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达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阿坝州的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的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部和南部分别与本州的甘孜、炉霍两县毗邻。色达县被誉为“中国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格萨尔藏剧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
色达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阿坝州的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的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部和南部分别与本州的甘孜、炉霍两县毗邻。色达县被誉为“中国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格萨尔藏剧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放归心灵的金色牧场”。境内有瓦须部落文化旅游景区、翁达格萨尔藏寨、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等3A级景点。#四川#
历史沿革
色达古为西羌。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瓣)置汶山郡,为汶山郡缴外地。魏晋至隋唐为党项,白兰居地。唐朝初年,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到唐高宗时,为吐蕃兼并融为藏人。故唐时属吐蕃。元代,于朵甘畏(多康)地区置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色达位于“多岗之岗”中的“玛朵岗”范围内,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范围内。清代,色达“阿述”部落虽曾授封于清朝政府土千户,土百户等土职,并于宣统三年(1911年),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设治地点,拟设“达威县”,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未果。阿述色达,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游离在历代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处于独立的游牧部落状态。实因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政令难达,成为“政力未逮”之地。清时,除领得1张“无印信”的号纸外,向无认纳赋税。1912年后期,虽属西康辖境,但视为“野蕃”之地,未设治。故色达长期为部落世袭头人制,故谓“化外之域”,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色达北上,1939年成立西康省,色达仍旧。唯县内农区色尔坝属四川普益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色尔坝金矿管理。原属四川省阿坝州辖,为“嘉绒”区域范围,隶属于绰斯甲宣抚司(系川康边区十八大土司之一)。色达草原之核心部落“阿述”,远祖为“董氏”,系六大古都部族:色、董、东、芭达之一氏,后旁支别出演变为“董氏十八大述。“阿述”为“十八大述”中最大的一支,占统治地位。明朝以前,游牧于“北海”一带,(今青海湖)。明末,“阿述”第三代骨系普巴加率一部部落,长途迁徒,迁居于今阿坝州多柯河畔,从事半农半牧。形成上、中、下“三阿述”部落,汉文史籍作“三阿树”,清代历史文献中记载“三阿述部落,放牧距县城西南800余里,与黄河沿边并甘肃达子各蕃连界,纵横千里。清朝初,“三阿述”自多柯迁徙色达。阿述第九代骨系夏加它以赛马登位获色达草原第一代总头人,从而结束了长期部落割据状况。形成以“阿述”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藏语称其为“瓦述色达”,在地名前冠以部族号,标志着“瓦述”是色达草原诸部落的核心和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这种世袭统治承启延续迄至1950年前。