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该记录真实还是美?资深摄影师用3类场景告诉你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7 12:21 1

摘要:就拿手机摄影来说,国内厂商热衷于用 AI 算法和美颜滤镜,打造色彩鲜艳、人物完美的 “糖水片”,让照片充满梦幻美感,深受大众喜爱,发在社交平台上点赞无数 ,比如一甜相机的 “糖水片” 特效,能一键打造出日系杂志风的通透感,成为众多网红博主的秘密武器。而国外品牌

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已是日常。可不知从何时起,摄影中的真实与美成了争论焦点。

就拿手机摄影来说,国内厂商热衷于用 AI 算法和美颜滤镜,打造色彩鲜艳、人物完美的 “糖水片”,让照片充满梦幻美感,深受大众喜爱,发在社交平台上点赞无数 ,比如一甜相机的 “糖水片” 特效,能一键打造出日系杂志风的通透感,成为众多网红博主的秘密武器。而国外品牌似乎更执着于 “直出真实”,力求还原场景本貌,色彩、光影都贴近肉眼所见。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背后是对摄影功能的不同理解。

有人觉得摄影就该原汁原味记录生活,过度美化是对真实的背叛;也有人认为,摄影是艺术创作,追求美才是目的,真实不过是基础。

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真实其实是镜头的 “本能”,按下快门那一刻,画面就被定格记录;而美,则是摄影师基于自身审美、情感,对画面进行选择、构图、后期处理后的呈现,是一种主动创作。

所以,真实与美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成就的。

在自然风景摄影里,真实与美的平衡十分微妙。

就拿霜覆盖果实的场景来说,不同的处理方式,效果大相径庭。有一次,我在霜后的清晨拍摄果园,当时的场景是红色的果实被霜完全包裹 ,我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画面。原片里,霜层把果实裹得严严实实,红色被削弱,变得黯淡无光,色彩冲击力严重不足,再加上主体在杂乱的枝叶间不够突出,整个画面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感染力,观者很难从中感受到霜后果实独特的美。

后来,我尝试优化这一场景。在不破坏植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我轻轻抹去了其中一颗果实上的部分霜层,让它原本鲜艳的红色得以展现 。同时,我使用大光圈,将背景虚化,让果实从繁杂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画面的绝对焦点。

经过这样的处理,新照片里的果实色彩浓郁,与周围结霜的果实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保留了霜后清晨的真实氛围,还让画面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美感大大提升。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自然摄影并不意味着不加选择、不加处理地完全复刻现实。

摄影师完全可以通过构图、光线运用、拍摄时机选择等手段,对画面进行 “适度干预” ,让自然之美以更震撼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构图时,运用框架构图,用树枝、山洞等作为框架,将单株植物框在其中,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主体,增强画面的吸引力;光线方面,巧妙利用逆光,让光线勾勒出叶片的轮廓,为画面增添立体感和层次感;时机选择上,等待晨露凝结在花瓣、叶片上的瞬间拍摄,晶莹的水珠能为画面注入灵动之美。

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他把画面的影调细致划分为 10 个或 11 个灰度区域 ,拍摄前就依据被摄景物的明暗程度和曝光量,精准预知画面各部分的明暗效果,拍摄时通过调整曝光、显影时间,让照片的光影层次更加丰富。像他拍摄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雪景,通过区域曝光法,雪的洁白、树木的深邃、天空的层次感都被完美呈现,照片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这绝不是原片直出能达到的效果。所以,在自然风景摄影中,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适度追求美感,才是拍出好作品的关键。

生活摄影和艺术摄影同样需要在真实与美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琐碎与平凡,要想从中拍出有美感的照片,就需要掌握 “减法艺术” ,也就是在取景时做 “选择题”,将杂乱无章的元素排除在画面之外,把焦点放在最能体现美感与情感的部分。

