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每天中午吃饭都要来点辣椒,不吃还真觉得没味儿!”家住重庆的王奶奶,今年70岁,身体一直硬朗。
“我每天中午吃饭都要来点辣椒,不吃还真觉得没味儿!”家住重庆的王奶奶,今年70岁,身体一直硬朗。
子女们劝她“年纪大了就别再吃辣了”,但她却坚持己见——辣椒是她生活的“灵魂”。
去年底单位组织体检,医生原本以为这位老奶奶血压、血脂会偏高,结果却让人意外:指标几乎都在正常范围内,血管年龄比实际年轻了7岁!
医生询问生活习惯时,她的回答让人深感好奇:“我不忌辣,反而觉得吃辣让我更有食欲、排便也顺畅了。”
那么,吃辣到底是毁健康,还是养生法宝?
为什么有研究发现:吃辣多的人,死亡风险可能更低?
但同时也有专家提醒:吃错了辣,反而会加速炎症,伤胃又损肝!
到底该不该吃辣?多大年纪可以吃?哪些人该避开?
别急,本文将用科学数据+医生实证+生活建议,给你一个清晰答案。
“辣椒对身体有益”,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出人意料?
事实上,辣味之所以刺激,是因为其中含有的“辣椒素”(Capsaicin),能与人体的痛觉和热感受器结合,产生“灼热”感。但这份“灼热”,背后却藏着不少益处。
研究证据:
2015年,《BMJ英国医学杂志》刊发的一项对49万人、长达7年的中国大型队列研究发现:每周吃辣6-7次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下降了14%。另有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适量摄入辣椒与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风险的降低相关。原因可能包括:
促进代谢:辣椒素可提升基础代谢率,刺激脂肪分解,有助于维持体重。改善血管功能:适量摄入辣味可降低动脉硬化风险,调节血压。提高食欲与消化能力:老年人味觉减退,适当吃辣反而能促进唾液与胃液分泌,提高食欲。但这些益处的前提是:吃得对,吃得巧,吃得适量。
医生指出,很多人以为“越辣越养生”,结果反而引起胃炎、口腔溃疡、痔疮反复等问题。关键在于——你怎么吃辣,吃什么辣。
如果你习惯性戒辣,不妨参考以下研究与案例,看看适度恢复辣味之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食欲变好了,排便更规律了
不少中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是“没胃口”“大便干”。而辣椒素能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问题。王奶奶就表示:“以前三四天才解一次,现在每天都很顺畅。”
体重轻微下降,饭量没变
日本国立健康与营养研究所的一项临床实验表明:连续摄入含辣椒素的饮食一个月后,参与者平均基础代谢率上升8%-12%,体脂下降约0.5%。
这与辣椒素促进脂肪氧化、减少脂肪合成密切相关,尤其对代谢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更有帮助。
手脚变暖,睡眠更安稳
很多老年人手脚冰凉、夜间易醒,是由于血液循环差。
而辣椒素可扩张末梢血管、提升局部温度,改善寒性体质。
当然,也有个别体验不佳者,如出现胃灼热、口干、上火现象。
这说明——辣,并不是人人适合,也不是一味多吃就好。
“凉拌辣”不如“熟吃辣”
很多人喜欢吃辣椒拌黄瓜、蘸凉面,但这样容易刺激胃肠道,引发腹泻或胃痛。最好将辣椒用于炒菜、炖汤中,辣味释放更温和,刺激性也更低。配合“护胃食材”,养胃不伤身
搭配富含黏液的食物(如山药、南瓜、秋葵),可形成“保护膜”,减少辣味对胃黏膜的伤害。同时控制量:每日辣椒素摄入建议不超过5mg/kg体重,即成人每日摄入不宜超过300mg(约为一小把鲜辣椒)。医生提醒,以下人群不建议频繁吃辣:
胃溃疡、肠炎患者有严重口腔溃疡、痔疮者高血压失控期、心率失常者而普通中老年人群,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吃辣不但不会伤身,还可能成为“延年益寿的小窍门”。
辣,不是年轻人的专属。
科学适度地吃点辣,或许能为你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活力与温度。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建议根据自身状况、医生建议适量尝试。
如果发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食,并就医咨询。
提醒: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不代表个体诊疗意见。如您有相关疑问,请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消化科或营养科就诊,明确适合自身的饮食方案。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BMJ》:Consumption of spicy foods and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2015)
3.《辣椒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年第1期
4.《中老年人日常饮食辣味习惯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5.《Journal of Nutrition》:Capsaic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in humans (2020)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健康预防小灵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