1952年8月16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牧区访问团首进色达,1952年12月25日成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色达办事处。195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治县,并于11月9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1961年2月全县选举产生了乡级人民委员会,从而宣告世袭部落头人制的结束。1981年3月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县人民政府驻县城建设路。
行政区划
明朝以前,色达地区无明显的行政区域界,当地土著游牧部落零落居东西南北边缘,人烟极为稀少,草原辽阔,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无固定牧地界线。元明时期,由于中原边陲及青藏高原战争频繁,草原各部落因战事所致,四处迁徙,内迁与外迁者层出不穷,居移不定。色达疆域为零星片状,不成整体,更无上中下三色达之别。
明末清初,色达地区已形成整体,并有明显的区域界线。据西康省记称:“俄洛(今果洛)、色达系野番部落,在德格东科(甘孜县东谷)、章谷(炉霍)各土司之北,懋功(今阿坝州小金县)厅之西,其西北与甘肃西宁之地相连,区域辽阔,纵横四千余里,不产百谷,森林亦鲜,番人皆游牧,逐水草而居,以牛毛为帷幔,无城郭碉堡,饮酪食肉,以羹代薪,其附近德格土司之地者为俄洛,分上中下,有三头目,间购有俄国军火”……。这时上中下三色达部落区划较为明显,一般以地处翁柯(今大则乡境内)西北部为上,东南至色曲(河)上游者中,色曲中游至色尔坝旭日乡全境及上中下三杜柯为下,炉霍罗科玛,道孚玉科等片块牧地,统属瓦修色达领地。
清代后期到民国年间,随着瓦修部落核心统治阶层的衰弱,周边各土司势力的发展,毗邻各大政治集团的形成与设治划疆为界,加之一些游牧部落的迁徙与分散等原因,直接影响和动摇了瓦修统治阶级的地位,所统治范围及部落逐年减至建国前夕。
建国后,于1955年11月置县,但由于少数反动封建农奴主为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挑起了罪恶的叛乱,叛乱持续3年有余,此时党的中心工作是平息叛乱,行政区划和社会制度照旧。
叛乱基本平息后,于1959年底,根据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为彻底摧毁封建农奴制,解放劳苦人民,在色达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为便于领导打破旧的部落草场界线,统一调整了全县行政区划,临时设置区、乡、村。
1959年11月至1960年2月设区、乡、村名称如下:
上色达区(区址热泥塘)辖泥朵、大章、克果3乡。普吾乡(乡址热泥塘):辖东然、普约、棒须3村。大章乡(乡址扎岗塘):辖嘎志玛、甲西、打西贡玛3村。克果乡(乡址脚拉夺):辖若撒、克果、打西日它玛3村。
泥曲区(区址色拉寺)辖错松渡、康勒、大则、然充4乡。错松渡乡(乡址戈夺塘):辖岗扎、色多玛2村。康勒乡(乡址阿色):辖贡却、泽西、阿交泽撒、吉日过娃4村。大则乡(乡址泥隆):辖干仲、汪扎、卡西3村。然充乡(乡址泥隆玛塘):辖豆扎、更盆2村。
下色达区(区址觉当寺)辖霍西、亚龙、塔子、甲它4乡。霍西乡(乡址麦甲如):辖曲雍部落1、2、3村。亚龙乡(乡址瓦尔):辖上、下邱果2村。塔子乡(乡址亚昂):辖曲昌东青、曲昌吉泽、曲昌加央3村。甲它乡(乡址甲柯):辖甲它玛、玛果2村。
城关区(区址哈娃夺)辖洛若、年龙、城关3乡。洛若乡(乡址字穷):辖热果、曲西、洛若3村。年龙乡(乡址字穷):辖其哈玛、日撒玛2村。城关乡(乡址哈娃夺):辖城关、甲修、约若、上修它、下修它5村。
1960年2月全县民改胜利结束,并建立乡村两级政权机构,从而宣告世袭部落制的结束,草场收归国有,为全民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适应新形势,发展畜牧业生产,提高广大劳动牧民群众的生活,已成为党在牧区的中心任务。经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并报州人委批准,决定按人口、户数,在原有基础上撤、并、新建区、乡、村制,正式定点名区乡驻地。
撤销上、下色达两个区,建立色曲区;撤销错松渡、甲它两个乡。撤并后区、乡、村行政区划建制为:
泥曲区(区址康却夺)辖康勒、泥朵、克果、然充4乡。
泥朵乡(乡址普吾)辖东然、棒拉、普约3村。康勒乡(乡址约玛塘):辖阿交泽撒、贡却、泽西、吉日过娃、色多玛5村。克果乡(乡址康却夺):辖克果、若撒、打西3村。然充乡(乡址塘嘎玛):辖豆扎、更盆、岗扎3村。
