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全球研发中心,拟落地张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7 16:15 1

摘要:10月14日,在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上,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计划在上海浦东设立全球0到1的创新研发中心,聚焦肿瘤创新药研发。

10月14日,在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上,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计划在上海浦东设立全球0到1的创新研发中心,聚焦肿瘤创新药研发。

该中心将与位于美国的研发基地协同,形成“中美双轮驱动”的研发格局。在研发方向上,将重点攻坚三大前沿药物赛道,ADC药物、AIC核药以及基于T细胞的治疗性药物,瞄准肿瘤治疗未来核心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研发管线。

百利天恒成立于1996年,最初以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业务起步。2010年,公司进军小分子创新药领域,并于2012年成立成都研发中心。2014年,百利天恒在美国西雅图设立子公司SystImmune,自主搭建了围绕双抗/多抗类肿瘤抗体药物和ADC药物的核心技术平台。

目前,公司已形成覆盖中美两地的研发体系,包括西雅图的SystImmune研发中心、成都的百利药业研发中心及多特生物研发中心,并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涵盖注射剂、口服固体制剂、原料药及创新药生产。

此次百利天恒全球创新研发中心落地浦东,填补国内肿瘤药品等高端药物研发领域的空白,也为张江药谷的创新药产业链注入了关键动能。

01

三度递表港交所

构建“A+H”双平台

创始人朱义出生于四川南充,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后又获得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并非纯医药背景。

毕业后的朱义被分配到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1年,“下海潮”席卷全国,不到30岁的朱义毅然辞去教职,开启创业探索,最终在1996年创立了百利天恒的前身百利药业。

公司一开始聚焦聚焦仿制药赛道,但在仿制药生意如日中天时,朱义敏锐地发现创新药领域的机遇。正是基于这一前瞻性判断,百利天恒逐步将发展重心向创新药研发倾斜,为后续的全球化布局与产品突破埋下伏笔。

资本化进程的推进,则为公司的创新转型提供了关键动力。2023年1月,百利天恒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4.70元/股,迈出了资本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随后在2023年12月,公司与跨国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一项总额高达84亿美元的全球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其自主研发的ADC(抗体偶联药物)药物BL-B01D1。这笔交易不仅以8亿美元的首付款刷新行业纪录,也使百利天恒的创新实力获得国际认可。

公司股价也是持续走强,至2025年9月最高触及414.02元/股,累计涨幅超过15倍,显示出市场对其研发价值与全球化潜力的高度认可。

在资本市场获得认可的同时,百利天恒也始终将研发投入作为核心竞争力。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在15个在研项目上今年上半年投入9.07亿元,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3.96亿元,预计总投资规模(截至2024年末累计投入金额和2025年预计可能发生的研发费用之和)将达43.53亿元。

为进一步增强研发实力、加速管线推进,2025年9月,百利天恒又完成了A股定增,募集资金总额37.6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医疗健康行业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特别是推动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为后续产品商业化打下基础。

今年9月29日,百利天恒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也是自去年以来公司第三次冲击港股上市。

公司执着于港股上市,核心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拓宽外币融资渠道,支撑全球临床试验推进与商业化,另外则是扩大国际投资者基础,助力向跨国药企转型。

02

核心产品即将步入收获期

多管线取得关键突破

今年以来,百利天恒的核心管线之一BL-B01D1和多个在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夯实其在创新药领域的竞争力。

百利天恒的核心产品BL-B01D1(iza-bren)是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 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

目前,BL-B01D1(iza-bren)用于治疗末线鼻咽癌III期临床试验(BL-B01D1-303)的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并已完成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Pre-NDA)沟通交流,正式提交上市申请,预计将于明年国内商业化落地。

在前不久举行的WCLC(世界肺癌大会)上,百利天恒公布了BL-B01D1(iza-bren)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研究临床数据,其中ORR(客观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数据尤为亮眼。

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中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亚群,国内每年新发患者约三四十万名,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就目前的Ⅱ期研究数据来看,该一线联合方案的客观缓解率达到100%。截至目前,不管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方案,这应该是所有已报道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客观缓解率最高的一个治疗方案。

截至目前,iza-bren已经拿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的不同适应症突破性疗法认定,将加速该药物的开发与审评进程,已有7项适应症被药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1项适应证获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囊括鼻咽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卵巢癌等多个癌种。

除了核心ADC管线的突破,百利天恒在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ARC)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10月,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镥[177Lu]-BL-ARC001注射液(以下简称“BL-ARC001”)的药物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标志着公司在核药研发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BL-ARC001是百利天恒在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物(ARC)领域的首款I类创新药物,同时也是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潜在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的ARC药物,为其在新赛道的竞争奠定了先发优势。

同月,公司另一款创新生物药也迎来重要节点。其自主研发的创新生物药注射用T-Bren(HER2ADC)用于在一线抗HER2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于近日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T-Bren(BL-M07D1)是一种靶向HER2的创新型ADC,具有同类最佳(Best-in-class)潜力,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功效。

今年在多赛道、多产品上的密集突破,不仅展现了百利天恒强大的研发转化能力与管线储备深度,更凸显出公司在全球创新药竞争中的战略定力。随着BL-B01D1等产品逐步走向商业化,叠加新领域管线的持续推进,百利天恒有望进一步巩固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为其向跨国药企转型提供更坚实的产品支撑。

03

为何是上海?

为何是张江?

百利天恒将全球研发中心落地上海浦东,并非偶然选择,而是与上海“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转型高度契合,更精准踩中了浦东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中的核心定位。

从上海全市层面来看,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正从过去的“引进跟随”向“自主创新、全球输出”加速迈进,且成果显著。

2024年,上海企业共达成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38起,总金额达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2025年1–8月,此类交易已达37起,总金额达188.16亿美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除了对外授权,上海还构建了多维度的生物医药出海体系,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创新药械海外注册。2021至2024年间,上海医院牵头或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累计达1486项,2025年1—8月又新增202项。

今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力争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新增在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培育2家年产值超100亿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将建设浦东、闵行、嘉定三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三大集聚区的战略分工清晰,勾勒出“各有侧重、协同发力”的产业新版图。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核心区、主战场,是生物医药产业链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聚集、创新最活跃、研发最高效的区域之一。

目前,浦东已集聚750家外资生物医药企业,正通过推动国际同步研发与产品“出海”,加速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合作的战略高地。全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其中全球前十的药品头部企业有9家在此布局,全球前十的生物医药器械头部企业更是达到10家,产业集聚效应尽显。

而浦东新区的产业优势,又高度集中于张江药谷。这里聚焦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ADC药物配套器械等前沿领域,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生态与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百利天恒选择浦东,也正是看中张江成熟的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如今,随着“首例”“首款”创新成果在张江药谷频繁涌现,其作为全球医药创新首发地的平台能级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产业沃土上,百利天恒全球研发中心的落地,既是企业顺应全球化战略的主动选择,也将借助浦东与张江药谷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速自身研发进程与国际化布局,实现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来源:张通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