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十月,兰州兰石医院这条红底金字的大海报,刚贴到电梯口,就被患者拍照发到网上,十分钟内评论区炸成两色:一边骂“把看病当卖奶茶”,一边叹气“私立医院也要吃饭”。
“门诊量破万,喜报!
”——去年十月,兰州兰石医院这条红底金字的大海报,刚贴到电梯口,就被患者拍照发到网上,十分钟内评论区炸成两色:一边骂“把看病当卖奶茶”,一边叹气“私立医院也要吃饭”。
我当时刷到,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当病床变成KPI,谁还敢把命交进去?
骂归骂,数据更扎心。
财报流出,兰石医院2022年门诊收入占全院58%,一条“喜报”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原来门诊量就是现金流。
事件曝光后,第四季度门诊量掉三成,医院连夜撤海报、开道歉会,把“门诊量”从绩效里划掉,换成“患者满意度”。
可网友不买账:早干嘛去了?
更尴尬的是同行。
中国医院协会私下摸底,2023年全国私立医院门诊增速集体踩刹车,平均下滑7个百分点——大家突然默契地不再吹“人挤人”,连抖音直播都改口“今天只看十个号”。
怕的不是被骂,是怕患者直接转身去公立。
监管也动了真格。
国家卫健委今年元旦甩出《医疗机构运营管理规范(试行)》,白纸黑字:禁止拿“门诊量、手术量”当广告,私立公立一把尺子。
甘肃更狠,把兰石案例写进医德教材,新入职医生第一课就是对着《医疗伦理承诺书》签字画押,签完现场收手机,怕谁拍照外传——面子彻底撕碎。
有人替私立喊冤。
清华医管中心算过账:一个二级私立医院,房租、设备、医保垫付,每天一睁眼先亏20万,不靠走量靠什么?
中心主任支了个损招:搞“双轨制”——基础病按人头付费,疑难杂症按价值付费,让机器转得慢点,钱包也不至于瘪太快。
说人话就是:别拼人头,拼手艺。
大洋对岸早有样本。
美国加州去年刚罚了一家私立200万美元,理由一模一样:海报上印着“年度手术破五千台”。
AMA伦理准则写得像绕口令,核心就一句:患者不是数字,是活人。
罚单出炉当天,医院股价跌8%,但患者满意度回升12%,投资人边骂娘边加仓——市场用钞票投票,比口号管用。
回到电梯口那张被撕碎的喜报。
现在再去兰石医院,原位置换了一张A4,打印着“本月投诉率0.3%”,字小得可怜。
有老大爷眯着眼念完,嘟囔一句:“零投诉也怕只是没人敢说话。
”旁边护士听见了,没回嘴,默默把轮椅推过去——那一刻,KPI终于闭了嘴。
所以,下次看到哪家再吹“单日破千”,别急着转发嘲讽,先想想:如果病床变成直播间,下一条喜报,会不会就是你的病历号?
来源:青春已去一点号