结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汽车日益智能化的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却出现了一种风潮,那就是汽车品牌自家逐渐不注重软硬件技术了,而是由诸多供应商提供相关的配置方案,而汽车品牌就自己做一个车壳,如此就成了一辆车,然而如此做的结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燃油车时代,燃油车品牌企业自身搞定三大件,其他配件虽然由供应商提供,但是同样深刻受到汽车品牌企业的指导,对相关的配件进行定制化,由此诸多硬件的配合足够完美,这也是为何传统汽车企业使用10多年仍然可靠的原因。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则大不一样,新能源汽车的最主要部件是电池,这也是电车成本最大的部分,据传电池占电车成本的比例接近五成,随着电池企业实力的壮大,电池企业如今也已逐渐向方案提供商转变。
电池企业不仅提供电芯,还提供了电池管理系统、电驱系统、热管理系统等软硬件,基本上许多汽车企业从电池企业采购的就是一个电池方案了,车企再采购电机、底盘、车壳就能组装成一辆汽车。
在这方面如今也有了强势的供应商,有供应商从做辅助驾驶系统起家,随后为了让电机与它的辅助驾驶更加适配,又自己做了电机,由此一些与这家供应商深入合作的车企,就是从电池厂商采购了电池方案,加上这家车企的辅助驾驶方案,再加个车壳就成了一辆车,汽车企业就真正成了组装商了。
汽车企业如此做确实省事,但是这样造车却未必是好事,因为汽车所处的环境极度恶劣,汽车还涉及到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汽车品牌企业来说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而对于电池供应商和辅助驾驶供应商来说体现他们的技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才是最重要的,双方的着重点完全不一样。
车企和供应商的着重点不一样,在于两方面对的客户完全不一样,供应商面对的是车企,而车企面对的是消费者,车主遇到事故、日常维修问题找的当然是汽车品牌企业,烦不到供应商,尤其是一些供应商特别强势,汽车品牌企业竟然被供应商牵着走,那问题就更大了。
由于汽车品牌企业需要直面消费者,汽车品牌企业需要考虑的是车主的行车安全、驾驶体验等诸多方面,当技术与这些产生矛盾的时候,拥有主导权的汽车企业必然会选择安全,而如果由供应商取得主导优势,供应商只会一句话这是汽车企业的问题。
此外不同汽车品牌面向的消费者阶层不一样,有车企瞄准的是喜欢超强动力的年轻人,而有车企则瞄准的是注重舒适的家庭用户,如此对汽车动力、悬挂系统等的调校就大不一样,然而如果他们由同一家辅助驾驶供应商提供,就很难进行相应的调校。
这样的做法就可能导致车辆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幅增加,毕竟汽车面向的消费者群体不同,诸多配件的要求都大不一样,刹车系统、ABS系统、车身稳定系统都得进行相应的适配,然而当电车的三电系统由供应商主导以占据车辆成本的绝大部分,车企能做的已不多,甚至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了对这些安全系统的要求,这样的车发生事故的后果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特斯拉则完全拥有自主权,三电系统由它自家主导,辅助驾驶更是完全自研,因此特斯拉只是采购电芯,电池包的设计和组装完全自主进行,这也是为何它的电车耗电相对较低的原因,62度电的电池包可以行驶500公里,而竞争对手行驶同样里程却需要80度电到100度电。
这其实就是之前的所谓灵魂之争了,特斯拉自己掌握了汽车的灵魂,因此它完全拥有车辆的主导权,对比之下它的竞争对手们缺乏自己的技术,诸多技术都掌握在供应商手里,没有定价权,没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如何与特斯拉竞争呢?
来源:柏铭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