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治”显魅力!这个村的银发天团很会“搞事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7 12:03 2

摘要:在青白江区姚渡镇芦稿村,村民遇到难题不只有找村干部,还会找一群“银发参谋”。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有老书记、老干部,成立了“和治”老党员工作室,用“和煦夕阳”般的温暖与智慧,照亮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成为了村里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在青白江区姚渡镇芦稿村,村民遇到难题不只有找村干部,还会找一群“银发参谋”。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有老书记、老干部,成立了“和治”老党员工作室,用“和煦夕阳”般的温暖与智慧,照亮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成为了村里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老党员工作室

初心汇聚:从“解难题”到“谋发展”

2019年,面对芦稿村村务发展的治理难题,近80岁的老党员、原芦稿村党总支书记曾修和坐不住了。“我们虽然退休了,但党员身份没退休,总想再为乡亲们做点事。”在他的牵头下,“和治”老党员工作室应运而生。

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10名骨干和30名志愿者,组建起3支志愿服务队。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念好“自治、法治、德治”六字诀,在社区治理、政策宣传、关心下一代等方面持续发力,先后获得了青白江区优秀老党员工作室、成都市2023 年度优秀“蓉城金秋”老党员工作室等多项荣誉,更成为了芦稿村治理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获得荣誉称号

获奖证书

协商共治:从“摸黑路”到“致富路”

“以前晚上出门得摸黑,现在全村都亮堂堂的!”村民黄万华的一句话,道出了村里最直观的变化。

这一变化,源于工作室成立的协调监督小组。他们通过“坝坝会”集中议事、上门走访听民意,再将村民的“急难愁盼”整理成清单,与村“两委”联动推进。短短时间内,64盏新路灯点亮了村道,500米排水沟渠畅通无阻,100米破损路面焕然一新。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召开坝坝会收集群众意见

带领群众深挖排水沟

民生短板补齐了,产业发展的步子更快了。工作室的发展顾问小组为村里确定了“樱桃种植+特色旅游”的路子。“我们引技术、育能手,现在樱桃产业红红火火,游客都慕名而来。”老党员舒元贵自豪地介绍。据统计,该产业已累计吸引游客8万余人次,助力芦稿村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老党员们到田间指导

深耕细作: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和治”工作室的魅力,在于将治理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工作室挖掘了张方清等8名达人,成立了“方清本土故事名嘴宣讲团”,打造了“方清说法”普法品牌。他们以情景短剧等形式,宣讲国家政策、普及法律知识。张方清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政策法规,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这一创新做法,为芦稿村赢得了四川省“六无”平安示范村的称号。

“方清说法”普法宣传

同时,老党员们主动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成为独居、残疾老人的“贴心家人”。独居的钟婆婆动情地说:“他们常来陪我,帮我打扫、修电路,想得周到。”工作室还带领群众筹工筹劳,完成了14户特殊家庭的电路改造和适老化改造,将温情延伸到每个角落。

主动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

播种未来:为青少年撑起“法治晴空”

“参加了‘模拟法庭’,我才发现法律这么有趣!”姚渡学校学生陈子默的感慨,正是工作室青少年普法成效的缩影。

工作室与区关工委、学校等联合开设“青少年普法课堂”,通过“模拟法庭”“禁毒情景剧”等互动形式,让青少年们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

青少年普法讲堂

此外,老党员们还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化身“代理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并推动成立“家长学校”,从家庭端筑牢保护防线。“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守护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责任。”曾修和说。

【记者手记】

路灯亮了,沟渠通了,产业旺了,人心暖了……在芦稿村,这群老党员用行动重新定义了“退休”的价值。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和”与“治”的理念深耕于这片土地。他们是一座桥,连接起过去与未来;他们是一团火,凝聚着民心与希望。这抹绚丽的“夕阳红”,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色彩。

记者:程汇仁

文编:丛茹

编委:兰国华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来源:成都青白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