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医院急诊走廊的空气中,白色墙壁被顶灯照得有些刺眼。一张蓝色塑料长椅上,小李的父亲双手紧紧抱着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肩膀微微颤抖,沉默了足足十分钟,才抬起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声音沙哑地问医生:“真的…… 没办法弄错吗?” 医生指尖在检测报告 “H
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医院急诊走廊的空气中,白色墙壁被顶灯照得有些刺眼。一张蓝色塑料长椅上,小李的父亲双手紧紧抱着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肩膀微微颤抖,沉默了足足十分钟,才抬起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声音沙哑地问医生:“真的…… 没办法弄错吗?” 医生指尖在检测报告 “HIV 阳性” 的字样上顿了顿,轻声回应:“反复核对过,感染时间初步判断有几个月了。”
不远处的观察室里,21 岁的小李坐在病床边,身上还穿着洗得发白的蓝白条纹校服外套,黑框眼镜滑到鼻尖,他低着头,手指反复捻着衣角,瘦削的肩膀缩成一团。这个在老师眼里 “文静内向、成绩中上” 的大学生,没人能把他和 “艾滋病” 三个字联系起来。直到医生耐心询问感染途径,他才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这半年…… 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了十几个网友,线下见面时,有时候没戴安全套。”
青年 HIV 感染率上升:不是个例,而是正在蔓延的风险
很多人总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存在于 “高危人群” 的标签里,但现实却在打破这种认知 ——HIV 正悄悄向年轻人群体蔓延。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 2022 年底数据显示,全国报告现存 HIV 感染者中,15 至 24 岁的青年学生群体,感染人数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
东部某高校的校医院统计显示,仅去年一年就收到 3 例新增确诊病例通报;西部一所高校的疾控专员透露,每年开学季的自愿检测中,总能发现 1-2 名学生感染者。这些年轻感染者身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安全性行为的认知一片空白。他们总觉得 “自己年轻、身体好,不会那么倒霉”,甚至把 “不戴安全套” 当作和对方 “亲密无间” 的证明,却不知道这种观念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险。
大二学生小周的经历和小李相似,他在社交软件上认识一名网友,见面三次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直到学校组织体检,他才查出 HIV 阳性。“当时觉得对方看起来很干净,就没多想。” 小周在诊室里说,语气里满是懊悔。
传播误区与高风险行为:这些才是真正的 “危险信号”
关于 HIV 的传播,很多人至今还带着误解。有人担心和感染者一起吃饭会被传染,有人不敢共用卫生间,其实这些日常接触根本不会传播 HIV。真正的高风险行为,主要集中在三类:
无保护的性行为(尤其是男男性行为)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 HIV 病例中,男男性行为者的占比接近四成。这类人群的性行为方式,更容易导致黏膜损伤,增加病毒传播概率。像小李这样通过社交软件认识陌生人,线下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更是把自己置于高风险中 —— 你无法判断对方的健康状况,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还与其他人有接触。
共用注射器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吸毒人群中,共用被 HIV 污染的注射器,病毒会通过血液直接进入体内,传播概率接近 100%。好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这类行为较为少见。
母婴传播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通过规范的孕期干预、分娩阻断和产后喂养指导,母婴传播率已降至 1% 以下,不再是青年感染的主要途径。
更让人担忧的是,HIV 感染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感染后的一两周里,有些人可能出现发热、喉咙痛、身上长皮疹的情况,看起来和普通感冒没两样,很容易被忽略;之后病毒会进入 “潜伏期”,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表面上和正常人没区别,但病毒一直在体内复制,且具有传染性。小李回忆,去年冬天曾发过一次高烧,以为是流感,吃了退烧药就没在意,现在才知道那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早期反应。
无知不是借口:那些被忽略的 “风险课”
