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刚刚落下帷幕的 2025 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便是“新星奖”(Rising Star Award)的颁发。该奖项意在表彰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与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今年的四位获奖者,以前沿的视角、严谨的设计和颠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 2025 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便是“新星奖”(Rising Star Award)的颁发。该奖项意在表彰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与巨大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今年的四位获奖者,以前沿的视角、严谨的设计和颠覆性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糖尿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从预防、分型到治疗的全新可能。本文将带您深入解读这四位新星的精彩报告,一窥糖尿病研究的未来图景。
一、DIASA研究:多组学方法揭示南亚裔胰岛素抵抗的独特代谢通路
挪威奥斯陆大学 Sindre Lee-degard 博士的研究直面一个长期存在的临床难题——为何南亚裔人群在相对较低的体重指数(BMI)下,却表现出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患病风险?这一现象被称为“瘦胖子悖论”。为此,Lee-degard 博士团队开展了DIASA 研究,旨在通过精准的运动干预,专门针对南亚人群独特的代谢通路来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这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了前沿的多组学技术,涵盖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对受试者展开深度分析。
尽管最终的干预结果尚在分析中,Lee-degard博士汇报了该研究的实施进展及重要的基线发现。研究已成功达到招募目标,受试者参与率高达95%,仅有极少数脱落,这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根据基线数据,参与者平均年龄为38.6岁,BMI为29.9 kg/m2,表明他们处于超重范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35.2 mmol/mol,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是进行预防性干预的理想人群。
Lee-degard博士指出,该研究旨在超越表象,深入分子层面剖析种族与性别差异。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探寻能够阐释“瘦胖子悖论”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并为南亚人群制定出较现有方案更优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方案。
二、PREFIT和PREFIT-UP研究:儿童期体能是预测青春期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西班牙Cristina Cadenas-Sánchez博士的PREFIT和PREFIT-UP研究是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认为投资于儿童早期的体能发展,是对其一生心血管健康最有效的“长期储蓄”。
该研究对西班牙3179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纵向追踪,直至青春期(11~15岁)。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的体能水平与青春期心血管健康指标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学龄前心肺耐力更强的儿童在青春期表现出更小的血糖波动和更低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一发现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得到了确证——高体能组儿童的血糖曲线明显更为平稳。
然而,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全球84.7%的青春期女孩、81.0%的青春期男孩身体活动量未达标准,而低心肺耐力(CRF)作为独立风险因素,可归因于约13%的可预防死亡。因而,PREFIT和PREFIT-UP研究的结论清晰而有力: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窗口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它向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发出了明确的呼吁——不能等到青少年时期才开始关注健康问题,体育活动和体能发展必须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超越传统分型:深度表型重定义糖尿病
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Martin Schön博士提出了树状分型,利用便于收集的常规测量指标(如BMI、总胆固醇或HbA1c等9个指标),可对2型糖尿病进行更为精准的分型。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对其精准分型的探索之路上涌现出不少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基于德国糖尿病研究(German Diabetes Study)提出的5种亚型——严重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 (SID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SIRD)、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SAID)、轻度肥胖相关性糖尿病(MOD)以及轻度年龄相关性糖尿病(MARD)。
此次大会中,Martin Schön博士提出的树状分型将2型糖尿病的精准分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通过DDR Tree算法将多维临床数据转化为二维树状结构的连续表型分析,发现树分支末端对应极端表型(如极高HbA1c、极肥胖),中心为混合表型,且能清晰关联胰岛素分泌/敏感性、血脂、血压及并发症风险(如SIRD与CVD风险、MARD与视网膜病变)。两种核心分析方法——聚类分析与连续表型分析均识别出“诊断后1年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表型,且该表型低胰岛素分泌与自身免疫无关,区别于传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更具临床价值的是,此前认为治疗手段有限的SIDD患者,可通过代谢手术实现糖尿病缓解,为该亚型治疗提供新方向,同时证实分类与表型分析均能有效识别并发症高风险人群,为早期干预奠定基础。
四、科学守夜人:对“抗肥胖代谢物”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
丹麦Jens Lund博士的报告独具特色,他所报告的并非惊人的新发现,而是以科学守夜人的身份,对当前代谢研究领域的一些“热门”发现展开了深刻且严谨的批判性反思。
许多过去认为外源性乳酸(特别是其钠盐,Na-l-lactate)是一种能抑制食欲、促进脂肪产热的“运动因子”的研究,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实验缺陷:为了在动物体内模拟运动后的高乳酸水平,研究人员通常会注射浓度极高(即高渗透压)的乳酸钠溶液。这种高渗、高钠的注射液会引起动物的渗透压应激和不适感,这种类似生病的状态本身就会导致食欲下降、饮水增加和活动减少。因此,很可能并非由乳酸的生物学效应所致,而是高渗应激这一严重混杂因素导致的实验假象。
为此,Lund博士改进了实验设计,采用了等渗溶液以避免高渗应激对细胞的影响,并优化了给药途径。重新验证后发现,许多先前归因于特定分子的抗肥胖效应,在排除高渗应激干扰后显著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一报告的价值不在于发现新药,而在于捍卫了科学研究的基石——严谨性、可重复性和对真相的追求。
结语
2025年EASD的四位新星从四个截然不同的维度:挪威Sindre Lee-degard博士的精准干预、西班牙Cristina Cadenas-Sánchez博士的超前预防、德国糖尿病中心Martin Schön博士的深度分析,以及丹麦Jens Lund博士的严谨求证,共同报告了糖尿病及代谢领域的前沿进展。这些发现激励着学者们以更精准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和更严谨的态度,去迎接战胜糖尿病的挑战。未来已来,而这些青年科学家,正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璀璨星光。
来源:国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