色曲区(区址大则康夺)辖大则、亚龙、大章、年龙4乡。
大则乡(乡址大则康夺)辖干仲、汪撒、卡西3村。亚龙乡(乡址哈隆嘎合玛塘):辖上邱果、下邱果、甲它玛3村。大章乡(乡址大章寺):辖嘎志玛、甲西、打西贡玛3村。年龙乡(乡址然然沟):辖其哈玛、日撒玛、下修它3村。
城关区(区址色塘)辖城关、洛若、霍西、塔子4乡。
城关乡(乡址色塘)辖解放、幸福(均为上修它部落1分为2)、约若、城关4村。洛若乡(乡址色扎玛塘):辖洛若、阿交、曲西、甲修4村。霍西乡(乡址霍西):辖曲雍1、2、3及玛果4村。塔子乡(乡址哈隆汪寺):辖东青、吉泽、章柯3村。
原属瓦修色达所辖上、中、下杜柯,在平息叛乱中,由邻省、县驻军平叛,根据有关协议,暂由对方代管,未纳入县内区划范围。1960年根据四川省委(1960)644号批文精神,将色达县杜柯地区与阿坝州壤塘县色尔坝区对换,并于1961年3月正式实施。
色尔坝区(区址翁达)辖翁达、杨各、旭日、甲学、歌乐沱5乡。
翁达乡(乡址翁达)辖吉沟、吉日、明达、翁达4村。杨各乡(乡址麦旭):辖脚洛、加更达、甲东、麦旭4村。旭日乡(乡址查岔隆):辖泽登达、沙尔底、仁达3村。甲学乡(乡址脚然):辖二加其、阿拉甲学、甲学、容柯4村。歌乐沱(乡址歌乐沱):辖切柯、热吾底、雅洛、草坡4村。
1962年4月,根据甘孜州人民委员会(1962)第142号批文精神,将城关区塔子乡划归色曲区辖,将泥曲区年龙乡划归城关区。自此,全县有史以来,首次打破旧的部落草场界线和部落制,统一调整行政区划、草场及区乡驻地的定点告一段落,设4区、17乡、60村。至1985年3月,经色达县第6届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批准,泥曲区克果乡新成立格则、豆加2村,全县为62村。
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各乡均为公社、生产队两级核算单位体制。公社、生产队名称虽有更改,但当地牧民无习惯称呼,名称照旧。1978、1984年两次地名普查,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更名城关区为色塘区、城关乡为色柯乡,更河西乡名为霍西乡、银朵乡为泥朵,其余各生产队、村一律名从主。1987年11月经甘孜州政府批准,改翁达为乡级镇。
1986年初,四川省色达县、青海省达日县,由于草场纠纷长期未得到解决,为了彻底解决这一争议,经两省、州(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县在京协商,达成协议,国务院以国发函(1986年)82号文批复:“《关于四川省色达县与青海省达日县行政区域界线划分的协议》”。自此,川、青所属两县正式划定了界线,划回110万亩草场,根据此情况,县委、县人民政府以色府发(1987)13号文《关于全县草场调整后行政区划各区界线走向的决定》,对全县草场、行政区划,特别是村一级行政区划,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调整情况如下:
新增 然充乡桑桑村,泥朵乡棒拉村分别成立棒须和拉甲两个村,亚龙乡扎穷村,共4个行政村。自此,全县共65个行政村。
调整村 原属克果乡辖若撒、克果、格则归泥朵乡辖;打西村归康勒乡;豆加村划大章乡;原属康勒乡辖泽西、吉日过娃、贡却3村划归克果乡;色多玛为亚龙乡;原属然充乡辖岗扎村划归大则乡;亚龙乡甲它玛村划归霍西乡。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以川府民政(1992)165号文同意色达县撤销四个区公所和撤销色柯乡建立色柯镇的批复。撤区建镇后为15个乡2个镇。
1992年辖1镇、16乡,66个村民委员会,187个村民小组。
1992年,色柯乡乡改镇
2005年下辖4个片区(泥曲片区、色曲片区、色塘片区、色尔坝片区),17个乡镇(泥朵乡、克戈乡、然充乡、康勒乡、大章乡、大则乡、亚龙乡、塔子乡、年龙乡、色柯镇、洛若乡、霍西乡、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甲学乡、歌乐沱乡),66个行政村。
2013年,洛若乡撤乡设镇,辖原洛若乡所属行政区域。
2020年,泥朵乡撤乡设镇。撤销甲学乡、歌乐沱乡,设立甲学镇,以原甲学乡和原歌乐沱乡所属行政区域为甲学镇的行政区域。
2023年辖16个乡(镇)(5镇11乡)、129个行政村、4个社区。
目前色达县辖洛若镇、泥朵镇、色柯镇、翁达镇、甲学镇5镇,大则乡、大章乡、霍西乡、康勒乡、克果乡、年龙乡、然充乡、塔子乡、旭日乡、亚龙乡、杨各乡11乡,4个社区、129个行政村。
大美四川欢迎您!
来源:大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