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故事到动手做,深圳龙岗孩子化身“非遗守护者”播种文化未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2:04 2

摘要:非遗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瑰宝。今年9月、10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精心策划五期有意思之“小小传承人”青少年非遗研学活动,先后邀请社区各学校学生参与,合计服务250余人次。活动中,青少年们沿着“舞麒麟—客家皆歌—潮彩—舞龙”的沉浸式研学路线,在亲身体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宇峰 通讯员 林仕鑫 林晓婷 萧俊宏

非遗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瑰宝。今年9月、10月,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五联社区精心策划五期有意思之“小小传承人”青少年非遗研学活动,先后邀请社区各学校学生参与,合计服务250余人次。活动中,青少年们沿着“舞麒麟—客家皆歌—潮彩—舞龙”的沉浸式研学路线,在亲身体验中触摸非遗温度,让古老技艺在青春活力中焕发新生。

朱古石麒麟馆:千年技艺,从“听故事”到“亲体验”

每一期研学的首站,都定格在朱古石麒麟馆,体验省级非遗“龙城舞麒麟”。老师们先为孩子们翻开“历史画卷”,详细讲解非遗文化知识与五联朱古石舞麒麟的百年传承故事。

讲解结束后,实践体验环节瞬间点燃现场氛围。老师先带领大家练习扎马步基本功,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十足的耐心与定力。随后,孩子们分组轮流体验传统乐器锣鼓镲、舞麒麟头与舞麒麟尾的技巧。尽管敲锣打鼓声音嘈杂,但孩子们学习热情丝毫不减,专注模仿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即便到了轮换时间,也依依不舍地不愿放下手中的道具。

龙岗皆歌传习室:方言韵律,让传统歌声“活”起来

离开麒麟馆,孩子们来到龙岗皆歌传习室,与市级非遗“龙岗皆歌”温暖相遇。老师们身着客家特色服装,头戴凉帽,用亲切的客家话介绍:“龙岗皆歌起调简单、歌词包罗万象,天上地下、生活习俗、男女感情皆可入歌,尤其是别具一格的衬词,人人会唱、人人爱唱。”

教学中,老师们循序渐进:先从客家方言发音教起,再讲解歌词押韵规律,还别出心裁地改编唐诗《赠汪伦》,用皆歌的旋律演唱,让孩子们瞬间进入状态。不少起初坐不住的孩子,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与助教的耐心陪伴下,也逐渐开口,最终能自信地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还带来唱皆歌的佳配——竹板,让孩子们上场体验打竹板的乐趣。孩子们相互交流、彼此合唱,稚嫩的歌声与方言韵律交织,让龙岗皆歌传习基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斯达高陶艺:潮彩匠心,在创作中传递温情

深圳市斯达高陶艺有限公司是研学之旅的“创意驿站”,这里的潮彩技艺,让孩子们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碰撞。讲解员老师分享斯达高的发展历程:从对潮彩的坚守热爱,到技艺创新获国家级认可,潮彩不仅走进国宴与“一带一路”宴请餐桌,更成为深圳新型工业的闪耀名片、国礼瓷器的代表之一。

当孩子们得知可以亲手为自己和家人制作杯子、餐盘时,瞬间安静下来,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创作环节,大家各展所长:有的学生使用同系列组合贴花,有的不循规蹈矩自创风格,小动物、小蛋糕、足球等元素都成为笔下的灵感。更令人动容的是,清林径实验小学的一位孩子,特意用心创作作品,希望送给90多岁受伤的太奶奶,盼她早日康复;还有学生想将作品送给辛勤的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创作结束后,孩子们认真写下班级姓名,与作品合影留念,还未离开就迫不及待追问“作品什么时候能拿到”,对自己的“非遗大作”充满期待。

鹤湖新居:客家文化与舞龙精神,在协作中传承

研学的最后一站则是在充满历史韵味的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鹤湖新居)。由龙岗区舞龙协会优秀的教练执教。在这里,孩子们分为两组,开启文化与技艺的双重体验。一组在博物馆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客家历史,亲手体验手工石磨、碾稻谷等劳作项目,在一推一碾中,感悟客家先辈勤劳俭朴、尊师重教的精神;另一组则投身舞龙体验,在省级非遗“龙岗舞龙”传承人的指导下,分为锣鼓与舞龙两组,学习握龙把、简单礼仪及基础技巧,舞龙的基本套路等。

五期研学活动虽已落幕,但非遗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从清林径实验小学的懵懂初体验到开放职业学校的专业感悟,在各项非遗项目的体验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非遗技艺,更读懂了背后的历史与精神。活动尾声,每一位参与者都手捧着荣誉证书,为自己能参与非遗研学活动、亲身体验非遗项目而自豪,不少孩子还期待着“下次要带弟弟妹妹一起来”。

五联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龙岗区丰富的非遗资源,复制“行走的非遗课堂”模式,让更多青少年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深圳商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