医生曾拿着检测报告问小李:“你知道那些网友有没有做过 HIV 检测吗?” 小李摇了摇头,眼神躲闪;医生又问:“每次见面都戴安全套了吗?” 他沉默几秒,才小声说:“有时候觉得麻烦,就没戴。”
这不是 “运气差”,而是无知带来的必然结果。现在很多年轻人把社交软件当成 “脱单神器”,滑动屏幕就能认识陌生人,聊上几句就约线下见面,却忘了这些平台的 “匿名性” 恰好成了高风险性行为的温床。小李后来在病房里跟医生说,他曾刷到过关于艾滋病的科普视频,但每次都觉得 “和自己没关系”,随手划走;学校组织的性健康讲座,他也以 “要复习功课” 为由没去。
类似的情况在青年学生中很常见。某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学生表示 “没认真学过性健康知识”,30% 的学生认为 “戴不戴安全套无所谓”。这种认知空白,让他们在面对风险时毫无抵抗力。就像小李,直到看到检测报告上的 “阳性” 字样,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侥幸心理有多可怕。
HIV 不是绝症:规范治疗能回归正常生活
很多人一听到 “艾滋病” 就恐慌,觉得是 “不治之症”,但现在的医学技术早已改变了这种局面。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发展,HIV 感染者只要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很多人的病毒能被控制在 “检测不到” 的水平 —— 这意味着病毒不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伤,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性行为传染给他人。
北京某传染病医院的医生介绍,他们接诊过一名 23 岁的感染者,确诊后坚持服药,现在不仅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还和健康人一样谈恋爱、结婚。“关键是早期发现、规范治疗。” 医生强调,“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副作用很小,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寿命也能接近健康人。”
但问题在于,很多感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约五分之一的 HIV 感染者尚未确诊,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继续把病毒传给更多人。在中国,部分感染者直到出现严重症状 —— 比如持续发热、体重骤降、反复感染,才去医院检查,而这时病毒已经对身体造成损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小李还算幸运,因为一次偶然的感冒发烧,医生建议他做了 HIV 筛查,才早期发现;而有些年轻人,直到毕业体检、入职体检时才确诊,那时感染时间可能已超过两年。
年轻人该如何保护自己?四步远离 HIV 风险
对年轻人来说,远离艾滋病其实没那么难,关键在于做好四件事:
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无论和异性还是同性发生性行为,全程戴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不要因为 “对方说自己健康”“觉得麻烦” 就放弃防护,安全套不仅能防 HIV,还能预防梅毒、淋病等其他性病。疾控中心的实验数据显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将 HIV 传播风险降低 95% 以上。
定期做 HIV 检测
如果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一定要在 4 周后去正规医院或疾控中心做 HIV 抗体检测,3 个月后再复查一次,结果更准确。现在很多城市都设有匿名检测点,也能在正规药店买到 HIV 自测包 —— 操作简单,只要滴几滴血液,15 分钟就能出结果,且完全保护隐私。
了解暴露后预防(PEP)
万一发生意外,比如安全套破裂、脱落,要在 72 小时内去当地疾控中心或定点医院接受暴露后预防治疗。这种紧急服药的方式,只要按时按量吃满 28 天,感染风险能降低 90% 以上。但要注意,超过 72 小时后再服药,效果会大幅下降。
摒弃对感染者的偏见
不要觉得 HIV 感染者 “不正常”,他们可能只是不小心犯了错。社会的包容和理解,才能让更多感染者主动去检测、治疗,减少病毒传播。某高校的 “同伴教育” 小组就做得很好,感染者学生自愿分享经历,帮助其他同学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恐惧和歧视。
小李的父亲在走廊里待了很久,最后走到观察室门口,轻轻推开门。小李听到动静,抬起头,眼睛红红的。父亲走过去,坐在他身边,没说责备的话,只是拍了拍他的后背。医生后来跟他们说,只要坚持治疗,病毒能控制住,大学也可以继续读。
医院的走廊里,消毒水的味道还在弥漫。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说说笑笑地走过急诊室门口,他们手里拿着奶茶,讨论着周末要去见网友。没人知道,那些在社交软件上轻易赴约的决定,那些对 “安全” 的不以为然,可能会在某一天,给人生按下 “暂停键”。
来源:曹听资讯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