就拿街头摄影来说,街道上往往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还有各种招牌、广告,元素繁杂。这时,我们可以缩小取景范围,只捕捉某个局部。比如只拍摄街边一个老旧的邮箱,邮箱上斑驳的油漆、投递口的金属光泽,都能传递出岁月的痕迹;再搭配上透过树叶洒下的光影,让画面充满故事感。或者在拍摄窗台时,只聚焦窗台上一盆倾斜的多肉,它独特的形态,加上透过纱窗的柔和光线,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原本普通的窗台瞬间变得文艺起来。

调整视角也是让平凡场景变美的关键。低角度仰拍建筑线条,能强化纵深感,让建筑显得更加高大、威严;高角度俯拍城市街道,车水马龙的景象被尽收眼底,能展现出城市的活力与秩序。就像拍摄湖面时,等待飞鸟掠过平静湖面的瞬间,用慢门记录下飞鸟的动态轨迹,与平静的湖面形成动静对比,画面立刻有了诗意,原本普通的湖面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著名画家吴冠中说过 “美比漂亮价值高”,这句话用在摄影上也十分贴切。

在生活与艺术摄影中,我们常常会混淆 “漂亮” 和 “美感” 的概念。漂亮往往是视觉上的直接刺激,比如大片鲜艳的花海,色彩夺目,很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但美感则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它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情感,引发思考。

比如拍摄古建筑时,若只是拍摄建筑的全貌,画面可能显得中规中矩,虽漂亮却缺乏独特韵味。但如果我们拍摄古建筑的局部,像用长焦镜头捕捉飞檐上的神兽雕塑,利用光影突出它的轮廓和细节,再搭配上斑驳的墙面,以黑白影调强化线条对比 ,就能传递出时光的沧桑感,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样的照片就有了美感。

生活摄影的本质其实是 “用镜头翻译感受” ,是把我们内心对生活的感悟通过镜头呈现出来。

比如拍摄母亲做饭的背影,不要只关注母亲的面部表情是否完美,而是聚焦在围裙上的褶皱细节,以及灶台上升起的烟火气,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却能真实地展现出母亲对家庭的付出,传递出温暖的亲情,比那些摆拍的 “完美妆容” 照片更具感染力,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就是生活摄影中从真实里提炼出的美感。

在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真实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根基,是衡量照片价值的首要标准,任何对真实的破坏,哪怕是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损害摄影作品的公信力。

回顾那些备受瞩目的新闻摄影造假事件,像路透社摄影师 Adnan Hajj 用 PS 复制并加深贝鲁特空袭中的浓烟,夸大空袭破坏程度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公然践踏。一旦被识破,不仅摄影师本人被解约,其拍摄的大量照片也被从图库删除,这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崩塌,更是对整个新闻摄影行业信任度的沉重打击。

还有荷赛奖获奖者 Giovanni Troilo,因照片摆拍被收回奖项 ,这一事件引发了大众对新闻摄影伦理底线的深刻反思,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新闻摄影中,摆拍、篡改画面内容这类行为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禁忌,“真实” 就是它存在的根本价值。

在灾难现场,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真实记录的重要性。

地震后的废墟、洪水肆虐的街道、火灾后的残垣断壁 ,这些场景或许构图不够完美,色彩也不绚丽,但救援人员争分夺秒的身影、受灾群众绝望又充满希望的眼神,这些真实瞬间传递出的力量,远比那些经过美化的画面更能震撼人心,引发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比如在地震救援现场,照片里可能是混乱的场景,救援人员满身尘土,废墟杂乱无章,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真实地展现了灾难的残酷和救援的紧迫,让大众了解到灾区的实际情况,激发社会各界伸出援手。

不过,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在坚守真实的同时,也并非要完全摒弃美感。实际上,通过专业的摄影手法,可以让真实的画面更具表现力,更有力量。

