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10月16日凌晨,女排传来李盈莹、袁心玥、朱婷的消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22:55 1

摘要:正在搜索凌晨一点刷到天津女排的最新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袁心玥不走了,王媛媛却要走了,李盈莹被留在原地独自扛旗,青训营里却找不到下一个能接一传的苗子——这画面像极了自己公司老员工跳槽、新人还来不及毕业,项目deadline却已经贴在脸上了。

正在搜索凌晨一点刷到天津女排的最新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袁心玥不走了,王媛媛却要走了,李盈莹被留在原地独自扛旗,青训营里却找不到下一个能接一传的苗子——这画面像极了自己公司老员工跳槽、新人还来不及毕业,项目deadline却已经贴在脸上了。

先说最扎心的。

10月16日《天津日报》白纸黑字:袁心玥亲口确认“先不转会,陪球队熬过巴黎奥运周期”。

听起来像定心丸,可转头又曝出王媛媛正和意大利斯坎迪奇谈合同,那边厢刚好坐着朱婷。

两位副攻,一个留守一个起飞,中间空出来的拦网位置谁来补?

答案是:可能得靠1米94的董明霄,小姑娘连联赛首发都没打满过一整季。

这种“跳级”提拔,像极了让实习生直接做项目负责人,成不成全靠天命。

更尴尬的是后排。

姚迪、刘立雯一旦退役,天津队的一传体系直接回到“解放前”。

李盈莹进攻再猛,也要有人把球先垫到三米线。

现在青训营里能叫得出名字的接应是朱航霆、李荣钰,比赛视频里一传弧线高得可以挂灯笼。

球迷在论坛里哀嚎:“这是要让盈莹改练自由人吗?”话糙理不糙,痛点就在这儿:没有后排保障,再锋利的炮口也只能放空枪。

有人把锅甩给“新老交替”,听起来像自然规律,其实背后是人祸。

天津女排过去十年靠“打包国手”模式横扫国内,青年队却一直在吃老本。

陈友泉当年带李盈莹那批,每天加练三轮一传,周末还要写训练日记。

现在的二队教练把“身高”当第一筛选标准,技术细节全靠“长大再说”。

于是出现荒诞场景:董明霄14岁长到1米9,被喊“小朱婷”,可到了18岁,后排脚法还不如校队自由人。

天赋最经不起拖延,错过窗口期,再高的个子也只是看台风景。

再说朱婷。

央视镜头里她笑着读出郎平2016年那条短信:“我的徒弟遍布全世界,你是最优秀的。”一句话把朱婷从崩溃边缘拉回,随后19分逆转巴西。

很多人只看到鸡汤,却忽略背后方法:郎平把心理训练量化到短信字数,把“传帮带”做成可复制的流程。

现在朱婷在斯坎迪奇状态回暖,外媒给的数据是“进攻成功率回到49%”,接近巅峰。

这意味着巴黎之后她若回归国家队,仍是一张王牌。

可牌再好,也需要后排有人擦地、二传做饼、副攻拦网。

天津队眼下缺的,恰恰就是这些“配套工”。

不妨把视角再拉远。

排超联赛对外援限制越来越松,各队都在砸钱买猛女,本土新人板凳坐穿。

天津如果继续靠“买买买”,短期还能争冠,长期就是把李盈莹磨成“下一个朱婷”——满身伤病、三十岁后还得在海外漂泊讨生活。

球迷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盈莹在国家队后场追着擦地板,回到俱乐部又得抡60次扣球。

这种“超巨打工”模式,篮球足球已经演过一遍,排球再抄作业就真没救了。

怎么办?

其实答案就藏在天津女排自己的“黑历史”里。

2003年那批黄金一代,张娜、李珊、张平也不是天生全能,王宝泉当年把她们拉到蓟州基地,每天练完技术再加练500个一传,谁垫飞谁留下来捡球。

三个月后,张娜能从三米线外把球送到网口10厘米区域。

残酷,但有效。

现在陈方接手,与其天天研究“高大化”,不如先恢复“捡球惩罚”——把基本功重新变成生死线。

身高可以等,技术不能欠账。

另一个关键是“以赛代练”。

天津女排二队今年只报了B级联赛,对手多是学生军,比赛质量堪比野球。

俱乐部舍不得放新人去云南、江西这些A级下游队练级,怕丢面子,结果主力累到抽筋,替补连球毛都没摸到。

其实不妨学篮球的“双向合同”:把董明霄、朱航霆短期租借到弱队,打满一个赛季,接六轮一传、拦对面外援,输也要输得明白。

租期结束再回收,总比在替补席挥毛巾强。

面子和里子,总得选一个。

最后回到球迷最关心的问题:2025-2026赛季,天津女排还能不能夺冠?

坦白说,如果袁心玥留队、王媛媛留洋、外援政策不变,球队网上实力仍是顶级;可一旦进入五局大战,后排漏洞会被上海、江苏追发到怀疑人生。

最坏的剧本,是盈莹体力透支、新人顶不上,四强边缘徘徊。

最好的剧本,是陈方痛下决心,用半个赛季让新人把一传练到自保,季后赛朱婷回归,球队重新满血。

两种结局之间,只差一个“狠”字——对新人狠,对自己更狠。

关掉手机,天已经微亮。

球场看门大爷拉开铁闸,青训小孩们排着队进场,第一个球垫飞,球滚到脚边。

谁弯腰去捡,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李盈莹。

天津女排的剧本,其实才刚刚翻到下一页。

来源:哈珀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