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领英的CEO公开指出:学历的标杆正在被重新定义。另有《华尔街日报》梳理出一组数字,显示2021到2023年间,明确要求学士学位的岗位明显减少。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能感受到一种不适感和机会并存的潮水。
我在一个周五的傍晚,看到一位HR在笔记本上不再筛选“学士”字段,而是盯着候选人在开源平台上的贡献记录,那一刻我意识到,旧有的规则正在被悄悄改写。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领英的CEO公开指出:学历的标杆正在被重新定义。另有《华尔街日报》梳理出一组数字,显示2021到2023年间,明确要求学士学位的岗位明显减少。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能感受到一种不适感和机会并存的潮水。
我记得两年前在厂区食堂,遇到一个会修变频器的小张。他初中毕业,自学控制算法,用开源模型把一台老旧设备的停机率降了三成。厂里后来把他从车间调到技术支持,工资涨了好几档。这个故事并不孤单——身边不断出现这样的“技能翻盘”。AI不再只是工具,它把人的实际产出放到显微镜下,任何能被量化、被演示的能力,都可以被检验、被比较、被交易。
技术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信息流通变得极快。招聘方不再依赖一纸成绩单来判断你有没有能力,他们在乎的是你最近做了什么,能否在真实场景里解决问题。第二个改变,更难说清楚:新一代模型可以把众多专家的观点压缩成一段可执行建议。一个人花十年总结出的行业直觉,可能在模型调用下一分钟就被复现出来。曾经靠“知识囤积”换取稀缺性的路径,正在失去原有的回报。
听到这里,你可能先松口气:那张毕业证还值钱吧?我的反应是复杂的。学位仍代表一种经历、一次社交网络、一种被社会认可的通行证,但它不再是通往体面工作的唯一钥匙。更关键的是,城市里那些没有文凭却有手艺、有项目的人,正首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很多行业的门槛,被技术拆解出新的评价维度:能否交付、能否学习、能否把产品做出来。
我一开始以为这是彻底的解放——机会向下流动。但越往里看,担忧也越多。算法自有偏好,数据有盲点。依赖平台评分,就可能把评判权交给一套看不见的规则,那套规则会如何设定?谁来为被误判的人负责?社会要不要为这场评价革命设一道护栏?
有些方向看起来可行。公司可以把招聘标准改成“作品+实测”,把短期训练和带学徒机制并列放进用人流程。学校可以把课堂压缩成项目式训练,和企业共建“能力证书”。政府可以推动职业证书互认标准,补贴中小企业对技工再培训的投入。社区层面,地方公共图书馆、社区学院应成为人人可及的学习中心,让“终身学习”不再是高喊的口号。
写到这里,我还在找准一个词来形容这场变动:不是单纯的衰落,而是评价体系的重塑。我们要面对的,不只是文凭贬值的事实,更是如何把技术带来的透明度,转化为更公正而有人情味的机会结构。能不能做到,让每一个被技术放大的人,都能在算法镜头下保有尊严与回旋余地——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课题。
最后一件事,和你换个视角想想:如果孩子在问要不要拼尽一切去拿那张证书,你会怎么说?我会告诉他两句话——学会把“能做的事”写出来;别把未来赌在别人给你的一张纸上。国家层面,该做的是把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桥梁修得更结实,让能力的判断既靠数据,也有人为的温度。这样,才算真正把变革变成一次向上流动的机会。
来源:温柔了岁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