构图技巧是提升画面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对角线构图,能打破画面的常规平衡,营造出强烈的动态感和视觉张力。在拍摄街头劳动者时,将人物置于画面左下,工具或劳作的对象沿对角线分布,右侧适当留白展现劳作环境 ,这样的构图不仅突出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还让画面有了延伸感,更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辛勤与坚韧。

光线的运用同样关键。

侧光能够突出人物的皱纹、手上的老茧等细节质感,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沧桑。就像拍摄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匠人,用侧光打在他专注劳作的手上,沟壑分明的皮肤成为岁月的 “视觉符号” ,无需过多文字说明,观众就能从中感受到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这些美感的营造,并非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让观众更愿意去凝视真实,记住真实,从而让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更好地发挥记录时代、传递情感、引发思考的作用。

不同的摄影题材,对真实与美的侧重各有不同,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旋律,共同奏响摄影艺术的和谐之音。

在新闻和纪实摄影的领域里,真实是无可替代的 “主角” 。

当灾难突然降临,地震摧毁了房屋,洪水淹没了村庄,新闻摄影师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镜头如实记录下每一个残酷又真实的画面。倒塌的建筑、哭泣的人们、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 ,这些都是不容篡改的现实,是历史的直接见证。在后期处理时,只能小心翼翼地调整对比度、亮度等基础参数 ,就像给一幅珍贵的古画做细致的修复,绝不能改变画面的任何内容,一旦越界,就会失去新闻和纪实摄影的灵魂,沦为虚假的 “表演”。

而在风光摄影和人像摄影的舞台上,美感则成为了耀眼的 “明星” 。

当我们面对壮丽的山川、宁静的湖泊,或是拍摄人物时,我们可以尽情发挥创意,运用各种手段让画面更加赏心悦目。调色是赋予画面独特气质的神奇画笔 ,把天空的蓝色调得更加深邃,让湖水的绿色更加澄澈,就能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构图优化则像是精心布置舞台场景 ,巧妙地安排景物的位置,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如今手机摄影的 AI 算法就是这方面的 “高手” ,它能自动增强色彩,让照片看起来更加明艳动人。不过,在追求美感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磨皮,不然人像照片就会像塑料模型一样,失去真实的质感,美感也会大打折扣。

艺术摄影则像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 “梦境世界” ,真实与美感在这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超现实主义摄影就是典型代表,摄影师们如同魔法师,用真实的元素重构出奇异的场景 。比如把现实中的城市建筑与漂浮的云朵、倒置的树木组合在一起,看似荒诞不经,却传递出深刻的抽象概念,引导观众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感受那种超越现实的独特美感,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徘徊,品味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巍峨雪山的壮丽,还是街角不经意的瞬间,摄影师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双 “独特的眼睛”,能够用专业的视角去提炼世界的本质。

真实,是摄影师手中最原始、最珍贵的素材 ,它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而美,则是摄影师精心打造的表达方式 ,是将璞玉雕琢成精美艺术品的过程。

街头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提出的 “决定性瞬间”,堪称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他总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在他的镜头下,平凡的街头场景被赋予了永恒的美学价值。比如他拍摄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画面中男子跳跃过积水的瞬间,衣角随风飘动,周围是嘈杂的火车站环境 ,这一瞬间,现实的偶然与精心的构图完美结合,定格成了经典。男子的动作、表情,周围人的状态,以及整个环境的氛围,都在这一帧画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又通过巧妙的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时间都为这一瞬间而静止,这就是摄影师在 “看见” 中创造的奇迹,用真实与美共同书写摄影的传奇。

摄影从来不是 “真实 vs 美” 的单选题,而是 “如何让真实更具说服力,让美感更有深度” 的应用题。

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妨回到初心:你希望你的照片在十年后,是让人惊叹 “当时的景色 / 人物原来如此”,还是感慨 “这张照片永远看不腻”?或许最好的答案,是让两者互为表里 —— 真实是骨,撑起画面的重量;美感是皮,赋予作品传播的力量。

来源:摄影研习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